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故事是聊斋小谢,文末有连环画欣赏
从前,在渭南地方,有个书生名叫陶望三。他家中贫穷,为人正直,爱抱不平,好说公道话,常常写些诗文,讥讽豪绅和官府。因此,豪绅和官府都把他当做眼中钉,一些贪求功名禄利的书生,也不和他交往。陶生在家一心读书,但因家贫房窄,没有个安静的环境。
在陶生村中,有一所大房子,原是姓姜的一个大官的住宅。但近年来,说是房中闹鬼,姓姜的搬走了,陶生就要求姜家,让他搬进去住,顺便帮忙看管房子。这天,陶生收拾书箱行李,就搬进这所大院。他见院内这样荒凉,屋里又脏,就想先收拾一番。
陶生脱掉长衫,借来扫帚抹布,从早晨忙到晌午,才把屋里屋外,打扫擦抹得一干二净,还在窗前修了一个小小的花圃。在书房的外屋,陶生安置好书案,放好书;又在屋角放了一张竹床。他收拾完了,太阳已快落山,他就出去给邻家送还用具。
太阳落山了,陶生回到书房,一看,他刚才放在案上的一部书不见了,地下和竹床上都没有。他不由得奇怪起来。他想了想,就躺在竹床上,闭上眼睛,听听到底有什么动静。
不大一会儿,就听“咔嗒”一响,他悄悄地睁眼一看:竹帘动处,出来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后长直发,前齐眉,笑着,轻轻地往前走。接着,掀帘子,跟着又出来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稍瘦一点;手里托着陶生刚才失掉的书,又给他放回案上。
两个姑娘看了看收拾得干净的书房,和整齐的院子,就吃吃地笑着,往竹床跟前走,陶生赶忙闭上眼睛。他俩笑着,小姑娘就走近陶生;而大姑娘就用手捋他的短髭,划他的脸,陶生不动,也不开口。
闹了一会儿,陶生实在不耐烦了,就猛地起来,大喝一声:“好大胆子!”两个姑娘吓了一跳,大声笑着,跑得没影了。夜深了,陶生仍不熄灯,躺在床上假睡。在似睡不睡的时候,就觉得有人用一根细草通他的鼻孔。一阵奇痒,他打了个喷嚏,就听得两个姑娘在暗中吃吃地笑着。陶生仍是不理不睬,合眼假睡。一会儿,她们又来扒他的耳朵,轻轻抓他身上,弄得陶生实在难睡,就又猛地起来喊了一声。两个姑娘又笑着逃走。
起来,她们就跑;睡下,就又来闹。一次,两次……一直闹了一夜,陶生也没得睡觉。鸡叫了,天快亮了。这才静下来。陶生这才得稍睡一会儿。
白天没事,晚上就来,一直闹了两三天,陶生耐着性子,不理不睬。慢慢地习惯了,熟悉了。晚上,陶生读书的时候,那个大些的姑娘,就伏在对面案上,听他读书。她见陶生头也不抬,就笑着用手把书给他合起;他掀开,又合起,气得陶生用两手按着书本。小姑娘就绕到身后用两手蒙起陶生的眼睛。
陶生被她们缠得无法,就站起来开了口,说:“我生来性直,不爱挑逗,二位姑娘,不要闹吧!”两个姑娘,听他开了口,又笑了起来。两个姑娘,见陶生为人正直,就跑到锅灶旁边,一个生火,一个淘米,给他煮起粥来。陶生见了,说:“二位姑娘,这才做得好!”
一会儿,粥煮熟了。两个又抢着拿碗拿筷,热腾腾地给陶生盛过来。陶生笑着说:“两位姑娘,这样为我操劳,怎样谢你们呢?”她们笑着也不做声。陶生刚要喝粥,那个大些的姑娘就说:“里面我们下了毒药,你不怕死?”陶生说:“我和姑娘们无冤无仇,你们不会药我!”说着,把一碗粥吃了个干净。
以后,凡是陶生读书,两个姑娘就来侍候。端茶、倒水、抹桌、扫地,很是殷勤。陶生问她们姓名,那个大些的姑娘说:“我姓乔,名秋容;她姓阮,叫小谢。”陶生又问她们家住那里,怎样到这里来的?小谢笑着说:“书呆子!你问得这样清楚做什么,又不讨我们做媳妇!?”
陶生听了这话,很正经地说:“二位姑娘又勤劳、又美貌,每天这样照应我,我也是知情的人;只要我们相处得好,何必定要提起结亲呢!”二人听了很是感动。从此,秋容、小谢跟陶生相处很好,亲若一家。
有一天,陶生在抄书,刚抄了一半,有事出去。这时,小谢来到桌旁,就坐下来学习抄写。陶生办事回来,小谢笑着躲开。陶生见小谢虽然不会写字,但用心地一笔一画,写得很是整齐,就称赞了她几句,并说要愿意学写,可以教她。
小谢非常愿意学写字、读书,陶生叫她坐在自己面前,把着她的手,叫她写起字来。正写着,秋容从外面进来,见陶生和小谢的样子,非常不满。小谢打岔似地站起来说:“我小时候,父亲也教过我写字,如今想起来像做梦一样!”
