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沙利文痛批特朗普:中国不是苏联,你的那一套方法根本行不通!
近日,特朗普政府在对华问题上做出了两项看似“退让”的举动,让人耐人寻味。
一是悄然宣布对部分从中国进口的电子产品豁免加征的关税,二是时任国防部长公开表态,美国无意与中国进行“热战”。
这两步棋,与之前“美国优先”的强硬姿态相比,显得有些突兀,仿佛是在一场角力中突然卸了力。
回顾特朗普上任之初,高举贸易保护主义大旗,对中国输美商品层层加码关税,试图以此逼迫中国在经贸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
然而,贸易战的硝烟弥漫,结果是中美两国经济都承受了压力,全球供应链也跟着动荡不安。
或许是国内经济的痛感日益真实,又或许是意识到这场“战争”的长期代价难以承受,特朗普政府最终在关税壁垒上撕开了一道口子,进行了有限的妥协。
而在南海等敏感地缘政治问题上,美国一度调门很高,军事动作频频,摆出不惜一战的姿态,但面对中国同样坚决的立场和日益增长的区域影响力,加上美国自身全球战略资源有限,最终还是选择了避免直接军事冲突的路径。
这两件事并非孤立的政策微调,它们共同反应出了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深层的困惑与摇摆。
特朗普的意外松口
实际上,特朗普政府内部对于如何应对中国,始终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一派是主张全面遏制、极限施压的强硬派,另一派则相对务实,倾向于在竞争的同时,通过对话管控分歧、寻求合作。
特朗普本人的决策风格多变,往往受到短期政治利益、个人好恶甚至一时冲动的影响,这使得内部的政策拉锯战更加激烈。
这样的结果导致美国的对华战略缺乏一条清晰、连贯的主线,更谈不上可预测性。
这种基于直觉而非深思熟虑的战略漂移,不仅消耗了美国的国际信誉,也在客观上为中国赢得了调整和发展的空间。
对于特朗普后期的这些“退步”,杰克·沙利文感到了相当失望和无奈。
沙利文在拜登政府时期,是主导对华政策的关键人物,他一直倾向于通过建立沟通渠道和护栏来管理中美这一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在他的理念里,即便竞争激烈,持续、坦诚的对话也是必不可少的风险管控手段。
他曾为此投入大量精力,与中方高层进行过多轮深度接触,虽然过程中不乏分歧甚至激烈争论,但这些互动本身对于防止误判、稳定预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沙利文的挫败
沙利文认为,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实力韧性和体制独特性存在误判,似乎套用了以往对付苏联的那套手段。
特朗普期待中国会在压力下最终“崩溃”或“屈服”,而忽视了中国庞大的内部市场、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以及独特的发展道路。
他还对特朗普政府疏远甚至打压传统盟友的做法深感忧虑,认为这极大削弱了美国赖以维持全球影响力的同盟体系,与拜登政府后来着力修复的国际关系网络背道而驰。
在沙利文看来,特朗普政府末期的这些举动,不仅可能被中方解读为美国意志不坚的信号,更破坏了他之前为中美关系设置“护栏”、维持沟通所付出的努力。
他曾试图在高度紧张的局势下,勉力维持双方最基本的战略沟通,避免冲突失控,并取得了一些有限的进展。
但特朗普政府飘忽不定的做法,使得这些努力的效果大打折扣,让本就脆弱的互信基础雪上加霜,中美之间的沟通渠道一度几近断裂。
特朗普政府留下的,不只是外交操作层面的难题,更是战略层面的深刻教训。
美国在对华战略上的反复和混乱,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塑造议程的主动权,也让中国获得了更多战略机遇期。
中国并未因外部压力而停滞,反而在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方面加速布局,这使得美国在未来的长期竞争中,可能面临一个实力更为接近、战略自主性更强的对,这是美国在冷战后从未真正面对过的局面。
当年的苏联,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在经济、科技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上与美国存在显著差距。
而今日的中国,不仅经济体量巨大、科技实力快速跃升,其在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在稳步提升。
因此美国决策层必须正视这一现实,重新校准对中国实力、意图和韧性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更具长远眼光、更加务实、更可持续的对华战略。
信源:沙利文猛批特朗普:中美不是零和博弈,两国将长期共存 2025-04-17 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