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硬气了,针对中美关税战发声,新加坡“好日子”到头了?

圈聊科技 2025-04-16 11:28:34

2025年4月15日,新加坡前总理、现任国务资政李显龙在一场公开演讲中罕见发声,直言“新加坡过去依赖的稳定外部环境已不复存在”。

这番表态迅速引发国际关注,也让这个以贸易立国的“弹丸小国”站上了风口浪尖。

“关税战没有赢家”,但新加坡首当其冲

李显龙的警告并非空穴来风,就在他演讲前一周,新加坡政府刚刚将全年经济增长预测从1%-3%大幅下调至0%-2%,并首次承认“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无法排除”。

这一调整背后,是中美关税战持续升级的连锁反应:美国对华商品加征的关税已高达145%,中国则以125%的税率反制,直接导致两国贸易额断崖式下跌。

作为全球贸易的“超级中转站”,新加坡的港口吞吐量中有40%依赖中美航线,转口贸易占GDP比重超过60%。

如今这条黄金航线正被“关税冰山”撞得千疮百孔,数据显示2024年新加坡半导体相关贸易额同比暴跌12%,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跌幅。

就连李显龙也坦言:“企业现在要考虑的不是如何赚钱,而是如何安置过剩的员工。”

“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平衡术失灵了?

过去几十年,新加坡凭借“对冲战略”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经济上深度绑定中国,连续11年稳居中国最大外资来源国,军事上依托《美新防务合作协定》,让樟宜海军基地成为美军印太战略的“不沉航母”。

这种“两头吃红利”的模式,曾助力新加坡实现年均5%的经济增速,人均GDP常年位居亚洲榜首。

然而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彻底打破了平衡,美国不仅对中国商品加税,还对新加坡等“非优先谈判对象”一刀切征收10%基准关税。

更讽刺的是,新加坡对美贸易长期逆差,却仍被卷入这场无妄之灾,李显龙直言:“美国只关心自己是否得利,根本不在乎盟友利益。”

当全球化退潮,小国如何自救?

面对困局,新加坡试图在夹缝中寻找生机,李显龙重提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呼吁“即便美国退出,其他国家也要维持多边贸易体系”。

但现实远比理想骨感: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已实质性瘫痪,区域贸易协定数量激增至455个,规则碎片化让新加坡企业疲于应对。

对比之下中国的应对策略显得更具韧性,通过扩大对东盟、非洲市场出口,2024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448亿美元,成功分散风险。

而美国强推的“制造业回流”却成效寥寥——台积电耗资400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建厂,反而削弱了东亚半导体产业链,间接导致新加坡电子元件贸易缩水。

“系好安全带”背后的生存哲学

李显龙用“缓刑”形容美国暂缓部分关税的决定,并警告民众做好“长期过苦日子”的准备,这种危机感源于历史教训:上世纪30年代《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曾引发全球贸易萎缩60%,间接导致二战爆发。

如今,新加坡港口吞吐量已因中美航线调整下降8%,若关税战持续18个月,北极航道可能分流15%欧亚货运量,进一步削弱其地理优势。

尽管现任总理黄循财强调“新加坡比其他国家准备得更充分”,但现实压力显而易见,政府成立专项小组协助企业转型,同时通过财政预算案提供就业援助,试图在风暴中稳住阵脚。

小国的警钟,世界的镜子

当73岁的李显龙用“地动山摇”形容关税战的后果时,他不仅在为新加坡敲响警钟,更折射出全球化退潮下的集体焦虑。

这个600万人口的城邦,如同一面棱镜,将大国博弈的破坏力放大得清晰可见——关税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能让一个小国的经济命脉颤动一次。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00年前,贸易保护主义曾将世界拖入深渊;100年后,新加坡的困境再次证明,当“双赢”沦为“零和游戏”,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或许正如李显龙所言:“全球化或许不完美,但退回到‘以邻为壑’的时代,所有人都是输家。” 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1 阅读:352

圈聊科技

简介:给大家带来最新的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