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那个诬告朱军性骚扰,让朱军丢掉工作的弦子,现在如何了?

淡然情深 2024-08-16 14:52:41

文|微观史纪

编辑|微观史纪

六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走进小学课堂,足以让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也足以让一个人从云端跌落谷底,在泥泞中苦苦挣扎。

2023年,朱军撤诉的消息,让这场旷日持久的“性骚扰”指控案再次回到公众视野。

六年前,他是春晚舞台上意气风发的“央视一哥”,六年后,他却选择在沉默中转身,留下一个疲惫落寞的背影。

这场以一篇小作文为开端的舆论风暴,最终以一纸撤诉书画上句号,但其中是非对错,却远未尘埃落定。

2018年7月,微博上一个名为“弦子”的用户发布了一篇长文,将矛头直指央视知名主持人朱军。

文章中,“弦子”声泪俱下地控诉朱军曾在四年前(2014年)对她进行过性骚扰。

“弦子”在文章中详细描述了事件发生的经过:那是2014年,她还是一名在央视实习的大三学生,怀着对主持行业的憧憬,她获得了采访朱军的机会。

采访结束后,“弦子”被带到《艺术人生》节目的化妆间,本以为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却不想噩梦就此开始。

“弦子”称,朱军在化妆间里对她进行了长达四十分钟的猥亵,期间不断对她进行言语骚扰,甚至还说出“我能让你留在电视台”这样带有暗示性的话语。

文章中,“弦子”还提到,当时化妆间里人来人往,歌唱家阎维文曾进入过化妆间,但她因为害怕朱军的权力,不敢声张,只能默默忍受。

这篇长文一经发布,便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

事件的当事人一方是手握话语权的知名主持人,一方则是初入社会的年轻女孩,巨大的身份差异,再加上性骚扰这一极具话题性和争议性的指控,“弦子”的这篇小作文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轩然大波。

网友们纷纷化身“正义使者”,对朱军进行口诛笔伐。

在他们看来,“弦子”一个弱女子,没有理由用自己的清白去污蔑一个公众人物,更何况文章中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都描述得如此详细,可见并非空穴来风,朱军“衣冠禽兽”、“道貌岸然”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而此时的朱军却保持了沉默,没有任何回应。

有人猜测他是心虚,也有人认为他是顾忌身份,不便发声。

作为央视的“当家主持”,朱军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官方形象,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他无法轻易为自己辩解,只能选择相信法律会还自己清白。

然而,朱军的沉默给了“弦子”一方更大的发挥空间。

一个名为“麦烧同学”的用户在微博上公开声援“弦子”,并利用自身影响力,将“弦子”的文章转发给各大媒体和自媒体账号,一时间,关于朱军性骚扰的指控铺天盖地,几乎淹没了所有理性讨论的声音。

随着事件不断发酵,“弦子”的指控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一些细心的网友发现,“弦子”文章中关于阎维文的说法存在漏洞。

根据“弦子”的描述,阎维文曾在她被骚扰期间进入过化妆间,但很快就有网友指出,阎维文当天根本没有参与录制《艺术人生》节目,这个关键证词的崩塌,让“弦子”的指控陷入被动。

面对质疑,“弦子”很快改口,称自己记错了,当天进入化妆间的不是阎维文,而是另一位歌唱家郁钧剑。

然而,郁钧剑方面却从未对此事做出过任何回应, “弦子”前后矛盾的说辞,更加剧了人们对事件真实性的怀疑。

除了证词的疑点之外,“弦子”文章中对事件经过的描述也经不起推敲。

按照她的说法,事件发生在人来人往的化妆间,长达四十分钟,期间却没有任何工作人员发现异常,这显然不符合常理。

面对愈演愈烈的舆论压力,朱军终于不再沉默。

2018年9月,他正式起诉“弦子”名誉侵权,要求对方公开道歉并赔偿损失。

而“弦子”则毫不示弱,反诉朱军对其进行性骚扰。双方你来我往,将这场名誉之战从网络舆论场搬到了法庭之上。

这场官司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平静。案件审理过程一波三折,经历了多次延期和休庭。

在漫长的等待中,“弦子”充分利用舆论为自己造势,她频繁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讲述自己作为“受害者”的遭遇,并积极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将事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弦子”深谙舆论之道,她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勇敢对抗强权的女性形象,并将事件上升到“Metoo”运动的高度,成功获得了大量网友的支持和同情。

在“弦子”的精心运作下,她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当事人,而成为了一个拥有巨大流量的网络红人,一个为女性权益发声的“意见领袖”。

与“弦子”的高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军在整个事件中始终保持着低调。

作为体制内公众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严格限制,无法像“弦子”那样自由地利用舆论为自己辩解。

漫长的诉讼过程,对朱军来说是一种煎熬,事业停滞,名誉扫地,昔日的鲜花和掌声变成了如今的质疑和谩骂,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身心俱疲。

2020年父亲节当天,朱军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张与父亲的合影,表达对已故父亲的思念,却意外遭到“弦子”支持者的围攻,他们将矛头指向朱军的家人,言语之恶毒,令人心寒。

2021年9月,备受关注的“朱军性骚扰案”终于迎来一审判决。

法院认为,“弦子”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朱军对其进行过性骚扰,判决朱军胜诉。

“弦子”不服判决,选择上诉,但二审依然维持原判。

这场持续了四年的名誉之战,最终以朱军的胜诉告终,但对朱军来说,这更像是一场惨胜。

虽然法律还了他清白,但他失去的却再也无法挽回。四年的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事情,错过了事业的黄金期,错过了陪伴家人的宝贵时光,曾经的“央视一哥”早已褪去了光环,变成了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

2023年初,朱军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去央视上班的动态,照片中的他,两鬓斑白,脸上写满了疲惫。

这条动态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有人为他感到高兴,认为他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也有人为他感到惋惜,认为他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年纪。

然而,就在人们以为朱军将重新回到熟悉的舞台时,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撤诉。

2023年7月,朱军撤回了对“弦子”名誉侵权的起诉,放弃了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

朱军的撤诉,引发了新一轮的猜测和讨论。有人认为他是心灰意冷,不想再纠缠下去;有人认为他是顾全大局,避免事件再次发酵;也有人认为他是迫于压力,不得不做出妥协。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朱军的撤诉都让人感到一丝无奈和悲凉。

他赢得了官司,却输掉了人生,即使最终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也难以弥补过去几年所遭受的伤害和损失。

而事件的另一方“弦子”则在败诉后选择出国,淡出公众视野。

虽然她没有实现将朱军“送进去”的最终目的,但她通过这场旷日持久的诉讼,成功将自己打造成了一个为女性权益发声的“斗士”,在社交媒体上收获了大量的粉丝和支持。

“朱军案”已经落幕,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未结束。

在一个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时代,一篇未经证实的小作文,就足以毁掉一个人的名誉和事业。

如何在保护个人表达自由的同时,避免网络暴力和名誉侵权,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免于恐惧的环境中自由发声,让每一起性骚扰事件都能得到公正的审判,而不是成为某些人博取名利的工具,这或许是“朱军案”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0 阅读:157

淡然情深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