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兄弟赵光义登基后,是如何对待24岁的皇后嫂子的?

围炉观史 2022-11-16 08:36:58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里天降大雪,宋太祖赵匡胤突然召见弟弟赵光义进宫嘱托后事,左右被摒退殿外,谁也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只见烛影下赵光义有时离席,如同谦逊退避之状,而另一侧的赵匡胤则是手握玉斧不断朝地上划,同时大声对赵光义说:“好为之”。

第二天凌晨,赵匡胤的皇后宋皇后来到万岁殿,才发现寝殿里的皇帝在睡梦中已驾崩了。宋皇后来不及哀痛,急忙派宦官王继恩出宫,召赵匡胤的四子赵德芳入宫。然而没想到的是,王继恩出宫后并没有去找赵德芳,而是私自去开封府见了赵光义,很明显王继恩是赵光义的人,又或者是合作关系。

正当宋皇后焦急等待赵德芳进宫之际,却突然看到走进寝殿的赵光义,大惊失色之下只好承认现状,主动称他为“官家”,并请他保住自己母子的性命,算是承认了赵光义后继皇帝的身份。赵光义也马上哭着说:“共保富贵,勿忧也!”

赵光义虽然在登基之前作过共同富贵的保证,然而,在他即位之后却并没有遵守誓言,为了稳固帝位,不但先后逼死、害死了侄子和兄弟,而且对待24岁的嫂子宋皇后更是薄情寡义,致使其下场凄惨。

在我国历史上,皇室内部之间为争夺皇位,父子、兄弟及子侄之间展开权谋斗争、互相残杀者屡见不鲜,一场场宫廷政变及血腥屠杀在向世人诉说着天家无情。这其中,宋太宗赵炅的凉薄、寡情及阴狠毒辣在历代皇帝中都是比较少见的,看看他都做了什么?

宋太宗赵炅,原名赵匡义,宋朝建立后,为避其兄赵匡胤的名讳而改名“光义”,等到他登基后,又改名为“炅”。

赵光义是赵弘殷和昭宪太后杜氏所生的第三子,与二哥赵匡胤是同胞兄弟,他从小聪颖好学、多才多艺,得到母亲杜氏的特别喜爱。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大宋的开国皇帝,此时的赵光义21岁,因是皇帝赵匡胤的弟弟,年纪轻轻的他就被封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一跃成为朝廷的大臣。

宋朝开国之初,内有李筠、李重进等割据一方的节度使叛乱,外有列国强敌伺机入侵,因此赵匡胤时常领兵御驾亲征,而赵光义则被授予留守都城开封的重任,手中开始握有一定兵权,且逐渐受到兄长赵匡胤的信任。

建隆二年(961年),赵光义被赵匡胤封为开封府尹、同平章事,开封府尹是京城的首长,位高权重,同平章事是宰相的加衔,位同宰相,22岁的赵光义成为朝廷的重臣。

身份地位的提高,使得赵光义不满足现状,有了野心并开始觊觎皇位,于是他一方面利用开封府尹的特殊身份广泛结交英雄豪杰,培植自己的势力;另一方面打击阻拦他控制朝政,掌握更大权力的宰相赵普。

赵光义与赵普二人明争暗斗很多年,由于赵匡胤十分信任赵普,所以赵光义一直被赵普压制。直到开宝六年(973年),担任十年宰相的赵普因独断专行、谋私利等罪名,失去了赵匡胤的宠信,不久便被罢相位。与此同时,赵光义则被封为“晋王”,位居宰相之上,且他的亲信卢多逊、楚昭辅也分别担任参知政事、枢密副使等宰执高位,不但迅速填补了赵普离开后的权力真空,且势力已经开始控制朝廷中枢,此时赵光义的权力已经非常大了,离储君之位也只有一步之遥。

赵匡胤很看重弟弟赵光义,一路提拔重用他,在外人看来,似乎有培养他为储君的意图,但同时因赵光义结党营私或一些小事而屡次敲打、斥责他,并且心生防备,说明了他们兄弟之间是有矛盾和裂痕的。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在召见完赵光义的次日凌晨驾崩,死前未留下遗诏,而第二天晋王赵光义就匆忙登上了帝位,同时还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至于赵匡胤是不是赵光义害死的,我们无从得知,而专家学者们对此也一直存在争议。

赵光义(后面称赵炅)即位后,一方面为了安抚人心稳固帝位,另一方面可能是对抢了侄子的皇位心虚,所以遵守了在哥哥灵前所承诺的誓言,对侄子、兄弟及嫂子宋皇后等大加封赏,并给予一系列优待条件。

