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约650年—676年),字子安,唐代著名文学家,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且位列四杰之首。
他出身儒学世家,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父亲王福畤曾任地方官员,家族文化底蕴深厚。王勃自幼聪慧,六岁能文,九岁撰《指瑕》十卷纠正颜师古《汉书注》之误,被誉为“神童”。
一、生平经历
1. 早年仕途
王勃十六岁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唐代最年轻的朝廷命官。后任沛王府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文》(亦称《斗鸡檄》)触怒唐高宗,被逐出长安,漫游巴蜀三年,创作大量诗文。

2. 二次被贬与杀奴事件
咸亨年间,王勃任虢州参军时卷入“私杀官奴”案件,被判死刑,遇大赦免死,但其父受牵连贬为交趾(今越南北部)县令。此事被部分史料怀疑为同僚构陷。
3. 探父与逝世
上元三年(676年),王勃南下交趾探父,归途中于南海渡海时溺水,惊悸而亡,年仅27岁。其墓位于今越南义安省宜禄县。
二、文学成就与风格
1. 革新文风
王勃反对六朝以来浮艳颓靡的文风,主张文学应“甄明大义,矫正末流”,其作品以骈文成就最高,兼具壮阔气势与刚健骨力,代表作《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句广为传诵。

2. 诗歌创作
他擅长五言律诗与绝句,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展现豁达胸襟,成为送别诗典范。其诗风清新刚健,开盛唐气象先河。
3. 文集与影响
原集《王子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明辑本十六卷。其文学主张与实践对扭转初唐诗文风气起到关键作用,杜甫赞“王杨卢骆当时体”,肯定其革新意义。
三、轶事与争议
1. 《滕王阁序》即兴创作
据《唐摭言》记载,王勃途经南昌时恰逢滕王阁宴会,即席挥毫作序。都督阎公初轻其年少,后为“落霞”之句折服,叹为“天才”。

2. 杀奴事件疑云
史料对王勃藏匿并杀害官奴曹达一事记载模糊,部分学者推测或因他恃才傲物遭人陷害,真相成谜。
四、历史评价
王勃虽英年早逝,但其文学成就影响深远。杨炯称其“长风一振,众萌自偃”,明代胡应麟赞其五律“实首启盛、中妙境”。
他的生平充满传奇色彩,才情与坎坷交织,成为唐代文学史上璀璨而短暂的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