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良到了晚年,揭露了不少历史的真实情况,但唯独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这两件事,他选择保持沉默,一个字都不提。
他之所以对那两件事保持沉默,是因为外界对他的误会实在太大,多说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越解释越混乱。
他心里明白,无需多言,明白人自然都清楚,九一八事变里他替人受过,而西安事变则是他巧妙翻身的一招,只不过这翻身的过程有些坎坷。
【01】
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张学良接到了蒋介石下达的“不得抵抗”的指令。那晚,他急忙向国民政府进行了情况汇报,但左等右等等不到回应。无奈之下,他只能遵循“不得抵抗”的命令去行事。
为啥要非做不可呢?
张学良在东北易帜那天就拍板了,说要听国民政府的。要是他那时候不听指挥,那算哪门子事儿呢?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面临了巨大的公众指责,老百姓纷纷指责他“看着日本鬼子侵占东北,给国家丢脸,丢了土地,还不管事儿”,因为这个,他主动放下了陆海空军副司令的位子。
赵四人潇洒朱五狂放,蝴蝶跳舞那叫一个棒;英雄也难过美人关,哪顾得上东师进了沈阳城。
赵四其实就是大家说的赵四小姐,她是张学良的侧室;朱五呢,她是朱启钤第五个闺女,跟张学良也有点关系;至于蝴蝶,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电影皇后胡蝶。
这首诗歪曲事实,讲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那会儿,正跟一群美女逍遥自在,完全没管外面的事儿,最后东北三省就这么没了。
事实并非如此,张学良确实没有发起抵抗,但他可不是在享乐中迷失,而是遵循了蒋介石的命令采取了应对措施。尽管大方向也是避免冲突,不采取抵抗策略。
张学良瞅见那首诗,心里头火直冒,可又没啥办法。他总不能大张旗鼓地说,是上头让我别抵抗的吧?
因此,张学良只能把这黑锅扛下来了。他压根儿没想到,这压力会如此之大,让他感觉快被压垮了。他也只能说:“保卫国土不力,就算死一万次也不够赎罪。”
压力这么大,张学良肯定不能坐视不管,他主动站出来提倡抗日,给抗联和抗日的老百姓提供钱款帮助。他还配合国际联盟的调查团,一起查九一八事变的事儿,并且在1933年,他还组织了热河那一带的抗战。
不过挺让人难过的,热河那场抗战没能打赢,东北军只撑了短短13天,热河就这么失守了。
这下,张学良可真是背上了沉甸甸的包袱。全国上下,大家的眼光都死死盯着国民政府和张学良。没办法,张学良只好自己站出来,说是自己的错,然后辞了职,跑到欧洲去学习考察。他说:
这次蒋公北上,咱们一碰头商量,我就更觉得,我现在主动承担责任辞职,才是最好的方式,来对党国尽忠,让中央更稳固。所以,我就果断决定下台,给全国百姓一个交代。
这次情况明摆着,张学良又给蒋介石扛了雷。毕竟蒋介石对抗战态度消极,而张学良则是积极应对。
1933年春天4月份,张学良领着于凤至他们一帮人去了欧洲。在走之前,他给东北军的将士们打气,让他们继续打日本鬼子,以后好把东北给夺回来。
到了欧洲,张学良逛了好几个国家。他心里头急着想找出路,所以就赶紧跟意大利的头儿墨索里尼,还有德国的头儿希特勒见了个面,好好聊了聊。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这两位都是法西斯主义的铁腕领导人。张学良跟他们碰了头之后,心里琢磨,说不定咱们中国也得学学德国和意大利那种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这样国家才有可能振作起来,看到复兴的曙光。
游完欧洲,张学良回了上海。蒋介石立马约见他,说想让他站自己这边。
那时候,张学良的思想有了大的转变,他心里满是对中国未来的美好期盼,于是决定全力站在蒋介石这边,不管蒋介石做什么决定都支持。毕竟,在当时的中国,能像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那样担起大任的,也就蒋介石了。
【02】
不久之后,蒋介石就让张学良当上了西北“剿匪”的副头儿,让他替自己去管总司令的那些事儿。
结果证明,蒋介石所谓的支持,就是要张学良去“对付共产党”。出乎意料的是,张学良居然点头答应了。这表明,在对待抗日的问题上,他选择了让步,采纳了蒋介石“要先稳定内部再抵御外敌”的方针。
这个法子其实完全搞错了方向。古人说的“安内”,那是要对付那些坑害国家的人。但中国共产党和他们带的队伍,那可是奔着救国去的。按说,他们应该是一伙儿的,得拧成一股绳才对啊,怎么能反过来动手打呢?