其中,任命四弟赵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基本上继承了赵炅登基前的地位,而赵廷美也是赵炅在世唯一的兄弟;同时以哥哥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为永兴军节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以四子赵德芳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并让赵廷美、赵德昭位列宰相之上。

对于哥哥赵匡胤留下的遗孀,此时才24岁的小嫂子宋皇后,赵炅刚即位时也是以礼相待,赐号“开宝皇后”,并移居西宫奉养。

然而,随着宋太宗赵炅逐渐稳固了地位,开始对威胁自己皇位的兄弟、侄子产生了猜忌之心,尤其是兄长赵匡胤的两个儿子皆已成年,按照“父死子继”的皇位承袭传统,赵德昭与赵德芳更有资格继承皇位,而他自己的儿子此时都很年幼。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跟随宋太宗赵炅攻打幽州,一次夜里军中发生惊乱,而宋太宗却不知道在何处,于是有人谋议立赵德昭为皇帝,宋太宗得知此事后很不高兴,深感赵德昭对皇位的威胁。

等到班师回京后,宋太宗因为北伐打了败仗,于是长时间没有给前面太原之战的功臣进行封赏,赵德昭就到宋太宗面前说起此事,宋太宗大怒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赵德昭一听皇帝叔叔这样说,知道他猜忌已深,自己迟早会没命,于是退朝回到家里就自刎身亡了,年仅28岁。

据历史记载,宋太宗听闻此事后非常惊悔,跑去抱着赵德昭的尸体,大哭着说:“痴儿何必这样呢?”事后马上追赠赵德昭为中书令,追封为魏王,赐谥号为懿。

宋太宗的表现看似对侄子的自刎身亡很追悔,但从他后续一系列迫害亲人的行为来看,这就是鳄鱼的眼泪,在他低头的瞬间,隐约可以看到嘴角得意地阴笑及松了口气的满足。

宋太宗赵炅虽然威逼侄子赵德昭自杀了,可还有一个赵德芳,赵德芳从小聪明睿智,有贤名,深受其父赵匡胤及宋皇后的偏爱,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有立他为储君的想法,但因为赵德芳年纪小,再加上暴崩,所以未留下立他为储君的遗诏。

相对于赵德昭,更加贤明的赵德芳自然也备受宋太宗猜忌,在赵德昭去世的两年后,赵德芳也因病逝世,据说是被宋太宗害死的,死时年仅22岁。宋太宗又是亲临哭祭,废朝五日,追赠赵德芳为中书令、歧王,谥号康惠,宋徽宗时,改追封为秦王。

自此,宋太宗的兄长赵匡胤两个儿子都英年早逝,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子孙对自己的皇位自然没有了威胁,而另一个亲人,即四弟赵廷美又成了宋太宗打击迫害的对象,这是为何?

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时,其次子赵德昭、四子赵德芳皆已成年,可是坐上皇位的却是皇弟晋王赵光义,再加上“烛影斧声”故事在民间的流传,宋太宗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受到很多人的质疑。

赵炅自己也明白这一点,为了巩固皇权保住皇位:

他一方面优待弟弟赵廷美,侄子赵德昭、赵德芳,对他们加官晋爵,还下诏称太祖及赵廷美的子女为皇子、皇女,以示他们与自己的子女一视同仁。

另一方面与太祖时期已被罢免的宰相赵普炮制出了一份金匮之盟,内容是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生母)的临终遗言,金匮之盟中约定:太祖传位太宗,太宗传位给赵廷美,赵廷美再传太祖子赵德昭。

赵普凭借献金匮之盟的功劳,被宋太宗拜为宰相,而宋太宗也因有了金匮之盟,继承皇位有了合法性的说法,可谓是各取所需。

然而,随着皇位的日益稳固,宋太宗又有了新的烦恼,因为根据金匮之盟的约定,自己百年之后要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廷美,然后再由赵廷美传给侄子赵德昭,这是宋太宗不愿意看到的,他只想把皇位留给自己的儿子,于是弟弟赵廷美受到了宋太宗的猜忌。

当初赵光义刚即位时,为了安抚人心,以弟弟赵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以示沿用太祖时皇弟尹开封之旧制,从五代至宋初时期,一般储君都有担任开封府尹的传统,现在赵廷美也担任开封府尹,于是在很多大臣眼中,赵廷美被视作未来储君的人选。

在宋太宗看来,侄子赵德昭、赵德芳已死,弟弟赵廷美就成了皇位的最大威胁,于是决心除掉他。宋太宗先是进封赵廷美为秦王,不久借口他图谋不轨,罢免了他开封府尹之职,贬为西京(洛阳)留守,接着又降赵廷美为涪陵县公,流放房州,两年后,心情悲愤郁闷的赵廷美死在了那里,享年37岁。

