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之反思:请不要甩锅清朝,更不要透支人心,它也“有毒”

阿平生活圈 2025-04-24 15:38:34

有骨气的中国人,肯定对近代那两场让人难忘的战争印象深刻。一场是鸦片战争,它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让中国陷入了百年的苦难。另一场则是甲午战争,尽管中华民族奋起抗争,却还是输得一塌糊涂。

甲午海战那会儿,清朝政府确实挺没用的,北洋水师里的那些大官也真是贪腐。不过话说回来,真到了战场上,他们倒是挺勇猛,敢往前冲。

说起来,甲午战争比鸦片战争更让人心里憋屈。为啥呢?鸦片战争那会儿,说白了就是咱们技术不行,冷兵器对上热兵器,武器上差距太大了。

虽然电影里经常把红夷大炮、神威将军炮这些武器拍得跟现代大炮一样厉害,但明眼人都清楚,它们其实就是大号弹弓,就是把个铁块扔到英军船上。电影《鸦片战争》里头,还演了这些大炮最后成了啥样,英军拿它们在甲板上当球踢着玩。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被打得落花流水,清朝政府终于醒悟到自己已经落伍。于是,他们先后喊出了“学外国本事来对付他们”和“学外国本事让自己强大”的口号,搞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追赶行动——这就是洋务运动。

北洋舰队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主要由李鸿章负责,他那时候既管外交也搞洋务(虽说名义上的最高头头是个清朝王爷,很可能是李鸿章的铁哥们醇亲王)。

政府对这事儿特别上心,每年都会给李鸿章拨500万两白银,让他去搞北洋水师的建设。从1882年到1888年,总共投了3000万两进去。这样一来,北洋水师算是初具规模了,还搞到了两艘超级大船——“镇远”号和“定远”号,它们的排水量都是世界顶级的。那会儿,北洋水师的规模在亚洲排第一,全球也能排到第六。

北洋水师那么强大,咋就在甲午战争里被打得落花流水,最后全军覆没了呢?不少人觉得,一方面是因为北洋水师里头的官员太贪,另一方面就是清政府太窝囊。这话还真不假。

《晚清末年十八年事儿》里头说了:北洋水师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儿,拿的工钱是底下士兵的三十几倍。北洋海军的头儿丁汝昌,还特别爱搞房地产投资。他在刘公岛上买了不少房子、铺子,钱赚得那叫一个满满当当。

可一到要打仗的时候,那些平时过得浑浑噩噩、腐败透顶的官员们,突然间就跟打了鸡血似的,精神百倍。因为这涉及到保卫家园、守护国家的头等大事,他们谁也不敢马虎大意。

丁汝昌是北洋水师的领头人,一开战他腿就被敌方的炮火给打断了,但他愣是没退缩,硬是挺着继续指挥。后来,他眼睛也看不见了,局势也完全一边倒,日本那边还发来了投降的最后通牒。他直接大骂回去,一点没含糊,最后选择自杀,以死报国。

清廉有名的舰长邓世昌,那事儿大家都知道。他那时候,舰队炮弹都打光了,二话不说,直接下令全速冲向敌舰,打算拼了命也要跟敌人同归于尽。可惜啊,最后被鱼雷给打中了,就这样牺牲在了黄海。有个场景真的让人看得心里难受,他掉进海里后,他家那只忠诚的狗游过来想拉他上去,可他心里只有殉国的念头,硬是把自己和狗一起按进了水里。

北洋舰队虽然打了败仗,但他们的英勇还是值得称赞。可遗憾的是,那时候的清政府太窝囊,被朝廷里那些“清流派”大佬带着走,把北洋舰队的领导们都给问责了。丁汝昌死了连棺材都被铁链锁着,没法入土为安。除了邓世昌,其他将领都遭到了各种各样的惩罚,这事儿真是让人心里头不是滋味。

甲午战争再思考:别光怪清朝,也别伤了民心,这事儿没那么简单说起甲午战争,咱们得理智点,别一股脑儿地把责任往清朝身上推。当然了,也别把大家的情绪都给耗尽了,这事儿背后的原因,复杂着呢。你看,一场战争输了,肯定不止一个方面的问题。清朝那时候,制度、军队、经济,哪一方面都得背点锅。但咱们也不能只看到清朝的不足,就一股脑儿地指责。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哪个朝代没点儿难念的经?更重要的是,咱们得从历史里学到东西。甲午战争是个教训,也是个提醒。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光靠指责和抱怨是不行的。得从内部找问题,从制度、军队、经济这些方面下功夫,才能真正地站起来。所以啊,咱们在反思甲午战争的时候,得全面点儿,理智点儿。别光想着甩锅给清朝,也别把大家的民心都给透支了。这事儿,真的没那么简单。咱们得从历史里吸取教训,为未来打好基础。