但是,张学良那时候没想通这事儿,他就选了相信蒋介石。他觉得,要是能把蒋介石捧成像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那样的中国大人物,那抗日的事儿就有着落了。
一开始接到任务那会儿,张学良心里头还挺乐呵,想着这回总算能给国家出把力了。再说了,红军那边武器装备实在是寒碜,基本都是些小米加步枪的老古董,反观他带的东北军,那可是装备齐全,坦克、飞机、大炮,啥先进玩意儿都有。这么一想,真要打起来,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儿。
然而,张学良很快发现自己的想法大错特错了,他原先对红军的固有看法和实际情况大相径庭。
1935年秋天10月份的时候,红军走完了长征路,来到了陕北。蒋介石知道了这事儿,立马就叫张学良带兵去攻打他们。
短短两个多月里,东北军跟红军在陕甘那块地方,连着打了三仗,分别是崂山、榆林桥还有直罗镇这几场大战。
然而,事实是,东北军接连三次吃了败仗,并且每次都是被打得落花流水!
张学良身在遥远的西安,当他瞧见那份伤亡统计报告时,一开始还责怪统计的人是不是多写了个零。他反复核对了好几遍,最后才确信那数字是真的。
这让张学良感到非常意外,心里头也悄悄泛起了忧虑:照这样打下去,恐怕收复东北还没指望,东北军就先拼光了。
战争持续打响,东北军的处境越来越糟糕,不少武器装备落入了红军手里,这样一来,红军的力量反倒是壮大了不少。
在东北军里,流传起一句新说法,意思跟红军老歌里的“没枪没炮,敌人给送上门”差不多。这话真是一点不假。
张学良压根儿没想到的是,东北军一跟红军动手,老百姓就开始指责他了,质问东北军为啥不去打日本人,反倒对着自家兄弟开枪?
张学良心里直犯嘀咕,他明明是照着头儿蒋介石的意思去办的差,咋到头来还得挨批评呢?
面对指责,张学良的内心开始产生波动。加上东北军老是打败仗,又老是被人责备,这样一来,士兵们的斗志就越来越差了。
起初,东北军里头就有挺多人不情愿跟红军动手,说到底,他们心里头更盼着能把日本人赶走,好回东北老家去。
这时候,张学良可算是碰上个棘手的问题了。要是他还跟红军硬碰硬,不是手下的兵都得搭进去,就是东北军内部得有人站出来反对他。
张学良没法接受那两种后果,因此他没法再继续和红军交战了。
然而,要是咱们不去打红军,那就意味着咱们没听蒋介石的指挥。
如果不顺从蒋介石的意愿,张学良就难以找到自救的途径。
因此,张学良得琢磨点新招儿来救自己,只不过,具体啥招儿,他目前还没有头绪。
张学良正感到特别没方向的时候,有个跟他一样处境艰难的人冒了出来,这人就是陆军二级上将、十七路军的头儿杨虎城。
杨虎城同样被蒋介石命令去对抗红军,但他和张学良有所不同。从一开始,他心里就不赞同那个“先平定内部再对抗外敌”的主张,他是被硬逼着和红军开战的,结果也是一场接一场地打,一场接一场地输。
到了后来,杨虎城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想着眼下日本人正虎视眈眈,咱们不团结起来打鬼子,反倒自己人在那内讧,这像什么话呢?
剿灭红军的行动落空后,他俩碰了头,琢磨着继续“剿共”似乎走进了死胡同,可要是不“剿共”,又没法跟蒋介石那边有个交代。
就在那会儿,我们党开了瓦窑堡会议,呼吁所有抗日的力量团结起来,一起抗日,这事儿老百姓都特别支持,这样一来,骂张学良的人就更多了。
张学良的境况,我们党都看在眼里,于是心里慢慢形成了一个主意:打算对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还有杨虎城的西北军,开展统一战线的工作,试着把他们从敌人变成朋友,一起壮大抗日的力量。
不久之后,我们党迅速行动,派出了代表与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了详尽的交流。在这次交谈中,我们明确阐述了党的抗日立场,着重指出要停止内战,共同对抗外敌。
我们党提出的观点让张学良大为惊叹,他立刻明白过来,红军其实是一支实力雄厚的抗日力量,并且他们对自己和蒋介石都没有恶意,只是盼着蒋介石和自己能一同投身到抗日的大潮中去。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张学良并未能在抗日方面做出有力回应,这并不是因为他个人在抗击日本侵略者上失利,而是受到了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而后续出现的红军,他们更多地是代表了一种新的抗争精神和民族力量,而非专门为了救助某个人或某个特定群体而出现。
现在要想靠那个消极对待抗日的蒋介石来帮忙,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咱们不如先和红军联手,一起把日本鬼子赶出去,之后再琢磨怎么让蒋介石也加入我们。
后来,张学良跟周恩来、李克农碰了好几次头,俩人一块商量,最后商量出了个停战的法子。这事儿吧,都是背着蒋介石干的,毕竟要想拉他入伙,那可得慢慢来,急不得。
没问题,张学良决定跟我们党联手,其实他心里还有别的小盘算。他琢磨着,要是能通过我们党跟苏联搭上线,那从苏联那边捞点援助可就方便了,以后收复东北,把丢的面子都找回来,岂不美哉。
【03】
说实话,张学良之所以能迅速和红军谈拢,全都是因为蒋介石的一系列奇葩举动。
那时候,蒋介石其实背负着不小的舆论重担,再加上各地对抗共产党的战绩都不尽如人意,这让他在党内也遭到了不少人的严重怀疑。
为了减轻自身的压力,并且想给红军来个措手不及好争取更多时间,蒋介石瞒着张学良,暗地里派人与我们党进行了旨在实现停战的秘密磋商。
不过,这事儿终究还是传到了张学良的耳朵里,他火冒三丈:我好歹领着东北军在前线浴血奋战,你倒好,在背后悄悄跟人谈和解,那我成啥了,难道只是个垫背的吗?
