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特尔特,那个曾经让国际社会捏一把汗的菲律宾前总统,最近好像有点“起死回生”的迹象。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也挺有意思。你可能觉得奇怪,一个卸任总统,而且争议缠身的人,怎么还能用“有救了”来形容?
这就要从几个方面说起了。先说说他自己的身体。前段时间,杜特尔特公开露面,精神状态看起来不错。要知道,之前关于他健康状况的传言可不少,什么病危啊,身体不行了啊,传得沸沸扬扬。现在他的发言人出来证实,他已经完成了结肠造口术的复查。医生也说了,做过这种手术的结肠癌患者,五年存活率能有65%。如果术后恢复得好,健康风险会大大降低。这意思就是,老杜的身体,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硬朗。但身体好,只是“有救”的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得看他的政治根基。杜特尔特家族在达沃市,那可是“地头蛇”级别的存在。民调显示,他们在当地的支持率稳定在78%。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管马尼拉的政坛风云如何变幻,杜特尔特家族在达沃,依然是说一不二的存在。
更别说,他的女儿萨拉·杜特尔特,现在可是菲律宾的副总统。这可不是个简单的职位,她能持续巩固家族的政治影响力,为老杜应对可能的司法调查提供一层保护。你想啊,就算真有什么事儿,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总能缓一口气,争取一些周旋的空间。说到司法调查,那就不得不提国际刑事法院对杜特尔特“禁毒战争”的调查。这事儿,当时闹得挺大,国际社会一片哗然。但现在呢?好像慢慢没了声响。为什么?这里面,有证据收集困难的原因。你想啊,时间过去这么久了,要找到确凿的证据,证明杜特尔特直接下令或者参与了那些涉毒死亡事件,谈何容易?更关键的是,菲律宾官方和国际组织对涉毒死亡人数的统计,存在巨大的差异。菲律宾大学的数据显示,2016-2021年政府记录的涉毒死亡人数是6252人。而一些国际组织估算的数字,却高达3万人。
这中间差了将近五倍!这个数字上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问责机制难以落实。你说,这事儿怎么查?仅这一个数字,就足以说明问题的复杂性。除了国内的政治根基和国际司法调查的停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中菲之间的经贸合作。2023年,中菲双边贸易额达到了877亿美元。中国在菲律宾的基建投资,也超过了24亿美元。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和菲律宾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想要对菲律宾的人权问题施加压力,难度可想而知。毕竟,经济利益才是最现实的考量。这也给杜特尔特派系争取到了更多的战略回旋余地。我们可以看到,杜特尔特“有救”的背后,是政治家族的资源整合能力,是大国博弈的微妙平衡,是复杂的国际关系。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为他创造了一个特殊的生存空间。但话说回来,杜特尔特真的就高枕无忧了吗?恐怕没那么简单。司法追责,它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就算现在没事,谁又能保证以后不会有新的证据出现?谁又能保证国际形势不会发生变化?还有民众的记忆,它就像流水一样,看似平静,却总在流动。今天人们可能觉得杜特尔特铁腕禁毒,功大于过。但明天呢?后天呢?谁又能保证人们不会重新审视那段历史,重新评价杜特尔特的所作所为?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政治人物的个人能力时,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问题?杜特尔特现象,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它反映的是菲律宾的政治生态,是国际关系的复杂性,是民众对社会治理的期待与失望。所以,说杜特尔特“有救了”,可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判断。未来的路还很长,变数还很多。别忘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为任何人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