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卖出653亿农产品,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拼多多弯道超车阿里京东?

业界风云汇 2019-04-24 09:24:55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一众电商玩家,似乎又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声时代召唤。

2月6日,拼多多公布后续发行计划,新股发行所得款项净额超10亿美金,将主要投入“农产品上行”、“新品牌计划”以及部分技术研发等项目中去。

3月25日,阿里举办兴农脱贫商家大会,对兴农扶贫业务进行战略性升级。

同一天,2019广西“壮族三月三 e网喜乐购”电商节启动仪式上,京东方面宣布将重点打造现代智能供应链体系,推动特产上行。

还有唯品会、苏宁、国美等其他玩家,也都瞄准农产品频频出招。显然,一场全新的竞赛正在酝酿之中。2019年对于电商平台而言,或将成为“农产品上行之年”。摩拳擦掌间,究竟谁能跑在最前,率先撞线,就成了看台观众最为关心之事。

文:木木(业界风云汇)

混战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截至2018年底,仍有5.64亿人口常住乡村。并且,世代沿袭的小农经济导致目前农村的生产主体依然是2.3亿小农户。

自从互联网进入中国,电商蓬勃发展,对零售业态造成了极大冲击。但是,农产品品类在这个过程中却一直是被忽略的那个。农产品产销体系长久以来都未能得到优化,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依然突出。

而今,电商玩家齐刷刷地把注意力转移至农产品上行,到底是为何?

首先,从社会责任层面来看,主流电商企业发展成熟,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是时候对农产品零售链条出手改造。

传统农产品零售链条冗长且低效。比如,一头大蒜村头蒜地破土而出,先后经由原产地收购商贩、产地批发市场、销售地商贩、销售地批发市场,最后到超市、菜市场。这之间共5个环节,各个环节都有劳动力、物流、仓储等投入,逐级增加30%-50%的成本。再算上损耗,销售环节农产品价格往往较最初要翻上数倍。且产业链条中所有参与者都是有苦难言:农户贱卖、中间商不挣钱、消费者贵买。

此情此景,寄希望于电商或是最优解。毕竟,各大电商玩家都致力于消除传统零售弊端,新零售成风之后更甚。

其次,效益层面,农产品是电商平台无法回避的重要品类。如若做好,能够实现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单就生鲜市场来看,数据显示我国生鲜市场规模目前已经超过4万亿,并且增速正稳健提升。

大势所趋,农村电商随之发展起来。拼多多为代表的综合平台电商,每日优鲜等生鲜电商,三只松鼠、百草味等零售玩家,还有田田圈、云农场等农资电商,都在深耕农村电商市场。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未来五年农村电商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8.87%,2020年我国农村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16860亿元。

最后则是政策层面,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继续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

综上,围绕农产品上行,电商平台之间混战局面开启。无论是阿里、京东、苏宁、国美等老牌玩家,还是拼多多这样的新生力量,都不断加码,试图占位。

破局

初心虽是一致,完成度却有高低。

寻求破局,对症下药是关键。第一,要想富先修路。电商玩家都意识到这最为突出的问题,开始对原有的农产品零售链条进行改造。

阿里的思路是,一方面打通聚划算、天天特卖和淘抢购三大营销平台资源,另一方面则利用C2M消费者反向定制。通过市场下沉、电商入村,推动农产品上行。

京东则着眼于供应链,在原有的物流基础上,针对农产品优化冷链仓储网络。仓储的标准化、物流的覆盖不足,一直制约着农产品的销售。过去许多“运不出、卖不掉”的新闻报道,都是由此导致。

不难看出,把消费端“最后一公里”和原产地“最初一公里”直连,是玩家的共同理想。说来简单,实则要求玩家对上行痛点有充分认知。

电商植根于线上,传统农产品零售链条依托于线下,这之间存在固有的隔阂。摆在电商平台面前的,不仅是前文中说到的“冗长且低效”难题,还有往线上迁移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一系列新麻烦。

