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的所有内容均来源于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说明在文章末尾列出。
4月21日,演员刘涛在妈祖诞辰庆典上戴着福州传统头饰“三条簪”,引起了不少文化讨论。
一位民俗专家批评她“混淆了婚俗和戏服”,不过当地网友却纷纷站出来支持她:“我们的文化,难道自己不懂?”
文化的解释权到底是在专家那里,还是掌握在百姓心中?这不禁让人深思。
在福建,妈祖被视为跨越千年的精神象征。根据湄洲妈祖祖庙的统计,全球有45个国家和地区兴建了妈祖庙,信徒人数已超过3亿,而福建人对妈祖的信仰尤其虔诚。
刘涛因为《妈祖》这部电视剧与妈祖信仰紧密联系,剧组在开拍前通过掷筊来选角。听说原定的演员林心如掷出了“哭杯”,表示妈祖不太看好她演这个角色,所以最后刘涛饰演了观音。
刘涛连续掷出了三次“圣杯”,在民间看来这可是“妈祖钦定”的象征,接下来的拍摄也顺风顺水。无论什么天气,只要一开拍,天就会奇妙地放晴。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刘涛的身份不仅仅是个演员,她更像是妈祖信仰的现实代表。福建的老人常说:“演神明的,要有三分神气”,这观念使得大家对妈祖的敬畏感也转移到了刘涛身上。
刘涛真是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妈祖文化的宣传大使。在庆典上,她身穿清丽的汉服,头上插着三条发簪,网友们都赞她“神采奕奕”,还有人说:“不知为何,总觉得妈祖就是刘涛的模样。”
可有一位民俗专家却提出了尖锐的看法,认为这三条发簪是福州婚俗的象征,不应该用作文化推广的服饰。这话一说出来,福建的网友们立马炸开了锅:“三条簪早就是市级非遗了,专家真懂历史吗?”
其实,三条簪的背景可比婚俗要复杂得多。《福州地方志》里提到,明朝时期,倭寇骚扰海边,福州的女士们把铁簪打造成刀剑的形状,插到头发里,紧急时可以拔出来抵挡敌人。
这种“巾帼不让须眉”的传统,后来被国民政府以“有损风俗”为理由给禁止了。直到2019年,三条簪的制作技艺才终于进军福州市第六批非遗名录。
三条簪从自卫武器变成了非遗符号,它背负的不仅是婚嫁习俗,还有一段女性的抗争历史。正因为如此,专家的评论才引发了当地人的不满,那到底谁才是对的呢?
争论的关键在于“三条簪能不能脱离婚俗背景被使用”。专家主张“文化符号得严格遵守传统场合”,而福州的年轻人则反问:“如果非遗只被锁在博物馆里,那活态传承还是谈啥呢?”
这类矛盾并不是个例。2021年,有位汉服博主因穿着唐代齐胸襦裙参加活动而遭到“形制错误”的批评,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员随即回应说:“唐代的服饰本来就有多种穿法。”
最早的日本和服其实是劳动用的衣服,但现在却成了文化的象征。文化是随着时代在变化的,如果只是一味强调“原本的样子”,反而会扼杀它的活力。
有趣的是,刘涛戴上三条簪后,某电商平台上同款头饰的销量猛增了300%。福州的年轻人也开始主动去了解其抗倭历史。
这样的做法正好符合福建人对“文化自信”的期待,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压力下,本土的非遗文化通过明星效应重新焕发生机,大家自然就对刘涛心生感激和尊敬。
提到2023年的“迪丽热巴敦煌舞事件”,或许更容易理解。当时,热巴因为舞蹈服装的现代设计被质疑,不少人对此表示不满。不过,敦煌研究院站出来支持她,表示:“创新的表达形式让飞天文化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官方机构的开放立场,正好体现了传统文化需要守护者,同时也急需“翻译者”。一些专家对传统的执着,实质上是对话语权的控制。
他们通过学术框架来割裂文化,结果却忽视了民俗其实是“民众的选择”。妈祖信仰能够延续千年,正是因为它从渔民的保护神发展成了一个跨国文化的象征。
要是那三条簪一直固守在婚俗的老框框里,估计早就被历史淹没了。文化的传承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源头得好好保护,但向大海奔去时,总避不开新的泥沙。
当专家批评刘涛“把婚俗当作戏服”时,不妨瞧瞧福建网友的评论:“三条簪是我们的自豪,戴在刘涛头上,就是让全球都看看。”毕竟,文化活着的象征,向来不是被摆在祭坛上,而是受到大家的认可和需要。
信源:福建日报2025年04月21日——刚刚!刘涛出现在福州三坊七巷,头上戴着“三条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