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童年(712年—730年):名门之后与诗学启蒙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
其家族为京兆杜氏,属魏晋以来北方著名士族“五姓七望”之一,祖父杜审言为初唐“文章四友”之一,官至修文馆直学士;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杜甫的童年交织着显赫家世的光环与家族衰落的隐痛。

1. 家学熏陶与天赋显露
① 杜甫幼承庭训,七岁即能作诗。杜审言虽在其出生前已去世,但其诗名与家藏典籍对杜甫影响深远。
②《壮游》中自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可见其早慧。母亲崔氏为清河大族之女,但早逝,杜甫由姑母抚养。姑母的慈爱与严苛教育,使其自幼养成敏感多思的性格。
③家族虽衰落,但仍保有士族文化传统。杜甫自幼习儒家经典,尤重《诗经》《楚辞》,并接触道家典籍。其《进雕赋表》称“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可见创作之早与积累之深。

2. 洛阳见闻与少年游历
①杜甫幼年随父赴洛阳,目睹开元盛世的繁华。洛阳作为东都,文化交融,诗人辈出。他曾在岐王李范宅中聆听李龟年演奏,这一场景后被写入《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②十四岁起,杜甫开始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登姑苏台,泛舟剡溪,访禹穴,观钱塘潮。江南山水与人文遗迹为其早期诗作注入灵动之气,如《壮游》回忆“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

二、青年(730年—746年):漫游求仕与诗歌觉醒
青年杜甫以漫游与科举为人生主线,在诗酒风流中逐渐确立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但仕途屡屡受挫。
1.齐赵漫游与诗风初成
①开元十九年(731年),二十岁的杜甫结束吴越之游,北归巩县,随后开启齐赵(今山东、河北)漫游。其间与苏源明、高适等人纵马射猎,饮酒赋诗,写下《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豪迈气概。
②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首次参加进士科考试,落第。其父杜闲时任兖州司马,他遂寄居兖州,继续游历,创作《登兖州城楼》等诗,逐渐摆脱六朝绮靡诗风,转向雄浑沉郁。

2. 洛阳交游与李白相遇
①天宝三载(744年),杜甫在洛阳与遭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二人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访道求仙,饮酒论诗。杜甫作《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既慕李白豪放,又暗含对自身功业未成的焦虑。
②次年,与高适共游齐鲁,登临泰山,写下早期代表作《房兵曹胡马》《画鹰》,以物喻志,抒发“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的抱负。此时诗作已显“沉郁顿挫”风格雏形。

三、中年(746年—759年):困守长安与乱世悲歌
中年杜甫历经十年长安困守、安史之乱爆发,诗歌创作全面转向社会写实,奠定“诗史”地位。
1. 长安十年与仕途挣扎
①天宝六载(747年),杜甫应玄宗“通一艺者诣京师”诏入长安,却因李林甫操纵“野无遗贤”闹剧再度落第。此后十年困居长安,卖药都市,寄食友朋,写下《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辛酸。
②天宝十载(751年),献《三大礼赋》待制集贤院,得玄宗赏识,却仅获“参列选序”资格。直到天宝十四载(755年)才授河西尉,不就,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管理兵器仓库)。此时创作《兵车行》《丽人行》,直指朝廷穷兵黩武与权贵奢靡。

2. 安史之乱与流亡书写
①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攻陷长安,杜甫携家逃难,被叛军俘获押回长安。目睹国破惨状,写下《哀江头》《悲陈陶》。次年冒死逃至凤翔投奔肃宗,授左拾遗,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②乾元二年(759年),弃官入蜀,途中创作“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将个人苦难升华为时代史诗,标志其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

四、暮年(759年—770年):漂泊西南与诗圣绝唱
晚年杜甫漂泊西南,生活困顿却创作不辍,诗歌臻于化境,最终客死孤舟。
1. 成都草堂与严武庇护
①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得严武等友人资助,于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度过相对安定的五年。此间创作《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清新之作,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显济世情怀。
②永泰元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依靠,携家乘舟东下,辗转夔州(今重庆奉节)。在夔州都督柏茂琳资助下,暂居瀼西草堂,创作《秋兴八首》《登高》《咏怀古迹五首》等集大成之作,将律诗推向“精深华妙”之境。

2. 湖湘漂泊与临终绝笔
①大历三年(768年),杜甫出三峡,漂泊湖北、湖南,贫病交加。作《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道尽晚景凄凉。大历五年(770年),欲北归洛阳,因战乱阻隔,滞留耒阳,饥荒中十日未食,县令赠酒肉,竟因暴食致死(一说病逝于潭州至岳阳舟中)。
②临终前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仍念“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其忧国忧民之心至死不渝。现存杜诗1400余首,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韩愈赞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总结:杜甫的生命轨迹与诗史精神
杜甫的一生,是盛唐崩塌的缩影,更是儒家士人“穷年忧黎元”的精神丰碑。
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少年意气,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冷峻批判,再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茫境界,他以诗为史,以血为墨,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熔铸一体。
其诗歌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苦难,更树立了中国文人“民胞物与”的精神高度,成为中华文明最深沉的文化基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