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亚,有一个国家,它的国王对中国怀有深深的敬意。
他曾用诗歌深情地将中国称为他的“第二祖国”,那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一种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的表达。
那位国王,叫作“诺罗敦·西哈努克”,曾是柬埔寨的元首。
那么,他为何对我国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呢?
只因历史上,他曾面临着巨大的危难,就在全世界都对他置之不理时,是中国收留了他,并帮他复了国,对他援助之深,令他一生难忘。
关于这一切,还有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今天文史君来为大家聊一聊。
在柬埔寨有两个王族,分别是诺罗敦家族和西索瓦家族。
那两个王族之间曾进行了长时间的竞争和斗争,尤其是为了国家元首的位置争斗不休。
只因前柬埔寨国王离世突然,未曾交代关于继承人的人选问题,更加剧了两个王族之间的斗争。
而就在那时,同时拥有两个王族血脉的“西哈努克”就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最终他被推选为新一任国王,那年他只有19岁。
当时柬埔寨还在法国的统治之下,法国人原本以为年轻的西哈努克会成为他们的傀儡。
没成想,西哈努克是一个十分有思想的年轻人,别看他年纪小,政治方向和头脑十分清晰。
他不仅没有屈服于法国,后来还高举旗帜发起了反殖民运动,打跑了法国人。
法国人走后,他才算当上了真正的国王。那一刻起,他开始励精图治,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柬埔寨也开始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局面。
对于民众们来说,西哈努克无疑是一个好国王。
可惜的是,对于国内那些心怀不轨的人员来说,西哈努克无疑是最大的“眼中钉”。
1970年3月,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正在进行着一场寻常的外交访问,先后抵达法国和苏联。
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他离开莫斯科飞往北京的航班上,苏联高层向他透露了一个震惊的消息:柬埔寨国内发生了政变,他已被废黜。
政变的发动者是柬埔寨首相朗诺,他是亲美派成员,与西哈努克的政见完全不同。
正因如此,朗诺趁着西哈努克出国访问之机发动了政变,而背后的暗中支持者就是美国的中情局。
可以说,一夜之间,那位为国家独立与发展呕心沥血二十余年的元首,一下子成了“流亡者”。
政变后的西哈努克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当时正值美苏冷战白热化阶段,柬埔寨政变背后有明显的美国因素,绝大多数国家出于对超级大国压力的忌惮,都不敢收留那个“烫手的山芋”。
西哈努克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那些曾经与我交好的国家纷纷对我关闭大门,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与绝望。”
就在他走投无路之际,我国却对他敞开了怀抱,让失魂的西哈努克又看到了一线光明。
1970年3月19日,西哈努克的专机降落在北京机场。
令他意外且感动的是,我国不仅收留了他,周公还亲自到机场迎接他,并给予了他元首级的礼遇。
周公握住着他的手坚定地说:“您仍然是柬埔寨唯一合法的国家元首,我们决不承认别人”。
中方的这一表态绝非外交辞令,而是付诸实际行动的庄严承诺。
紧接着,中方不仅为西哈努克及其随行人员提供了舒适的住所和生活保障,更在政治上给予其全力支持。
考虑到当时中国自身也面临经济困难,国内物资供应紧张,但对西哈努克一行的生活安排却极为周到,从饮食起居到安全保卫无不细致入微。
西哈努克后来回忆道:“在中国,我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中国人民对我的情谊,我将永生难忘。”
在北京期间,中方协助西哈努克成立了“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和“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作为其流亡期间的合法政治实体。
更为关键的是,中方还帮助西哈努克与柬埔寨国内的抵抗力量,包括当时正在丛林中进行武装斗争的红色高棉建立了联系,促成各方组成抗美救国统一战线。
那一战略举措,为西哈努克日后重返政坛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我国的庇护和支持下,西哈努克重燃斗志,开始积极筹划重返柬埔寨的计划。
他利用北京作为基地,频繁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国际社会对其合法地位的承认。
同时,通过我国的协调,开始与国内各派抵抗力量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对抗朗诺政权。
然而,事情的发展往往不能一帆风顺,而是备受挫折。
1975年,红色高棉攻占金边,朗诺政权垮台。
那本应是西哈努克重返权力中心的良机,但事态发展却再次偏离预期。
虽然西哈努克得以返回柬埔寨,名义上恢复了国家元首职务,但实际上大权掌握在红色高棉手中,他本人甚至一度遭到软禁。
危难时刻,又是中国伸出援手,向红色高棉施压,确保西哈努克的人身安全。
直到1991年巴黎和平协定签署后,柬埔寨才真正走上民族和解之路。1993年,柬埔寨恢复君主立宪制,西哈努克再次登基成为国王。
那一次,他终于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地位。
回顾那段曲折历程,西哈努克也深深地明白,如果没有中国长期以来的坚定支持,他很可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重掌权柄的西哈努克一直没有忘记中国的恩情,他以实际行动推动了中柬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政治领域,柬埔寨成为国际舞台上中国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
无论是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台湾问题、西藏问题,还是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的投票,柬埔寨始终与中国站在一起。
西哈努克曾公开表示:“柬埔寨将永远支持中国,这是我们对老朋友应尽的义务。”
在经济合作方面,西哈努克大力推动中柬经贸往来。他积极支持中国企业在柬埔寨投资兴业,为两国经济合作创造良好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建设得到了他的全力支持,那一项目如今已成为中柬经贸合作的典范。
另外,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发、能源合作等多个领域,柬埔寨都向中国企业敞开了大门。
与此同时,西哈努克在位期间,还大力推动两国文化教育合作,支持柬埔寨青年赴华留学,鼓励汉语教学在柬埔寨的推广等。
西哈努克对中国的感情不仅体现在国家政策层面,更融入了他个人的生活方式。
2004年退位后,他选择回到北京定居,将晚年生活托付给那个他曾经在诗歌中写道的“第二祖国”。
2012年,90岁高龄的西哈努克在北京逝世,走完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
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部分骨灰被安放在北京,永远与这片他深爱的土地相伴相生。
读者们,关于“西哈努克与中国的故事”,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再好也好不过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眼前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