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乌决裂后英国伸出援手,为什么换了四任首相,英国还支持乌克兰

韩知许说文史 2025-03-03 21:05:46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就在前些天泽连斯基和特朗普就援乌问题大吵了一架,随后连饭都没吃就被赶出了了白宫。

而在离开美国之后泽连斯基又马不停蹄的赶往了英国,结果刚一下飞机英国首相斯塔默就给了他一个深情地拥抱,和一个价值22.6亿英镑的惊喜。

这个拥抱,虽然表演意味十足,但那22.6亿德云英镑却彰显了英国对乌克兰坚定不移的支持。

细数英国最近这些人的几任首相,大家就会发现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英国先后经历了约翰逊的派对丑闻、特拉斯的“最短命内阁”、苏纳克的移民政策争议,再到工党时隔14年重夺政权。

四任首相轮番登场,但英国却始终对乌克兰保持着近乎偏执的支持。

约翰逊曾在基辅街头与泽连斯基并肩行走,特拉斯任外相时叫嚣“要让俄罗斯经济倒退20年”,苏纳克批准向乌提供贫铀弹,斯塔默甫此次更是宣布要对乌克兰援助20多亿英镑。

这种政策延续性在西方世界堪称异类。要知道同为欧洲大国,法国马克龙曾因援乌被农民用拖拉机围堵总统府,德国朔尔茨因拒绝提供“金牛座”导弹遭执政联盟逼宫,美国更是因拜登与特朗普的路线撕裂陷入混乱。

但英国政坛却展现出惊人的一致性:无论是保守党还是工党,不论是伦敦金融城的银行家还是曼彻斯特的工人,几乎没有公开大规模反对援乌。一个远离欧洲大陆的岛国,为何甘愿成为乌克兰最坚定的“后盾”?

要理解英国的“反常”,就要将时间拨回到19世纪。1854年9月,一支悬挂米字旗的舰队突然出现在克里米亚半岛,船上搭载的不仅是1.8万英国士兵,还有一项延续至今的战略传统——对俄罗斯的全面压制。

在这场被称作“第一次现代战争”的克里米亚战役中,英国工程师铺设了史上第一条战地电报线,摄影师罗杰·芬顿用相机记录了第一场影像化战争,但最具历史意义的,是沙皇尼古拉一世在战败后服毒自杀。

英国历史学家奥兰多·费吉斯曾指出:“从彼得大帝凿开波罗的海出海口开始,俄罗斯的每一次领土扩张都会触发伦敦的警报。”

这种警觉在1905年达到新高度——当沙俄太平洋舰队从波罗的海绕行半个地球奔赴对马海峡时,沿途所有英国殖民地港口拒绝为其提供燃煤补给。最终这支耗尽国力的舰队被日本全歼,而这场战斗就是当时震惊世界的日俄海战。

哪怕是后来到了冷战时期,英国仍是反俄先锋。1946年3月,刚输掉大选的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发表演说,一句“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铁幕已在整个欧洲大陆落下”震动世界。

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为避免刺激苏联,刻意未到场站台,但丘吉尔用这场“铁幕演说”奠定了西方阵营的意识形态战线。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地缘政治课上有句名言:“英国的外交词典里只有两个词——平衡与背叛。”

1513年,亨利八世同时资助西班牙和法国互殴;1815年,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后,立即要求保留法国作为制衡普鲁士的力量。

1945年雅尔塔会议期间,丘吉尔一边与斯大林碰杯,一边密令军队制定突袭苏联的“不可想象行动”计划。

这种“绝不允许欧洲大陆出现单一强权”的执念,在俄乌冲突中也被英国贯彻了下来。

根据英国国防部2023年一份机密报告显示,若俄罗斯完全控制乌克兰,其军工产能将激增40%,能源版图将打通黑海-中亚走廊,陆军可在48小时内推进到德涅斯特河左岸——这里驻扎的俄军“维和部队”,距欧盟成员国罗马尼亚仅有2公里。

而更让英国警惕的是近年来德法俄的逐渐暧昧。默克尔时代批准的“北溪-2”管道曾让英国担忧欧洲能源命脉被莫斯科掌控,马克龙的“欧洲战略自主”论调则被英国视作对北约的背叛。

此次英国援乌抗俄可谓是一箭三雕:既能消耗俄罗斯国力、还能阻止德法“离心”、又能将美国重新锚定在欧洲。

当初为了二战胜利,英国不惜和美国签订了《英美财政协定》。

美国向英国提供了37.5亿美元的长期贷款援助,但前提条件是英国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并取消英镑区的外汇管制和帝国特惠制,而且贷款必须以购买美国货物的形式使用。

为此英国付出了自己日不落帝国的地位,而如今这种堪称“放血”的模式,在乌克兰身上重现。

2023年英国对乌援助达46亿英镑,相当于每个英国家庭承担150英镑,而作为回报,乌克兰将境内锂矿、黑土地开发权抵押给英美资本。

但这笔交易背后藏着帝国的黄昏困境。当约翰逊走在基辅街头时,伦敦地铁工人正因薪资问题发动30年来最大罢工。

当英国向乌提供“风暴阴影”巡航导弹时,皇家海军现役驱逐舰仅剩6艘,其中一半因故障趴窝。这种矛盾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援乌既是英国维系全球影响力的最后抓手,也是透支国力的危险赌博。

从克里米亚战争到俄乌冲突,从丘吉尔到斯塔默,英国对俄战略仿佛陷入一场跨越170年的轮回。

但今天的英国早已不是“日不落帝国”——GDP被印度超越,海军规模甚至不及日本,苏格兰独立声浪再起。

当斯塔默拥抱泽连斯基时,他托举的究竟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荣光,还是21世纪地缘政治的最后赌注?

事实证明只有欧洲大陆维持战略均势,英国才能高枕无忧,不受任何一方的威胁。任何外交,都是以本国国家利益为前提。

援乌不仅映射了英国历史,也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这才保证了英国政权更迭,却立场不变。

参考资料:

0 阅读: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