陶生就把笔递给秋容,也拿着秋容的手写了几个字,看了看,说:“秋容也很聪明,好笔力!”从此,陶生就给秋容和小谢预备了纸笔,教他们写字、认字。小谢又把她的弟弟三郎叫过来,三人一同认陶生为师。
三郎是个俊秀的后生,他和秋容对坐,二人念书、读诗都很用功;小谢写得字非常秀丽。陶生常常夸奖他们。陶生见他们都有心求学,就更加用心教导他们。念书写字完毕,就给三人出题作诗。三个人对陶生越来越尊敬。他们读书、写字、吟诗、作赋。从前是冷落荒凉的姜宅,现在变成满院书声的学府。
这一天,陶生的同学约他一同上京赶考。小谢和秋容都不愿陶生离开。三郎在一旁说:“先生,读书人何必追求功名富贵。一旦出了祸事,更是身败名裂,不如推病不去。不管考中考不中……要早些回来。”
陶生执意要去,小谢和秋容就替他收拾行装,转天早晨三人送他出城。三郎要挑着书箱行李再送几里。小谢、秋容与陶生分别,眼圈一红,不觉流下泪来。
当地的几个豪绅,听说陶生要上京赶考,心中有鬼:倘是让他弄来个一官半职,那可不好对付。于是他们凑在一起,打主意要陷害陶生。他们得知本届主考官,是知县胡刁的娘舅,就打点了一些礼物,来县衙疏通。那胡知县原也受过陶生的讥讽,就答应帮忙。
当下知县就给他娘舅写了封信,说陶生在姜宅“兴妖作怪”,并常与官府豪绅作对,请他娘舅在考场上暗算陶生。差人将信送往京城去了。差人来到京城,投见了考官,献上礼物和密信。考官连连点头,答应按信行事。
第二天,考官升座,传齐了赶考的众生员,发了考卷;并暗暗地注意了陶生。陶生在考场内,用心作着文章;他也想当个一官半职,治国安民,实现平生的志愿。陶生交卷后,回到客店,静等发榜,不想来了两个差人,说陶生卷内,有失带;在文中又讥讽时政,冒犯了朝廷。不由分说,锁上就被带走了。
陶生被诬陷,押在监中。慢慢地川费都用完,监里又不给饭吃,只得向同监犯人要些剩饭剩汤充饥。陶生在监中,想自己被人暗害,定不能活,正在发愁掉泪,只见眼前人影一闪,像是秋容。
果然是秋容来了,她见了陶生这般模样,二人都掉下泪。秋容又给陶生拿出些饭菜,说:“我和三郎同来,他已到巡按院给你伸冤去了。”说罢,收拾碗筷,然而去。
秋容出得狱来,就急忙回家告诉小谢,不想走到城隍庙的后面,被一个小鬼拦住,一定要抓她去见黑判官。黑判官见小鬼抓来一个如此美貌的姑娘,问明情由,就说她“私交生人,多管阳世的闲事”,威胁着要重重治罪。
秋容哀告再三,黑判官仍是不依不饶,最后,黑判官说:“如果你答应做我的小老婆,就免了你的罪。”秋容想起和陶生的情谊,坚决不允。黑判官老羞成怒,便命令给秋容带上刑具,押入死鬼牢,并说,何时答应,何时放出。秋容想到在阴世也遭此冤,大骂黑判官无理。她又想起被押的陶生,又挂念三郎伸冤的结果。













































































一个人,要想完全脱离社会而自由,是不可能的,但是,要想深居简出,少与人交往,过半隐居的生活,还是勉强可行的。
现在新买的电视机,机身后面都不带红、白、黄,三种颜色的连接口,只有一个AV接口,用一分三视频线,也连接不上影碟机,这导致新买的电视机,无法观看DVD影碟机,希望电视机生产厂家,能给新出厂的电视机,后面加上红、白、黄,三色接口,能连接上DVD影碟机。
在非洲一个叫撒拉的小镇,有一处墓地,人们把这里叫做“快乐墓地”,有一块墓碑上写着这样的话:笑口常开,知足常乐,使我活得很开心,学我吧,我没有什么,我一生未婚,无妻无儿女,我没有什么压力和负担,全部的财产只有两亩沙地,和一片不成材的树林,我一生除了饼子和粥之外,我没吃过什么,但是我每天都在说笑中度过,我总是对自己说,就这么快乐地活着吧,这么活着真好,我就这么快乐的活了一生,我不知道我缺少什么东西,也许缺很多东西,也许什么东西都不缺,愿你们也像我一样快乐,不要老是感觉自己缺少什么东西,只要你快乐,你就什么东西都不缺。
古语云: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