之后,张学良渐渐察觉,蒋介石让他去“对付共产党”,其实暗地里想削弱东北军的实力。毕竟,蒋介石管不住东北军,心里有点犯怵。为了让自己坐得更稳当,他得想办法把东北军的势力给削一削。
因为这个原因,张学良非常干脆地跟我们党见了个面,并且没多久就商量好了不再打仗的约定。
聊聊蒋介石,他铁了心要坚持那个“先稳定家里再对付外人”的想法,跟红军停火啊,不过是暂时拖拖时间罢了。
不过,由于国际形势发生了大变动,蒋介石很快就着手重新启动了对共产党的“围剿”。
其实,苏联一直对日本侵犯中国挺担忧的,毕竟中国和苏联接壤,要是日本借道中国来打苏联,那可就糟了。
随后,意大利和德国的法西斯力量也开始频繁出手,这让苏联再次感受到了西方带来的重压。不仅如此,后来日本和德国还走到了一起,结成了同盟。
东边和西边那两股坏透了的法西斯力量,让斯大林心里头急得直打转,他便琢磨起怎么给苏联减减压。
最后,斯大林琢磨出个主意,他决定支持中国,让中国牵制住日本。这样一来,苏联就能专心对付西方,肩上的担子可就轻多了。
那时候的中国,能挡住日本人的脚步,主要靠的是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这样一来,斯大林也就不太关心国共两党是否联手了,他更盼着蒋介石能赶紧行动起来抗日,把全部的军队都拉到前线去。
因此,斯大林特地派了个人去跟蒋介石说:
当前,我们面临的最紧迫任务便是全力支持国民党投身抗日事业,相比之下,红军的动向似乎变得不那么关键了。
蒋介石本来就挺指望苏联的帮忙,现在斯大林都表态了,这不就是给了他“剿共”的绿灯嘛,那还犹豫啥,得赶紧行动起来,安排部署啊!
接着,蒋介石中断了和我们党的联系,动手准备起了“消灭
就在这时,军统的密探给蒋介石带来了一个新情报,讲张学良和杨虎城背地里跟我党有了联系。
蒋介石火冒三丈,压根不知道停火条约已经敲定了。为了把张学良和杨虎城给拉回来,他打定主意要亲自走一趟,所以在1936年10月22日,他动身前往西安。
起初,张学良和杨虎城并不想采取武力劝谏的方式,他们提出的主张是停止内战,大家齐心协力抗日。可蒋介石非但不买账,还硬逼着张学良和杨虎城站队,支持他打共产党的计划。
张学良心里挺纠结,他琢磨着得自救,已经和红军联手准备打日本人了,这事儿算是开了个头。可蒋介石那边,偏偏唱反调,不赞成抗日,这样一来,他的自救路子就碰上个大石头,走得特别费劲。
张学良得做个啥决定呢?
这时候,蒋介石比张学良更早地拿了个主意。要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就是不肯配合,那他就打算让蒋鼎文和卫立煌去顶替他们的位置。要是这个办法行不通,他就打算把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从陕甘地区调走,换上中央军去对付共产党。
总而言之,蒋介石得赶紧动手搞他的“剿共”行动,时间紧迫啊。苏联那边可没耐心等他磨蹭,要是他还不把军队拉到抗日战场上,斯大林怕是要发火了,那麻烦可就大了!
蒋介石把自个儿的打算写成了一封秘密信件,打算送往南京,可没想到被张学良给截获了。
张学良和杨虎城一合计,觉得蒋介石那态度太僵了,光靠嘴上说说根本没用。他们俩决定得来点实际的,也就是搞个军事行动,直接逼蒋介石抗日。
在12月12号这一天,张学良和杨虎城搞了个大动作,他们发动了西安事变,把蒋介石给扣起来了。
事情一出,全国都轰动了,就连我们党也大吃一惊,真没想到张学良会用这么激烈的手段来逼蒋介石抗日。
说白了,张学良急着自救,真的是没办法的办法,他肩上的担子太重了,一刻都拖不下去。那些东北军的兄弟们,一个个也都盼着抗日,根本等不及了!
