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老师,泰山学院教师,山东省教育厅新高考政策宣讲团高校专家成员。

李老师做客《泰山会客厅》谈高考志愿填报
今天继续跟高三家长们分享我的志愿指导案例。
2022 年高考,山东姑娘莉莉考了 526 分,选的物化生。这分数在山东挺尴尬 —— 够不上一本里的热门专业,尤其是省内前几名的重点本科。但孩子喜欢语言类专业,家里也支持未来出国读研,怎么规划才能让分数 “物尽其用”?咱们慢慢聊。
分数 “卡壳” 别焦虑,兴趣和规划才是破局关键莉莉虽然是理科选考,但平时最爱泡在英语角,对小语种也感兴趣。我们没让她硬选理工科,而是商量:既然目标是读研,本科就选个 “跳板专业”—— 既能满足兴趣,又能靠学校平台争取保研或留学机会。

保研-是一场3-4年的修行
志愿填报分了三档:
冲名校专业:报 211 和双一流的小语种、英语专业(名校保研名额多,未来升学有优势);稳重点院校:选省内重点一本的中外合办专业(分数比普通专业低 10-20 分,但毕业证一样,相当于 “低分进好学校”);保底线选择:填普通本科的师范或理工科(确保有学上,师范类就业稳定,理工科也有技术兜底)。
高考志愿填报,不要局限于分数匹配
后来莉莉被省内前五的重点一本中外合办专业录取。没想到入学后合作项目终止,按政策转为普通专业,四年省了18万学费,分数还比同专业普通类低 20 分,算是意外的 “加分项”。
从录取到保研:大学规划早启动,优势慢慢攒出来很多孩子上大学后迷茫,核心是没目标。莉莉从拿到录取通知书就开始准备:
暑假提前打基础:每天花 3 小时学英语,大一开学直接裸考四级高分通过,大二轻松过六级,提前解决升学的语言门槛(很多学校保研对四六级有要求)。盯着保研规则发力:专业课重点学,比如小语种的口语课就练学术演讲,文学史课侧重跨文化分析(这些能力写进简历很加分);同时加入国际文化交流类社团,积累资源的同时提升综合评分。成绩从 “中游” 到 “年级第二”:大三时凭借扎实的专业课成绩和综测排名,稳稳拿到保研资格,现在无论是申请国内名校还是国外高校,都有了 “硬通货”。给家长的三个 “接地气” 建议别被选考科目 “绑住”:孩子的兴趣和未来规划比 “必须学什么科目” 更重要。比如外语类专业,跨考读研的成功率很高,很多高校数据显示接近四成,理科背景反而能在跨考翻译、国际传播等交叉学科时形成优势。巧用 “分数洼地” 捡机会:中外合办、高校分校等选项,往往比普通专业分数低,但学校层次相同,毕业证也一样。不过要提前查清楚两点:一是转专业政策(虽然莉莉的案例中没用到,但提前了解多份保障),二是学位证是否和普通类一致。大学规划别 “放养”:高考后别只顾着放松,花点时间和孩子一起研究目标院校的保研要求(比如成绩排名、竞赛加分项),定个简单的学习计划。哪怕每天背 30 个单词、每周读一篇专业相关的文章,积累起来差距就会很明显。最后说句实在话莉莉的故事不是 “特例”。每年都有家长觉得 “分数不够好,只能凑合选专业”,但其实志愿填报是孩子人生规划的第一步。与其盯着分数焦虑,不如多和孩子聊聊:他喜欢做什么?未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哪怕分数普通,只要规划对了,本科就能成为走向更高平台的跳板。志愿填报,必须要结合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

学业规划必须前置到志愿填报
现在离高考还有时间,不妨从今天开始,和孩子一起把 “接下来的路” 想清楚 —— 这比反复纠结模考分数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