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这片繁华之地,西方寺宛如喧嚣都市中的宁静港湾。寺中的住持宽运法师,不仅是一位修行者,更是心系家国的全国政协委员。
▲宽运法师
宽运法师在接受著名媒体人朱顺忠先生的采访时,围绕多个社会焦点话题发表了深刻见解。从香港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发展,到全国两会提案背后的思考;从AI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到对安乐死事件的看法,宽运法师以佛教智慧为引,给出理性且深刻的观点,体现了他对时代发展的深度思索与积极担当。
报“国土恩”:祈愿国泰民安,香港繁荣,众生安乐
宽运法师向朱顺忠介绍西方寺的历史由来时,特别提到“西方寺”对香港的重要意义:“正如俗语所说‘闹市好修行’。六祖慧能曾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太虚大师也提出‘人生佛教’。佛法如果脱离世间、远离人群,那不就没有根了吗?唯有根深,才会枝繁叶茂、果实累累,闹市里,也存在着众生可度。”
在参观过西方寺大殿之后,宽运法师阐释佛教教义时说:“佛家有云‘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其中便包含‘国土恩’与‘众生恩’。我们每日晨钟暮鼓,既祈愿世界和平、国家昌盛、香港繁荣,也期盼我们的人民、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安乐、没有对立、没有贫穷,丰衣足食、国泰民安。”
“我也提出一个观点,叫做喜悦人生——自在生命里,大家都喜悦起来。”他说。
谈珍爱生命:希望让生命去做有意义的事
去年,43岁的上海女子沙某,因红斑狼疮恶化,选择赴瑞士安乐死,引发了全社会对生命权、家庭伦理及安乐死的广泛讨论。长年以来,安乐死这一话题,在全世界都引起伦理讨论。那么,在宽运法师的眼中,如何评价此类事件呢?
宽运法师表示,佛教认为人生无常苦空,劫归寂灭。生命只有一次,我们都是因业力所感,应当珍惜生命。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肩负着责任,比如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以及对众生的责任。“希望所有人都能珍爱生命,让生命去做有意义的事。”
对于身处病痛折磨,延伸至所有身处困境中的人,宽运法师认为,我们全社会、特别是当事人身边的人,都应当对苦难中的人伸出援手,不断给予他们信心、希望、欢喜和方便。
“因为人与人之间,是相依而存,相拥而暖。”他语重心长地说,之所以人间会出现自杀这样的事件,是因为当事人缺少温暖、缺乏关爱、经历无法忍受的痛苦,或者担心成为别人的负担。
“我希望,对于弱势群体,不论是国家、还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多献出爱心。”宽运法师说。
谈香港社会事件:“下过雨的地更结实”
当被问及对香港社会变迁的理解,宽运法师回溯历史:“自1840年成为殖民地后,香港从渔村发展为东方之珠,始终与内地密不可分。如今香港市民多源自内地移民,日常饮用的东江水、食用的蔬菜都来自内地,食品安全更是全球领先,因此香港也是全球最长寿地区之一。”
针对占中等社会事件,宽运法师分析,殖民教育造成部分港人国家认知缺失,加之境外势力煽动,导致占中等事件对社会造成伤害。
“下过雨的地更结实”,宽运法师对香港的发展充满信心:“香港是由乱到治、由治到兴,现在国家全力支持香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港珠澳大桥、机场第三条跑道等基建,加上大湾区建设,正推动香港与内地深度融合。”
“我们现在不能单纯说是‘香港人’了,而要做‘湾区人’。”宽运法师展望,随着通关便利化推进,以后粤港澳协同发展必将让香港焕发新活力,大湾区的建设,定将让香港更具优势。
谈使命担当:“佛教有责任回应这个时代”
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宽运法师提交了《关于“说好香港佛教故事”——发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的提案。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立足香港、心系家国,在历次两会上积极建言献策,展现了宗教界人士的使命担当。
谈及此,宽运法师深感荣幸。他表示:“我非常高兴能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参与全国的建言献策,虽然我现在是‘惭愧僧’,但是我觉得佛教还是有责任回应这个时代。”
佛教讲究契理契机,纵观科技给人类历史带来的深刻改变,从蒸汽机时代到电力时代,再到集成电路的发展,直至当下的AI技术的发明,佛教应如何回应时代的发展?
