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是一个穿越回汉朝的皇帝?看完这些你就不会这么想了

细说历史不戏说 2023-04-24 11:37:52

在汉朝长达400多年的历史里,夹杂着一个非常短命的王朝,那就是由王莽创立的——新朝。而新朝的短命使得王莽背上了许多骂名,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有人为他翻案。

比如胡适,他率先提出了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的说法,随后这种说法就得到了不少人的响应。到了21世纪,随着穿越剧的流行,坊间甚至传言王莽是一位穿越者,一位从现代穿越回汉朝的人,由于他的思想太过超前,不被那个时代所容,所以最终改制失败了。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诚然,历朝历代对于王莽的评价算不上公整,他的许多行为看似也与帝制时代格格不入,甚至有点匪夷所思,但其背后的原因与现代的思想观念无关,所谓的穿越之说更是无稽之谈。凭什么这么说呢?先来看看这些言论背后的几个主要依据吧。

依据一、王莽主张人人平等,禁止奴婢买卖。把奴婢改称为私属,被许多人视为王莽倡导人人平等的一大现代特征。但实际上,很多人都错误的把禁止奴婢买卖等同为解放奴婢。因为王莽只是约束了买卖这一行为,但没有禁止有钱人家拥有奴婢,就连他自己的家里也蓄养了家奴。更何况奴婢改为私属,针对的只是私人,官奴并没有算在里面。如果王莽真的提倡人人平等,为何不彻底废除奴婢这一制度呢?事实上,禁止奴婢买卖仪式与现代意义的人道主义无关,仅仅是出于实际需要。当时全国的私奴数量已经开始威胁到朝廷的赋税收入、徭役和兵役体量了。

西汉末年,全国人口大约有5800万,仅奴婢数量就超过了230万,这还只是统计在册的,如果算上那些没有记录在案的隐患,这个数字只会更大,而这些人只需要对自家主人负责。不需要向朝廷交税、服役。长此以往,朝廷还如何维持得下去?所以,王莽下令禁止奴婢买卖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增加编户民的数量,维护自己的统治。其次,这也是新朝彰显仁政的一面旗帜。王莽自诩为在世周公,当代圣王当然要仁爱天下。

依据二、王田制政策,王莽继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怎么改呢?把所有田地全都充公,统一称为王田,并做出了几个重要规定。一、所有土地都是国家的,不准私人买卖抵押;二、每家每户都能分到田地,既耕者有其田,平均每人100亩,男丁不足八人的家庭,田地总数不能超过900亩,多余的要分出去给别人。

其实,所谓的王田制是效仿了上古时代的井田制。井田一词最早可见于战国时期的《春秋谷梁传》,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按照文献上的记载,井田制早在尧、舜、禹时期就有了,而后一直延续至西周,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瓦解、淘汰。所以王莽此举并非来自现代人的创新,而是复古。并且是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的乌托邦式复古,结果当然失败了,不仅没有让底层百姓受益,还加剧了流民的问题,动摇了王朝的根基。

依据三、王莽的货币制度。王莽推进的货币制度可以说是所有政策中最为匪夷所思的存在。他继位后不久就下令铸造新币以取代五铢钱,这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出于政治需要嘛,很正常。但最为关键的是,他还推出了一套大钱对小钱的兑换系统。很多人都说这和现在的纸币体系很像,还说比欧洲领先了上千年。

我只能说,有这种想法的人不是数学太好,就是数学太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套兑换体系既复杂又奇葩,非常难用。首先,王莽推出的货币种类非常多,共有五物二十八品。五物指的就是铜、银、龟、贝、布五种不同的材料,其中的银指的是金和银。所以严格来讲,光货币材质就包含了六大类。各自又形成了五大体系,细分下来一共有28个小项,即二十八品。其次,原本的五铢钱力只分大钱和小钱,一个大钱可兑换50个小钱。可王莽的这套兑换体系中,除了大钱、小钱以外,还增加了幺钱、幼钱、中钱和壮钱,而相应的价值比例是1:3:5:7:9:12,又是奇又是偶的,非常不成规律。若放到今天,不带个计算器,还真没法上街买东西。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罢了,关键在于其他几种材质的货币也各成一套不同的兑换体系。比如布,分为小布、幺布、幼布、序布、差布、中布、壮布、第布、次布和大布,相应的价值比例是15:16:17:18:19:20:21:22:23:24。请问24个大钱可以兑换多少次布呢?你能快速算出来吗?如此奇葩又复杂的货币系统,简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试问有哪个穿越者会去古代搞这么一出?他是疯的不成。更离谱的是王莽另行推出的货布和货泉,货布值25钱,货泉值五钱,可你知道一货布可以兑换多少货泉吗?五个?错,25个。

