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式各样的日本动漫作品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无形之中也在不断地输出着日本文化,日本饮食方式、服饰等让许多人都印象深刻,其中最有记忆点的当属日本寿司、拉面与和服。
在很多动漫作品中都会有和服的出现,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每逢重大场合,日本女性都会身穿和服。
不过关于日本和服却有一个奇特的说法,那就是日本女性穿和服是不穿内衣的。
到底日本女性穿和服时不穿内衣的理由是什么呢?当询问起日本女生后,这才了解到日本女性穿和服不穿内容的真相。
正如汉服一般,日本也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服饰,那就是和服。
和服最早起源于中国的东汉末年,东吴的吴服漂洋过海来到日本。
后来盛唐的繁华吸引了诸多日本遣唐使,这些遣唐使来到唐朝首都长安后,把盛唐的服装再次传入日本。
吴服与盛唐服饰经过融合、改良,初步形成了和服的基本款式,到了江户时代,和服的材质、颜色等样式逐渐多样化。
后进入明治时代后,和服与西方服饰再度结合,这才有了如今万般姿态、风情万种的和服。
经过了多个世纪的流传与发展,和服开始成为日本的民族服饰,成为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方面。
不过不管是何种款式的和服,都会有一个特色,那便是在腰部背后有一处“包”,实际上并不是一处“包”,反而是一种叫太鼓结打结手法,这是和服与汉服初看时最大的不同点。
说完不同后,和服和汉服还有一个与汉服相同之处,两者穿着皆很繁琐,甚至于和服穿起来比汉服更麻烦,时常要花费半个多小时。
尤其是前往日本旅游的游客,在租借和服拍照时,常常能体验到穿和服所耗费的时间,比预期的还要久许多。
虽说和服从外表看上去,丝毫没有半点穿了多层衣服的感觉,事实上和服正是由多层布料组成的。
如果从和服的重量上来计算,类似于十二单这种正式场合出席穿着的和服而言,往往在15公斤到20公斤之间。
但这类和服不会每日都穿着,日本女性平日里多以常服为主,相当于是简化后的传统和服,重量没有十二单、礼服等和服重,但整体重量也在1公斤到2公斤左右。
和平时穿着的服饰相比,和服的重量算得上是较为重的了。
既然和服穿着繁琐、布料繁多,对于和服还流传着一种说法:日本女性在身着和服时不会穿内衣,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其实这种说法在询问一名日本女生后获得了答案。
原本和服从里衣到外衣有7层,在7层衣物内再平白穿上内衣,反倒给日本女性增加了不少衣物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繁琐的和服不仅被游客们吐槽太厚,日本女性也对和服有不少烦恼。
毕竟多重布料在秋冬两季时还好,可一旦到了夏季,就会让人产生不适的闷热感,从而多出汗,影响妆容,对于注重礼仪的日本人来说,实为大大的不妥。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在传统和服的基础上,推出了浴衣款,简单轻便,价格也比十二单一类的和服便宜些许。
另外关于和服的材质和款式上也考虑过炎炎夏日,改为半袖和棉质类材料。
再者说数千年前,内衣尚未被发明出来,日本女性自然没有穿内衣的习惯,这也间接让日本女性穿和服时不穿内衣的习惯。
不过日本女性穿和服不穿内衣不代表除了和服之外,里面什么都没穿。
日本女性在穿和服前,会穿一种叫“濡”的衣物,“濡”相对贴身,比穿着内衣更为舒适。
但如今的日本女性在穿和服时,往往会选择穿着内衣、内裤,不再是以“濡”为主。
日本女性在穿不穿内衣上的态度多少起源于一场大火,究竟是什么大火呢?又改变了什么呢?
要知道日本的众多建筑多以木制材料为主,木头易燃,很容易让火势迅速蔓延下去。
当时东京的一家百货公司的白木屋中恰好发生了火灾,大火蔓延速度极快,还没等消防人员反应过来,很多在百货公司的客人就深陷其中,无法从火灾中逃生。
消防员到达现场后,经过探讨与商议,最终确定了两个救援方法,第一种是顺着绳索往下爬,第二种则是从楼下跳到救生网内获救。
两种办法很快引起了被困女性们的反对,只因她们穿的皆是和服,和服内没有穿内衣。
要是在火海求生的过程中不慎走光,对被困的女性是莫大的羞耻。
可在火灾面前,被困的日本女性们不得不选择从中选择一种较为有利的办法,沿着绳索往下爬。
可空中的大风肆意刮在日本女性的身上,把和服吹得随风飘扬。
被困的女性们只得一只手抓着绳子,一只手努力阻挡着大风的“步伐”,这样一来,被困的日本女性们获救时间被无限拉长,最终造成了不少人员伤亡。
东京百货公司的这一场大火事件引来了无数日本国内民众的关注。
与此同时日本女性对和服的认知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她们选择在和服中穿着内衣、内裤,哪怕日后意外来临时,身着和服的日本女性们不会像火灾现场的被困女性那般,在走光和求生中艰难选择,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得到。
和服作为日本的传统服饰,日本女性在人生的郑重场合都会选择穿上和服。
无论如何,日本女性在穿和服时穿不穿内衣的观点,实质上都在于日本女性自身的态度。
诚然日本女性在百货公司的大火过后,更加在意和服能否保护自己的隐私安全,也直接影响到了日本内衣史的发展和兴盛,在和服内穿上内衣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