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电池的安全问题却愈发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近来,一则引发广泛讨论的新闻响起,小米SU7电动汽车在高速上发生严重交通事故,造成三人不幸遇难。调查显示,事故的背后与车辆的动力电池组发生了热失控密切相关。当火焰从车底窜起的那一刻,事故现场令人心痛,生存希望几乎降至零。这使得许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新能源车在发生碰撞后更容易发生起火?是否我们在追求电动出行的便利时,牺牲了安全的保障?
在新能源汽车日益普及的背后,动力电池作为核心组件,其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相关数据,电动汽车相较于传统燃油车,起火的概率并不低。在各类事故中,电池组热失控引发的火灾风险令人忧虑。市场上,无论是大牌如特斯拉、蔚来,还是一些新兴品牌,电池安全问题都曾引发过诸多争议与事故。因此,思考电动汽车电池安全的重要性,显然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
我们必须深入了解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基本构造。锂电池是目前电动汽车普遍采用的电池类型,由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组成。电池在正常工作时,通过正负极之间的化学反应释放能量。在遭遇碰撞时,这一机制可能由于电池内部结构的破坏而失去平衡。机械冲击可以导致隔膜破裂,从而使电池正负极直接接触,形成短路;同时,电池外壳可能在撞击中出现破裂或变形,内部电解液泄漏并与空气接触,这无疑增加了起火的风险。
更具严重性的是,电池的化学反应一旦失控,后果将不堪设想。在正常情况下,锂电池的放电过程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氧化还原反应,而一旦发生短路,电池内部温度迅速飙升,电解液会分解并释放出可燃气体,如甲烷和氢气。在这种条件下,局部高温会进一步加速化学反应,释放出更多的热量,形成恶性循环。多米诺效应亦可能出现,即一个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热量通过金属连接件迅速传导至相邻电池单体,继而造成连锁反应,火势在极短的时间内蔓延至整个电池组。
电池起火所带来的危险显而易见。剧烈的化学反应不仅释放出大量热量和火焰,还伴随着有毒气体的释放。这些有毒物质,比如一氧化碳,可能在不经意间造成窒息,令那些还未能安全逃离的乘员面临生命危机。不可控的明火有可能损坏车辆内的重要电子元件,如电池管理系统(BMS)和车身控制器,进而导致车辆其他依赖电控的部件失效,给救援增加了难度。如此一来,原本被视为“安全出行”的新能源车,竟在极端情况下显露出其背后的风险。
为了提高电动车辆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