至此,对赵炅皇位构成威胁的三人被全部清除。

宋太宗赵炅除了对兄弟、侄子疯狂迫害,对哥哥赵匡胤的遗孀,24岁的小嫂子宋皇后的态度表现得也很凉薄。

宋太祖孝章皇后宋氏,河南洛阳人,是左卫上将军、忠武军节度使宋偓的长女,生母为后汉永宁公主(后汉太祖刘知远之女),且宋偓还是后唐庄宗的外孙,其生母为后唐义宁公主。《宋史·宋偓传》称其:“近代贵盛,鲜有其比。”

从中可见,宋皇后深厚的家世背景和显贵的出身,公元963年,赵匡胤的第二任皇后王皇后去世,此后中宫之位空虚,直到开宝元年(968年)二月,17岁的宋氏被纳入宫为皇后,成为太祖赵匡胤的第三任皇后。

宋太祖虽然比宋皇后大25岁,但宋皇后性情柔顺好礼,因此夫妻之间恩爱无比。宋皇后没有子女,对众皇子皇女都关爱有加,尤其偏爱幼子赵德芳。

本来一切都很美好,宋皇后作为中宫皇后,享受着荣华富贵,与丈夫、子女关系和睦。然而仅过了七年,在宋皇后24岁之际,随着宋太祖赵匡胤的突然驾崩,一切都改变了。

宋皇后作为赵炅的嫂子,按理说对赵炅的皇位没有什么威胁,只要以礼相待,各自相安无事就好了,还能为自己留下孝悌的好名声,何乐而不为,为何赵炅对她也不放过?

我认为,宋皇后在太祖暴崩后的举动(召赵德芳入宫继位),真相不明的“烛影斧声”及备受质疑的“金匮之盟”,都使得赵炅对宋皇后产生了深深地不满和猜忌,那么,其后宋太宗的一系列操作就可以理解了。

宋太宗即位后,虽然赐号宋皇后为“开宝皇后”,让她移居西宫,可过了十年,又命她移居东宫。至道元年(995年)四月,43岁的宋皇后在孤寂中死去。

宋皇后去世后,有司上谥号为“孝章皇后”,可赵炅先是不为皇嫂成服,也不让群臣临丧,这完全不符合前朝皇后应该享有的礼仪,很明显宋太宗对自己的皇嫂很不尊重。翰林学士王禹偁对此很气愤,对他人说:“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宋太宗闻听大怒,竟然以讪谤之罪将王禹偁贬到滁州为知州。

接着,宋太宗又将宋皇后的梓宫迁到故燕国长公主(宋太祖妹)的府第,既不与太祖合葬,神主亦不祔庙,直到两年后,才将她祔葬于太祖永昌陵之北。

对于已经死去的嫂子,宋太宗都耿耿于怀,甚至不顾群臣的反对做出有失礼仪的事情,让宋皇后死后都不得安宁,可见宋太宗赵炅的凉薄。

宋皇后本是出身显贵的千金大小姐,17岁时又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荣华富贵达到极点,尤其丈夫还是自己敬仰的大英雄,夫妻之间感情深厚。

然而,随着宋太祖赵匡胤的驾崩,皇弟赵炅坐上皇位,青年的宋皇后境遇急转直下,被迫移居别宫。接着,又眼睁睁地看着太祖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被赵炅陆续逼死,尤其赵德芳是宋皇后养大的,母子情深。而晚年的宋皇后,更是下场凄惨,在无边的孤寂中慢慢死去。

据历史记载,宋太宗对兄长骨肉及弟弟的猜忌和残酷迫害,还有他表现出来的薄情寡义,连自己的儿子都看不过眼了。

宋太宗的长子赵元佐,初封为卫王、检校太傅,并拜同平章事,赵炅十分看重他,有立他为储君之意。

然而,堂兄赵德昭、赵德芳被逼死时赵元佐心里已经暗自不满,及至关系比较好的叔叔赵廷美也被贬房州,文武大臣谁也不敢说话,只有赵元佐向父亲求情并营救之,可是不管用,两年后赵廷美的死讯传来,赵元佐一时激愤得了心疾,时常作发狂之状。到了雍熙二年(985年),赵元佐更是纵火焚宫,因此被废为庶人,幽禁南宫,永远失去了皇位继承的资格。

而宋太宗的次子许王赵元僖,在赵元佐被幽禁后,深受赵炅的钟爱,以他为开封尹兼侍中,有立其为皇储的意思,可是没想到几年后,赵元僖突然暴死,让宋太宗一度非常伤心,很长一段时间不愿提及立储之事。

对此,我只能说天道好循环,在宋太宗疯狂迫害兄弟、侄子和薄待寡嫂之时,肯定想不到,将来他的儿子也一个接着一个倒霉,下场凄惨。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