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热闹的2025象山马拉松隆重开跑。这场由中国田协A1认证的滨海马拉松,聚集了来自肯尼亚、英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的12000名参赛者,开启了一场穿越山海的壮美之旅。
2025年4月寒残一叶拍摄于浙江宁波象山。
全马女子组冠亚军为中国选手。
全马男子组冠军为肯尼亚选手,亚军季军为中国选手。
半马女子组冠亚季军为中国选手。
半马男子组冠军为肯尼亚选手,亚军季军为中国选手。
本次比赛的出发点设在“象山县人民广场”。一进入广场,那热闹非凡的场景瞬间将我包围。广场上到处都是身着鲜艳运动装的跑者,大家或是在做热身运动,活动着筋骨,为即将开始的比赛做准备;或是三两成群地交谈着,分享着自己的跑步经历和对这次比赛的期待,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广场。现场还有热情洋溢的志愿者们,忙碌地穿梭在人群中,为大家解答疑问,指引方向。
随着发令枪响,“砰” 的一声,如惊雷般在广场上空炸响,12000 名跑者如潮水般涌出,瞬间点燃了整个赛场的激情。大家你追我赶,脚步踏在地面上,发出整齐而有力的声响,仿佛是一首激昂的奋进曲。
海浪型赛道:前所未有的奔跑体验
象山马拉松的“北纬30°最美海浪型赛道”,无疑是这场赛事最大的亮点之一。42.195公里的赛道,宛如一条灵动的蓝色绸带,蜿蜒曲折地穿梭在象山的山海之间。它打破了传统马拉松赛道的单调与常规,以独特的设计理念,为参赛选手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奔跑体验。
从起点象山县人民广场出发,赛道串联起了中心城区、中国针织名城爵溪、亚帆中心、松兰山度假区等七大黄金地标 。每一个地标都承载着象山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让大家在奔跑的过程中,仿佛穿越了象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深入领略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特别设置的多处观海驿站,更是为这场奔跑之旅增添了几分惬意与温馨。当参赛者感到疲惫时,便会在观海驿站稍作停留,补充水分和能量的同时,尽情欣赏着眼前浩渺无垠的东海。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海天一色,让人心胸开阔。
文化与赛事的深度融合
象山马拉松,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的狂欢,更是一次文化的盛宴,它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彩的赛事完美融合。赛事IP “酷鸥”,以全球不足百只的中华凤头燕鸥为原型,“酷鸥” 那俏皮、活泼的卡通形象,深受大家的喜爱,为整个赛事增添了一份灵动与可爱,这无疑是象山马拉松的一大文化亮点。将其作为赛事IP,不仅体现了象山对珍稀物种的保护意识,更彰显了象山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组委会还为参赛者准备了特色补给:800公斤大黄鱼和1.2万枚青团。鲜美的大黄鱼和软糯清香的象山青团,是象山人 “山海入味” 生活哲学的生动体现。咬上一口青团,那淡淡的海苔咸鲜与软糯的糯米完美融合,瞬间在口中绽放出独特的味道,让我感受到了象山独特的饮食文化。
贴心服务,让跑者感受温暖
一场成功的马拉松赛事,贴心的服务必不可少。象山马拉松组委会在赛事服务方面可谓是用心至极。在比赛当天,有23 位 “寿星” 在终点被众人齐唱生日歌祝福时,现场的氛围达到了高潮。大家的歌声汇聚在一起,如同温暖的阳光,洒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全方位保障,安心奔跑无顾虑
马拉松是一场挑战极限的运动,对选手的体力和耐力都是巨大的考验,因此赛事的保障工作至关重要。象山马拉松在保障方面做得十分出色,为选手们的安全与舒适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由1600名安保人员构筑起了 “海陆空” 三维防护网,就像一群默默守护的卫士,时刻关注着赛场的每一个角落,确保赛事的安全与秩序。22辆救护车与90台AED组成的流动生命线,更是为选手们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而1700 名 “蓝丝带” 志愿者,他们就像赛道上的温暖使者,用热情和专业为选手们提供着无微不至的服务。他们的服务手册里,详细标注着赛道沿线38处最佳摄影点,让选手们在比赛的同时,还能记录下那些精彩的瞬间。
赛事带动产业与旅游发展
象山马拉松的成功举办,犹如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当地激起了层层涟漪,对体育产业升级和旅游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让这座海滨小城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
赛事期间,象山迎来了大量游客。他们在完成马拉松比赛后,纷纷前往松兰山度假区、亚帆中心等地游玩,感受象山的滨海风光和海洋文化。当地的酒店、民宿一房难求,餐饮、交通等行业也迎来了消费高峰,直接带动文旅消费超5200万元。
象山马拉松,值得奔赴的山海之约
象山马拉松,就像是一颗镶嵌在北纬 30° 海岸线上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它不仅是一场挑战自我的体育赛事,更是一次深度领略象山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的奇妙之旅,是一场体育、文化与旅游完美融合的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