过了126年,咱们再回头瞅瞅那场本可以打赢的战争,难道真的是清朝政府太菜导致的?我觉得吧,别光怪清朝,这事儿得往深了挖,根源在于咱们中华文明里的“人心”,它也得背个大锅,因为这里面也有问题。

《走向共和》里头有个场面,看得我今天火大得很:眼瞅着甲午战争马上要打起来了,朝廷里头为了打还是不打,吵得不可开交。李鸿章带着的北洋那帮人,死活不同意开战,说他们北洋水师都好几年没粮饷了,连炮弹都不够用,这仗咋打?

不过,像翁同龢这样的清流派人物,都批评李鸿章太胆小。翁同龢的学生张謇,还拿翁同龢的观点来说事,硬说自己这边才是对的。他说现在全国人心都齐,士气也高,肯定能打个大胜仗。

李鸿章说,别看咱们的舰队规模大,可行动起来慢得像蜗牛,转个弯都费劲。反观日本的吉野号,小船儿灵活得很,航速嗖嗖的。等你好不容易把船头调过来想去追,人家早就溜之大吉了。再说火力,人家那边儿一炮能打出去五颗炮弹,咱们这边儿呢,一次只能放一炮。

张謇一听这话,腰杆儿立马挺得直直的,他心里有底,老百姓都站在我这边,他朝我开炮又怎样?我只要回敬他一炮,保管让他趴地上起不来。

说白了,张謇那套人心论也就是自己哄哄自己,他老喜欢拿双方武器差不多的时候来说事儿。但你看,日本那吉野号的炮弹,威力比北洋水师大多了。北洋舰队才挨了一发,丁汝昌就受了重伤,残了。五炮下去,整个舰队就没了。

北洋水师好不容易等到吉野号转向,有了个攻击的好机会,舰长赶紧下令开炮。可一打起来才发现,炮弹早就没了,就连那些塞满沙子的实心弹也用光了,真是太遗憾了。

为啥北洋水师看起来挺壮实,实际上却不行,装备比敌人差那么多呢?说白了,这跟咱们中华文明的某些观念有关。你得知道,咱中国人讲究的是人心,觉得人心齐了,啥都能成。但到了战场上,光有人心可不够啊。北洋水师那时候,装备和技术都跟不上,你说人心再齐,能打过人家的坚船利炮吗?说白了,就是咱那时候太注重内在的精神力量,忽略了外在的实力提升。结果呢,北洋水师就成了个空架子,看着挺吓人,其实不堪一击。所以啊,咱们得吸取教训,别光想着人心齐,还得想办法提升自己的硬实力才行。

《晚清末年的十八年》里头有个问题挺值得琢磨:打从1888年开始,北洋水师就再也没从朝廷那儿拿到过啥补给,连枪炮都没换过新的。更气人的是,慈禧太后居然把本该给海军的军费拿去修了颐和园。所以说,到底是慈禧因为想修颐和园才动了海军军费的心思,还是说一开始就是为了挪用军费才找的修颐和园这个由头呢?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主要是因为它戳中了中华文明里“人心论”那个比较棘手的部分。

自古以来,那些封建王朝的皇帝们都喜欢谈人心,“谁赢得百姓的心,谁就坐拥天下”,“皇帝像船,百姓如水,水既能托起船,也能把它掀翻。”这就是张謇为何那么有底气的原因。

但人的内心最终会归向何方呢?说白了,这心到底是谁的呢?谁又能真正代表这“人心”说话呢?

对封建的皇上来说,这明摆着是想稳固他们家的江山人心。慈禧太后呢,她觉得这人心得是她慈禧自己的。所以,要是北洋水师势力壮大了,威胁到她慈禧的位置,她是绝对不能不管的。

所以,当北洋水师渐渐有了样子,慈禧很快就让李鸿章的死对头翁同龢同时管起了户部的大事儿,并且大兴土木,动工建颐和园。从那以后,慈禧太后就像成了“民心”的代表,过得那叫一个舒坦。甲午战争打不打得赢,她才不操心呢,只要自己还是这个代表,她就照样吃香的喝辣的。

0 阅读:72

阿平生活圈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