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晚,刷到“武汉校内被撞身亡小学生妈妈跳楼”的消息。
极速瞅了眼该消息发布来源,告诉自己这并非官方账号,估计又有人借此造谣。
直到看到官方回应中“消息属实”四个大字,才相信一切都是真的。
这位妈妈真的去陪自己的宝贝了......
晴天霹雳
5月23日13时许,一起事故打破了武汉弘桥小学的宁静。
该校青年教师从学校车库将车辆开出后,未按规定从日常通行的车辆出口离开,而是绕行至教学楼下等待同事。
此时也正是学生们自由活动时间,学生谭某来到车前蹲下系鞋带。
肇事老师此时也发现了在车前的谭同学,他挥手示意让其离开,但谭同学并未离开。
几分钟后,两位老师上了肇事老师的车辆,但大家并没仔细查看车前的状况就直接发动车辆往前走。
也就是汽车前进的瞬间,悲剧发生。
监控画面显示,肇事老师第一次撞倒并拖行孩子5米后,不仅没有下车查看反而再次加速碾压,给孩子造成了二次伤害。
即便之后迅速送医抢救,可孩子终究没能醒来。
事发后,在相关部门的介入下,校长被免职、肇事老师被刑事拘留,学校方面也希望尽快赔偿平息这场风波。
可孩子才6岁,才刚上一年级,刚刚起步的人生,因为一场事故又匆匆离开,而离开的地方还是最不该发生危险的校园。
面对这样一个幼小生命的离去,岂是短时间内说放下就能放下?
从事发时到之后的几天,母亲杨女士都在巨大的悲痛中强迫自己冷静,在丈夫殴打肇事老师时加以阻止,在跟校方讨说法时思维清晰。
乌云四起
但当她的视频被人拍下上传至网络后,舆论风向逐渐开始变味儿。
悲剧的起始者肇事老师逐渐“隐身”,一部分人开始议论起这位妈妈冷静的态度。
在他们的认知里,失去孩子的父母,应该哭天抢地、精神崩溃才算正常。
他们不知道,人类表达悲痛的方式并不一样,有人会用指天跺地释放情绪,而有人会用表面上的平静隐藏起没有来得及哀悼的巨大悲伤。
这个在众人前没有哭天抢地的母亲,其实没有谁比她更痛苦。
可随着质疑声音的加大,一些带有恶臭的气息也愈加刺鼻,有人猜测杨女士之所以如此“冷血”是因为她本人也不是正经之人,继而用她的穿着打扮进行了一番“论证”。
这种节奏一起,可谓再次掀起了网络魔鬼狂欢,这些魔鬼闻着血腥味儿追逐人性最恶的一面:
“画着这么精致的妆?是不是想借机当网红?”
“长这么好看,用这么多名牌,是不是做那个啥的?”
“不是说不要赔偿吗?为什么要去逼学校?还不是为了钱!”
......
甚至有自媒体作者在案件还没有确凿结论时,就发布出一篇题为《武汉小学生被碾压身亡事件,以260万结案》的杜撰报道。
这些躲藏在屏幕背后的恶意,犹如无数把利剑,接连不断地插进这位丧子母亲即将支离破碎的心脏里。
其实,这个妈妈是在售楼部上班,单位要求每天必须穿工作服且带妆工作,得知儿子在学校出事后,连工作牌都顾不上摘就火速从公司赶到学校。
其实,她想要的不过是校方的一个态度:“不要一分钱,只要他向全社会给我儿子公开道歉。”
可网暴者只记住了她那身得体的衣服、精致的妆面,只记住了她哭的声音不够大、痛苦的表情不够深。
他们选择性忘记听闻自己的孩子被汽车碾轧时,这位母亲发抖地念叨:
“他从孩子头上轧过去了……我的孩子那么小,那么聪明那么帅气……他被撞时该有多疼、多疼……”
他们下意识忽视这位母亲替孩子讨公道时克制情绪所耗尽的全身力气;
他们不会明白当这位母亲关闭维权账号、撤去校门口的条幅、看着孩子火化完毕时,她就会收起那份冷静和理智,一个人陷入无边的荒凉;
他们更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成为压死这位母亲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这样,在“荡妇羞辱和冷血网红”的双重审判中,6月2日,孩子头七也是儿童节的第二天,这位母亲从24楼一跃而下,随着孩子去了天堂。
她的朋友圈写道:
“孩子你是不是很孤单?妈妈想去陪陪你。”
阴霾未散
不出所料,杨女士的离开,没有唤醒这些肮脏的灵魂。
他们网络围观过后,毫不愧疚散去,继续寻找起下一个攻击目标。
于是,顺着杨女士跳楼身亡的报道,他们发现了杨女士的丈夫:
“不出一个月,肯定又娶新欢!”
“拿了赔偿,再婚生个儿子。”
......
生而为人,一旦缺乏正确的认知,他们释放的恶意将难以估量。
而据知情人透露,在杨女士跳楼后,孩子父亲情绪一度崩溃要跳楼,好在被众人救下,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那个被校园车祸夺走生命的6岁孩子,已经足够可怜,他的妈妈在替他讨要说法的路上被网暴走向绝路,如今为什么还要再网暴他的爸爸。
看到网暴者一幕幕恶臭操作,想到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看客,丑恶的人性、扭曲的心态早已有之。
而肮脏传到今天,腐臭亦是浓烈,他们冲浪于互联网这片汪洋,直到2023年的今天,依旧嚣张。
单是今年,“粉色头发女孩”郑灵华被网暴去世、地震幸存者“钢腿女孩”牛钰分享恋情被网暴......再到这起武汉被撞身亡学生妈妈被网暴。
这一桩桩一件件悲剧,都在警示我们对施暴者宽容就是对受害者残忍,很多规劝不过“扬汤止沸”。
目前,网络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扼制“网暴毒瘤”野蛮生长迫在眉睫,网暴,已然到了必须主动整治的地步。
多起网暴事件显示,网暴者在被确凿证据举报后,平台会对相关账号进行不同程度的封禁。
但事实告诉我们,仅是平台的封禁对于彻除网络暴力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面对嚣张跋扈的网络暴力,不能止于“一封了之”,只有一查到底,对其依法惩处,才能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
如今,关于“互联网实名制”的诉求声居高不下,人们希望这些网暴者无处遁形,希望那个逝去的母亲和正在被网暴的父亲成为网络暴力的终结点。
文章转载于公益中国网:http://www.pubchn.com/news/show.php?itemid=97498
图1这孩子旁边车不少,这真的是他的学校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