【04】
对张学良而言,搞出西安事变这事儿,那是早晚的事。
说实在的,那时候张学良已经走投无路了,“不作为”的指责足以让他身败名裂。为了自救,他琢磨着继续站边蒋介石,推行那个“先稳定家里再对付外人”的策略,但后来发现,这条路根本走不通,大错特错了。
后来,张学良改变了主意,他决定先和红军联手,然后再想办法让蒋介石去抗日。要知道,蒋介石那时候可是中国的头儿,要是他不点头抗日,那前面的努力可就都白费了。
因此,张学良得让蒋介石也站出来抗日,只有这样,全中国才能团结起来抗日,他才能摆脱那个“不抵抗”的骂名。可蒋介石呢,他一门心思全在“剿共”上,根本不听。没办法,张学良只能出下策,选择兵谏了。
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劝蒋介石投身抗日,他俩私下合计,“要是能打跑鬼子,救了国家,就算咱东北军和十七路军没了,那也值!”从这话里,你就能瞧出他俩的决心有多铁。
换个角度说,要是张学良没搞那个西安事变,那事儿可就大了。他不仅没法儿摆脱那份屈辱,还得继续替蒋介石背锅。更糟糕的是,东北军说不定也得像其他军阀的部队一样,被蒋介石给收编了。
到了那会儿,张学良已经没了权力和地位,说什么抗日啊,夺回东北啊,消除耻辱啊,这些都只能是嘴上说说,没法实现了。
确实,蒋介石把张学良逼到了绝境,这事儿没法否认。
传说,蒋介石抵达西安后,多次严厉地责备张学良和杨虎城,那架势就像长辈严厉教训晚辈一样,他就是想要硬逼着他俩点头同意去“围剿”共产党。
张学良啥时候遭遇过这种憋屈,他骨子里那股倔强劲儿立马涌了上来,心里头想要兵谏的念头就变得更加强烈了。
在西安事变前三日,一二九爱国行动突然掀起。西安城里,成千上万的学生纷纷走上街头,举行大规模的游行活动。他们高喊着口号,强烈要求蒋介石别再打内战,要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入侵。
张学良想拦住游行队伍,就跟学生们打包票,说他会把大伙儿的想法告诉蒋介石。可蒋介石一听就不乐意了,问他凭啥来传话,还骂他没能豁出去拦着,哪怕得见血也不行,说他不该不全力维护领袖。
张学良一听这话,心里就明白了,蒋介石这是在埋怨他没对学生下手。他立马觉得凉了半截,心想,要是真那么干了,自己可就一辈子都抹不去了。
这件事让张学良铁了心要来个军事劝谏,他那股子倔劲儿让他非得让蒋介石跟他一块儿打鬼子不可,他觉得这样才是真的救自己。
其实吧,这里讲的自救,主要就是说张学良在想办法挽回自己的声誉,还有让自己的内心好受点。但他唯独没想过,要咋样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在西安事变那会儿,经过子就从被大家说成是“民族罪人”的位置,跳到了功臣的行列里。
不过,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可就算是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毕竟,他向领袖动了武,这事儿搁在古代,那就是实打实的反叛啊。
怎样把兵变带来的后果减到最少呢?
首先,张学良得把蒋介石给放了,不管是他自己,还是红军,或者是苏联那边,都觉得只有蒋介石能带着全中国人民去打日本鬼子。
再者,张学良也琢磨过,要是把蒋介石给放了,那蒋介石肯定会找机会报复。这么一来,他最后很可能落得个尸骨无存的下场。
到了这个地步,张学良得琢磨琢磨怎么给自己找条活路了,得想办法保住自己的小命啊。
最后,张学良琢磨出了一个主意,他决定亲自把蒋介石送回到南京。他心里明白,这一趟走了,可能就没法再回家,但他也清楚,蒋介石不敢对他下手,最多就是限制他的自由。
这个结局,张学良能接受,因为这样一来,他算是把以前的耻辱都抹干净了。他给蒋介石扛的那些冤枉事儿,也都算有个交代了。
之后,张学良真的被软禁了起来,蒋介石曾经有过要除掉他的念头,不过遇到了重重困难,最终没能下手。尽管他被关了起来,但日子过得还算可以。
因此,从张学良的角度看,尽管挑起西安事变要付出巨大代价,但这笔买卖相当划算。九一八事变后,这是他的一次漂亮自救行动,不仅让他的名声得以恢复,还保住了自己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