对此,宽运法师引用了佛教中“内明”的概念。他解释为“透过现象看本质”:“时代在进步,很多人认为AI将改变世界,但真正决定时代的,是人。因为AI是基于大数据,属于算数和物理范畴,而人拥有‘实心’,能够分辨需求。而且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我相信未来人类也将随着时代发展,更加地进步。”
宽运法师认为,古人倡导的 “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理念,在当下依然适用。他表示,科技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关键看人如何去利用而已。“我相信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回溯唐宋时代,中华民族在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尽管现在我们和西方存在差距,但这一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只要有好的土壤,只要有因、有缘,自然结果就不一样。”宽运法师说。
▲宽运法师
谈AI等技术:未来人们不会失业,只会“转业”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AI的崛起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诸多争议。人们既惊叹于其带来的无限可能,又对它所引发的社会变革忧心忡忡。身居佛门的宽运法师,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深入思考着科技的发展。
“有人说未来80%的人都会失业?我认为不会失业,只会‘转业’,也就是工作的转型。”宽运法师总结。
宽运法师指出,当下许多人工作压力巨大,需要工作八小时甚至十小时才能衣食无忧。未来人类有望开拓更多行业,国内正大力发展文旅等领域,正所谓行行出状元,人们会转型去从事更具意义的工作。
宽运法师以佛教偈语“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来分析,人的智慧和潜能都是无限的,人们应当积极拥抱科技,因为科技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像飞机、高铁、高速公路、汽车等,电动车时代已经来临,未来氢能源时代也指日可待。
在采访中,宽运法师回顾了科技发展历程。人类在二战时发明的对讲机,逐步发展到摩托罗拉的大哥大,再到诺基亚,后来iPhone出现,如今华为崛起,科技始终在不断更新换代。早期的相机胶片巨头柯达与富士相互竞争,最终二者都在时代浪潮中销声匿迹。
“时代就像一个巨轮,历史向前走的,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提前做好准备,因为机会是给有准备人准备的。尽管我们在燃油喷射引擎时代不如西方,但在电动车时代,我们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宽运法师说。
宽运法师对未来满怀信心:“我们的国家领导人,都是高瞻远瞩的有识之士,我感到他们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非常值得赞叹。”
谈香港未来:香港应长远规划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在香港与内地交流日益紧密的当下,两地在经济与文化领域的发展备受关注。宽运法师凭借丰富的往来经历,对两地相关情况有着深刻见解。
“19世纪之后,香港因与西方联系紧密,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上世纪80年代,香港作为仅有500万人口的城市,GDP占大陆的四分之一还多,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宽运法师说。
不过,自内地1978年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之势迅猛,“以深圳为例,80年代规划时预期容纳30万至70万人口,如今已发展为超2000万人口的城市,GDP更是超越香港。”宽运法师回忆,在互助层面,香港堪称慈善之都,内地遭遇灾害时积极援助,同时,内地也为香港提供了蔬菜、东江水等支持,国家的惠港举措成就了香港的发展。
“只是现在的香港呢,需要有一个更长远的规划,如何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局里去、更好地配合国家,因为大家都是中华民族。”宽运法师展望,香港的金融优势,和国际接轨更深入,还有空港、签证方面的便利,香港市民的整体素质也较高,“所以香港可以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长处,做国家之所需,因为大家现在是一家人。“
宽运法师还特别感谢了国家的大力支持:“香港回归已经28年了,也给我们佛教发展带来了方便,不论是国家宗教局、港澳办、中联办等方方面面,对佛教都很支持,我觉得我们宗教界,应该多发挥一些稳定人心等应该做的事情。”
采访:朱顺忠
编辑:许腾飞
视觉:李辰昊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