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阳叔向前冲(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最近网上传来一股妖风,某些专家竟然建议把互联网大厂的"末位淘汰制"移植到教育领域。
当我看到这些言论时,差点把嘴里的咖啡喷在屏幕上——让教师搞末位淘汰?
这种把企业狼性文化生搬硬套到教育系统的狗屁逻辑,简直是把百年树人的教育大计当成了流水线生产。

一、教育不是斗兽场,教师不是角斗士
绩效考核表格里的数据狂欢正在吞噬教育的灵魂。当教育变成冷冰冰的数据游戏,那些无法量化的师德光辉、教育情怀,统统成了报表上的空白格。
教育竞争化正在制造畸形的教学生态。他们用PPT动画效果数量、课堂笑声次数、学生举手频率这些"可视化指标"来取悦评委。这哪里是教书育人?分明是教育界的"流量造假"。
学生不是产品,教师更不是流水线工人。当教育系统用KPI大棒把教师赶进绩效主义的牢笼,那些真正需要耐心与爱心的教育角落,正在变成无人问津的荒漠。

二、末位淘汰制背后的认知癌症
把教师工作拆解成教案字数、作业批改次数、公开课获奖数量等可量化指标,活像在给汽车零件打质检章。
为了应付各种考核,教师们不得不把精力花在制造"过程性材料"上:家访要摆拍照片、制作美篇、填写访谈记录。
当管理层像看股票K线图一样盯着教师们的"教学数据大盘",却对教室里真实发生的教育互动视而不见。

三、当狼性文化遇上教育净土
教师群体的集体焦虑正在酿成教育灾难。当生存压力突破临界点,最该保持教育初心的园丁们,反而成了教育异化的第一批受害者。
教育功利化的癌细胞正在全面扩散。更可怕的是,有些教师开始专挑家长资源好的学生重点培养,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差生"反而成了避之不及的"绩效毒药"。
教师群体的尊严正在被系统性践踏。当社会一边高喊"尊师重教",一边用各种奇葩考核把教师逼成马戏团猴子,这种精神分裂式的羞辱,正在摧毁整个教育行业的尊严底线。
总结
教育不是商业游戏,学校更不是角斗场。
当我们在教师办公室装上摄像头,在教案本里植入防伪水印,在教师脖子上套起KPI绞索时,不妨想想那些在贫困山区坚守的代课教师,那些在特教岗位奉献青春的园丁,那些在深夜批改作业的普通老师。
教育需要的是静待花开的耐心,不是急功近利的暴政。
与其搞什么见鬼的末位淘汰,不如先把某些专家的脑子送进ICU抢救一下——毕竟,让外行指导内行的闹剧,该收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