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在沙漠里种水稻吗?听说过棉花和孜然还能当"室友"吗?今年的春耕现场简直就像打开了农业科技的魔法书——北斗导航种棉花、可降解地膜种土豆、旱直播技术在沙漠边缘种水稻……走,带你去看看现代农民的神操作!
还记得去年11月28日的新闻吗?那条新闻是这样的:随着和田于田县最后一株玫瑰花苗落地,这条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色阻沙防护带终于实现全线"锁边合龙"!
没错!我们在新疆把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用绿植围了起来。而围起来之后呢?现在续集来了,那就是: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区,当地农民已经开始在沙漠中进行沙漠水稻的播种工作!
沙漠种水稻?这不是科幻片!配着节水黑科技。
在新疆昆玉市的沙漠边缘,4000亩水稻正在"旱着种"!你没听错,这里的稻子不泡水田,直接往沙地里播。农民揭秘:这叫旱直播技术,省水10%,出苗率还能到95%!
为了能在这片沙漠上种出水稻,当地人也是真没少花心思。沙漠能种出水稻来的秘诀就在于:首先用专用的特制播种机一次搞定开沟、播种、覆土,之后给稻种先穿"营养衣"(拌种包衣处理),每年往沙地灌5立方米羊粪,外加200公斤油渣。去年,当地用这种模式试种的水稻,亩产达500公斤左右。这哪是种地,分明是在沙漠里变魔术!
除了旱地播种技术,改良土质也是获得高产量的必要保障,当地花心思在提高亩产量上,不断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微量元素和微生物菌肥等方式,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条件,破解农作物种植难题,并得以推广,扩大了旱水稻的种植面积,提高沙漠边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棉花界的"好室友"。
新疆图木舒克市的棉田里正在上演"空间魔法"——棉花和孜然套种。农技专家把棉花行距调宽,中间塞六行孜然,两种作物根系上下错开,就像双层公寓的合租伙伴。
这种"一膜三行棉花+六行孜然"的套种模式,让土地利用率直接拉满。棉农们笑称:"以前收一茬,现在收两茬,孜然卖的钱都够交棉花肥料费了!"
会降解的"智能外套"。
甘肃的马铃薯田里,农民们正在试用会"自动消失"的地膜。这种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其实就是玉米淀粉做的)保墒效果和塑料膜一样,但3个月后就会变成二氧化碳和水。
县里来的技术员说:"我们做了暴晒、填埋各种测试,就是要找到最靠谱的'生态替身'。"看来农田里的"白色污染"真要成为历史了。
北斗导航种地不迷路。
在阿拉尔市的棉田,播种机都装上了"太空GPS"(北斗卫星导航)。这些铁家伙能自动走直线,播种误差不超过2厘米。采用"干播湿出"新技术后,棉种先在干土里躺好,等滴灌系统慢慢喂水,出苗又快又整齐。
技术员算过账:"新技术能让每亩成本降15%,苗还比往年壮实。"难怪农民都说这是"躺着种地"。
从沙漠变粮仓到棉花孜然"组团出道",今年的春耕现场简直是中国农业的"科技博览会"。这些看似魔法的操作背后,其实是无数农技专家和新型农民在死磕"如何用更少的地、更少的水、更少的投入种出更多的粮食"。
下次吃米饭时不妨想想——碗里的米,说不定就来自某片曾经的沙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