这不是离谱的妈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吗?完完全全违背了数学规律,这让人怎么买卖交易?不是故意搞事吗?没错,王莽还真是故意的,他虽然不擅长数学经济,但基本的常识还是有的,若不是故意的,不可能会制定出这么一套注定会崩溃的货币制度。其目的就是让天下人都做不成生意,抑制商人的财富,让他们家中的钱财变得毫无价值,这样贫富差距不就减少了吗?最理想的结果就是让所有人都觉得货币不再可靠,放弃使用货币,回到淳朴的以物易物的上古时代。所以,王莽的货币制度完全和现代理念沾不上边,反而是一种非常尊古复古的想法。当然,最终他的目的算是达成了,只不过没想到自己也跟着完蛋了。

依据四、王莽创立国有经济。王莽在经济上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制定了五均六筦制。所谓六筦,就是把盐、铁、酒、铸钱、炼铜、织布、各地山川物产以及借贷事宜全都交由政府专营管控。看上去,这与现代的国有经济有点像,但类似的概念早在春秋时期就被管仲提出来了,许多统治者都实施过。

比如汉武帝,往往只不过是扩大了管控范围而已,谈不上什么创新和突破。所谓五均,就是平均财富。怎么个平均法呢?主要通过物价调控。为此,王莽特意在长安、洛阳、临淄、皖、成都和邯郸六个一线城市设置军官,专门进行个区域的物价管控。除了都城长安以外,其他五个城市分别位于东、南、西、北、中五大枢纽中心,因此被称为五均。

每三个月,这些均官以及下属就会根据各地的情况,拟定出一个官方的指导价来。如果市场上的物价低于这个价格,均官就会按照成本价收购物资,避免供货方亏钱,如果市上的物价高于这个价格,他们就会以指导价出售物资,其目的就是防止不良商贩囤积居奇,垄断物价,剥削百姓,以此来减少贫富差距。

乍一看,王莽的这个机构与现代物价局还挺像,可实际上,类似的运作机制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他们就是汉武帝的首理财大使——桑弘羊,为武帝量身定制的均输、平准制度,只不过两者的目的不太一样。桑弘羊是为了与民争利,把钱都捞进皇帝的金库里,而王莽是为了打击商业,迫使商业贸易停摆,让所有人都老老实实的回家种田。总之,王莽的这套制度只不过是食人牙慧罢了,如果凭此就说他是穿越的,那西汉早就被穿成筛子了。

事实上,我们如今的许多政策制度都是从古代发展延续下来的,千万不要自视甚高,小看了古人的智慧。

依据五、王莽重视科技创新。据汉书记载,王莽执政时,曾广招天下精通天文、历算、医药、阅律、方剂、训诂等各方面的人才,把他们集中到京城,互相探讨学习,做研究、做学问。作为一位儒家的崇拜者,对于六经以外的技术人才,他同样没有忽视。王莽的这一举措确实难得可贵,值得赞赏。但是也不能仅凭这一点就说他具有现代人的特征吧。重视各界人才的统治者,在中国古代虽然少,但也不是没有。就比如战国时期由齐桓公田午创建的稷下学宫,不但是世界上第一所官办的全国最高学府,还笼络了诸子百家各学派的人才,比王莽早了400多年。与稷下学宫比起来,王莽的这一行为的影响力只能说是洒洒水。

按照之前的逻辑,那田午不是比他更像穿越者吗?可能有人会说,王莽时代还出现了游标卡尺。这还不够穿越吗?的确,上个世纪末,考古界出土了一把疑似王莽时代的青铜卡尺,其外表和现在的游标卡尺还挺像,但两者的精度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且不说王莽和青铜卡尺的发明到底有没有关系,就算它真的是王莽设计创造的,只能说明王莽在这方面还挺有天赋。反过来讲,如果王莽真的是现代穿越回去的,现代好用、实用性强的东西多了去了,王莽为何偏偏就挑了游标卡尺这么冷门的工具呢?火药、火枪不香吗?造纸术不赚钱吗?马镫(诞生于三国、魏晋时期)不更简单实用吗?可为什么这些统统都没有出现呢?还是那句话,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汉朝的工匠能制作出青铜卡尺这样的工具,一点都不新奇。

此外,王莽本人还非常迷信,他比任何一个皇帝都热衷灾异、祥瑞之说,当上皇帝后更加变本加厉。还招来一术士专门为他研究神仙之术。更荒唐的是,绿林军打过来时,他的抵抗方式居然是用铜和矿石打造了一柄巨大的勺子,美其名曰微斗,象征天上的北斗七星,希望借此能压住敌军的士气。他还相信斗柄指向哪个方向,哪个方向的敌军就会被打败。

王莽若真是一个信奉科学的现代人,怎么可能做出如此迷信荒唐的事来?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王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现代技术、现代意识形态毫无关系。他的王朝虽然号称新朝,但他的所作所为却是完全复古的。他是一个正统的儒生,他的思想源头是儒家所推崇的民本仁政,不患寡而患不均,一生所求的是想恢复三代的荣光。所有的政策制度几乎都是依照周礼而行,而周礼里的许多措施,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都是一种空想主义,并不具备实操性。更重要的是,在秦制社会中,这些措施的推行必须依靠法家的套路才能实现。所以,秦制这辆大车,在王莽的有意或无意之中,马力又开到了最大,这就导致王莽的悲剧几乎不可避免。无论改制是否成功,他的王朝都不会长久。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