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农村,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基。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的收入结构已经悄然发生改变,种地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不断下降。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种地收入已经不足农民收入的四分之一。但即便如此,很多农民依然无法割舍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毕竟土地是他们的生存保障,只要有土地,就不愁没粮食吃,也能换取一些钱财。
当前,农村土地面临着诸多问题。虽然机械化作业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农业种植周期,降低了耕种难度,但随着年轻人不愿意也不会种地,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正在悄然发生改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种地的越来越少,会种的越来越老,农民养老还离不开种地。而这一问题,并非机械化就能解决。况且,在部分山区农村,由于地形复杂,还无法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为了方便农民耕种,不少地区都推行了一户一田改造。然而,在部分地区,农民刚刚完成一户一田改造,还未耕种多久,就迎来了统一集中流转。更有甚者,部分地区开启了约六万元一亩的土地有偿退出。有人隐约觉得,这是一盘大棋,而事实正是如此。在国际博弈的背后,粮食和土地博弈,永远都是一条暗线,并蕴含巨大的未来经济风口。
种地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老,而农民又离不开土地收入,这是一个矛盾点。而且,土地在未来会爆发巨大的市场价值,禁止将宅基地卖给市民,实际上就已经近乎明示。尤其是随着经济转型和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宅基地和土地所体现的价值,正在进一步凸显,让农民和进城的孩子,随时都有退路。
为了推动农村土地改革,国务院调整新计划,并发布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在这份《规划》中,国务院明确提出,到2035年,农业强国建设要取得显著成效,乡村产业链要升级完善,让农业强国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农民。从这一措施可以看出,接下来,依托土地三权分置,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将会迎来进一步的探索和放活。让农民手中的土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份,将会快速落实,部分农民将有幸迎来“土地换养老”。
除了“土地换养老”,《规划》中还提到,要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健全延包配套制度,实施小农户能力提升工程。土地延包的出现,体现的就是尽可能保障农民的基本收益。未来,村子未拆迁的,土地仍然会在农民及其子女手里。不过,届时从事农业生产的将是职业农民,综合收益也会随着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价值上涨很多。
面对接下来的土地改革,农民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土地适度规模集中,还将是接下来重要的土地改革措施之一。未来,手中仍保留土地的农民,五年后会感觉很幸运。因为随着土地资源的集中,农业生产效率将得到提升,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等方式,获得更多的收益。
其次,即便农民投身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中,也建议一定要控制规模,不要求大、只要求精。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市场价格等多种因素影响,规模过大可能会增加经营风险。而控制规模,注重精细化管理,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
此外,农民还需要关注土地流转市场的变化。随着土地流转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地流转市场也将逐渐成熟。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平台,了解土地流转的价格、期限等信息,选择合适的流转对象,确保自己的土地收益。
同时,农民还需要提高自身的农业技能和管理水平。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生产对农民的技能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可以通过参加农业培训、学习新技术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农业技能和管理水平,更好地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求。
另外,农民还需要关注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国家为了推动农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等。农民可以通过了解这些政策措施,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降低自己的经营风险。
在土地改革的过程中,农民还需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土地权益。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需要了解自己的土地权益,如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等。在土地流转、入股等过程中,农民需要签订合法的合同,确保自己的土地权益不受侵害。
最后,农民还需要关注农村土地的生态环境保护。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土地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农民需要采取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保护农村土地的生态环境。
农村土地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需要关注土地改革的新趋势、新挑战和新机遇,积极适应土地改革的要求,提高自身的农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保护自己的土地权益,共同推动农村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