比如,电商之前的那一套玩法对农产品品类并不完全适用。农产品不符合搜索场景,无法形成大规模的精准匹配。电商引以为傲的算法推荐难以派上用场,只能等待用户被动搜索。更要注意的是,农产品还有特定的成熟期,其他商品卖不完或许可以慢慢清库存,农产品却极易烂在仓库里。

因此,电商平台必须给出新的解法。来看靠着农产品起家的拼多多,其打造出农货中央处理系统,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思考农产品上行问题。

首先,凭借分布式AI技术优势,农货中央处理系统把农产区地理位置、特色产品、成熟周期等信息进行归集。再之后进行分发,达到规模化匹配。通过已经建成的供应链、物流等电商基础设施,把农产品直接送到拼多多平台4亿多用户眼前。打破销售半径和成熟期限制,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的无缝对接。

拼多多内部将农货中央处理系统称为“天网”,其也正是“拼农货”模式的重要支撑。2018年,拼多多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累计农产品及农副产品订单数超过9亿笔,其中还多次出现同个小区包下一片果园的案例,生产端和消费端就这样被一条电商高速路连接起来。

第二,缺什么补什么。整个产业链条中利益分配的不合理,以及农村地区人才的缺失,是阻碍农产品上行的深层原因。把利益和人才留在农村,一般玩家都尚未意识到,或者还没来得及去做相关布局。

以咖啡行业为例。整体利润十分充足,但是种植咖啡豆的咖农却极难致富。据JingData统计,咖啡产业链上游种植环节生豆的价值贡献约17.1元/公斤,中游深加工环节烘焙豆的价值贡献为83元/公斤,下游流通环节的价值则暴增至1567元/公斤,三个环节利益分配占比分别为1%、6%和93%。

也就是说,提供土地、人力以及咖啡豆的上游环节,几乎可以视为免费劳动力。利益不在农户身上,滞销等负担却越来越重。绝不该如此。拼多多试图重塑整个产业链条,推出“多多农园”,对应的扶贫兴农网络则是“地网”。

云南保山是多多农园第一站。保山有百年咖啡种植史,但其标准化程度低,自身抗风较弱,与市场严重脱节。近年来当地咖啡树遭大量砍伐,青壮年也成批外出打工。拼多多联合产业和农业专家最终确定了利益引导、精品种植、品牌致胜的三步走战略。

先是溢价收购纾一时之难,拼多多联合云潞咖啡、比顿咖啡、景兰咖啡等6家平台商家,以40.76万元的价格,溢价收购了建档立卡贫困户42.53吨咖啡豆等原料。然后以档卡户集合的合作社为主体,携手当地政府建立新农商机制。从“做给农户看”到“带着农户干”再到“农户自己干”,拼多多计划未来三年将在云南培养1000到1500名新农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平衡农户利益的同时带去技能、产业和价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上行问题。

结束语

由表及里地瞄准穷人和乡村,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著名扶贫专家李小云将之称为瞄准型电商。

很多情况下,扶贫都是慈善行为,拨款之后交给地方政府和企业去做,但李小云认为,拼多多是在“投资一个模式”。多多农园聚焦资金、制度、人才等扶贫核心问题,建立起新模式,是典型的瞄准战略。

普通的慈善行为,极难形成长久效应。而拼多多,则是把乡村和扶贫植根在企业发展里,将其作为内生动力。

2018拼多多“扶贫助农”年度报告显示,2018 年度,拼多多平台农产品及农副产品订单总额达 653 亿元,较 2017 年的 196 亿元同比增长 233%。

截至2018年底,拼多多平台注册地址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商户数量为14万家,此类主营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商户,年订单总额达162亿元,预计带动当地物流、运营、农产品加工等新增就业岗位超过30万个,累积触达并帮扶17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另外,过去三年拼多多累积带动62000 余名新农人返乡,平台及新农人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 700 万人。

以上数据标明,拼多多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之一。

跳出数据,在扶贫这件事上,更重要的是企业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促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拼多多也好、阿里京东也罢,背后的社会价值都要远超平台GMV。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混战分出输赢,中国农业被深刻改变。

0 阅读:1

业界风云汇

简介:一群互联网和媒体人融合后的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