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六姊妹》的热播将辣目洋子推上了风口浪尖。
剧中她饰演的何家喜,任性娇纵、行为浮夸,弹幕里充斥着“长得好丑”“网红不配演戏”的嘲讽。
但也正是这个“不讨喜”的角色,让观众再一次记住了她——当其他姐妹优雅端庄时,她以鲜活的生命力刺破屏幕,哪怕争议缠身,依然倔强地证明:
存在感,从来与完美无关。
这种矛盾性,恰是辣目洋子人生的缩影。从短视频网红到影视剧演员,从“资本的丑孩子”到纽约时装周T台宠儿,每一步她都走得极其自信,得到任何机会都觉得理所当然。
在辣目洋子身上,最醒目的标签不是丑,而是高配得感。
她的高配得感,源自于她无条件接受自己,爱自己。
辣目洋子不是一夜之间丑起来的。上学的时候,因为外貌被嘲讽、被打击,对她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可那又怎么样呢?
她在高中的日记中写道:“如果想找个漂亮的女演员,随便一抓一大把,但想找个丑得有特点、有自信、会搞笑的女人,就我一个。我不美,但仅此一个,绝版了。”
她不只是说一说,也确实做到了。
她大方地在网上cos玛丽莲·梦露,毫不遮掩圆润的曲线,以独特的“辣式风情”收获了无数好评。
参加《超新星运动会》时,也没有刻意遮掩体型,而是为自己选择了一套配色鲜亮、剪裁利落的贴身体操服。
当她身着举起彩带自信起舞时,丰腴的身姿与灵动的表现力瞬间引爆全网。
尽管她的身材与大众印象中“高挑纤细”的体操选手形象不符,但她凭借自信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强的笑容,彻底扭转了观众对“美”的刻板认知。
不少网友惊叹:“原来肉肉的女生跳体操也能如此灵动!”
和其他生怕颜值下降、身材走样,刻意遮掩真实年龄,动不动就节食、减肥、抑郁的女明星相比,辣目洋子对“配得感绑架”的抗拒和反击,非常直接有力。
她拒绝为身材焦虑买单,更将这种态度融入创作,微胖成了她的喜剧优势,圆脸成为观众的记忆点,正如她在微博所言:“我的每一寸脂肪都在为角色服务。”
从《玉楼春》憨萌女将军到《六姊妹》任性何家喜,她用演技证明了“角色适配度≠外貌适配度”。
辣目洋子知道自己长得不好看,也并不是完全不在意。她也曾经在被网暴、被群嘲的时候偷偷躲起来哭过。
可最后,她选择让自己把注意力从所有的“我不配”转换成“我要怎么获得”。
2020年,在《演员请就位2》中的一段表演,彻底让她撕掉了网红的标签。
当时在PK环节,她的对手是TVB视后胡杏儿和老演员黄奕,无论是从演技、外形还是经验上,她都没有任何胜算。可最后,她还是选了表演难度最高的电影《小偷家族》。
在演绎“信代”这个角色时,她做了两个很巧妙的处理,一个是把信代的名字改成了自己妈妈的名字“赵春燕”,另一个是选择用东北话来进行表演。
一下子,距离观众很遥远的日本角色信代,就成了大家很容易共情的中国底层妇女赵春燕。
之后在长达3分钟一镜到底的表演里,辣目洋子饰演的赵春燕因收养被虐待的女孩遭到了警方的审讯。
一开始她面对警察的态度,是麻木且嘲讽,一边抖着腿,一边漫不经心地应付警察的盘问。
后来当警察揭穿她不能生育的痛处,恶意揣测她是嫉妒别人能做妈妈,才故意诱拐别人孩子时,她眼眶瞬间泛红,却又很快把怒气和泪水憋了回去,破罐子破摔地回答:“你说是就是呗。”
那种常年因为不能生育被打压、污蔑的压抑感,顿时扑面而来。
后来听到警察说自己收留的孩子“亲口说她叫你妈妈”,她低头沉默数秒,再抬头时嘴角颤动,想装作无所谓地轻蔑一笑,却渐渐转为无声痛哭,把心理防线坍塌和感动相互交织的复杂情绪刻画地入木三分。
表演结束,全场掌声雷动。
就连最为刻薄挑剔,而且一向以颜值至上的名导尔冬升,都盛赞她:“我认为你以后有机会当影后”。
可这个世界上,所有实力悬殊巨大、最终却反败为胜的较量背后,都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选定了《小偷家族》后,她把原著看了好几遍,仔仔细细地捋顺细节,还给角色写了人物小传。
没体验过被警察羁押审问的感受,她就猛刷女囚纪录片;没做过妈妈,她就在后台、团队里到处问谁是妈妈,抓住别人请教做妈妈的感受和经验。
她做足了功课,才能拿得出最好的表演。
而这一份对演技的磨砺,也不是从《演员请就位》才开始的。早在做短视频网红的时候,甚至更早到高中的时候,“成为一个好演员”,就是她的梦想和目标。
抱着这个目标,非科班出身的辣目洋子,始终以“玩家”心态突破边界。拍摄短视频时,她解构《小时代》《延禧攻略》,用荒诞消解经典;转型演员后,她拒绝待在喜剧舒适区,主动挑战正剧、悲剧角色。
即便因《我叫刘金凤》遭遇争议,她仍坚持“演员的价值在于创造,而非迎合”。
所以在受到尔冬升等几位导演的盛赞后,她坦然接受,还“口出狂言”:“影后当然是我的目标,做哪一行就要做Top。”
此言一出,网上又是一番争议,有人说她自信,有人说她自傲,还有人老生重谈,又拿她的颜值说事儿。
可对辣目洋子来说,这种“野心”真不是傲慢,而是清醒的自我认知,是每一次“我值得”的不断累积。
她永远愿意把“不敢”变成“试试看”,用行动去证明“我配得上”。
辣目洋子的故事,不是鸡汤式的逆袭神话,而是一场关于“自我赋权”的社会实验。她让我们看到:高配得感不是等待被认可,而是主动定义价值;不是规避质疑,而是在噪音中坚守本心。
正如她在采访中的宣言:“如果我的存在能让一个女孩减少焦虑,那就是我的终极价值。”
每个女孩都可以是生活的“大女主”——只要你相信,你配得上所有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