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斜躺阳台的沙发上喝茶听音乐,一道黑影掠过,接着又一道,是燕子。
燕子回来了,表示时令已到了暮春。其实燕子并不到文峰小区做窝,小区楼房太高太整齐,没有可供它们筑巢的屋檐,它们只是过来觅食的,它们的窝在文峰西街的老居民巷内。和我们小区一墙之隔。
间着天就要走文峰西街去鹿鹤农贸市场买菜,有个燕子窝就搭建在监控摄像头排线管上,一只趴在窝里,一只在附近活动,站在网线上,轻声细语也都有个回应。
只要是趴窝的那个飞出来,另一个就会接着趴上去,像是一种轮换。
也会两只同时离开,但是这个离开的时间都不很长,接着就又是轮换着趴窝了。
这应该是孵卵的开始了。燕子是由雌雄燕子共同孵卵。
相邻叉巷口二楼的一个屋檐下,也有两只燕子在轮流趴窝,在外面的一只看似飞出去了,其实也没飞多远,马上又返回了,就站在摄像头上,跟搭在摄像头电源上的燕子窝快挨着了,还会更近些距离,就站在窝沿上。轮流孵卵也需要相伴。
其他的那些燕子窝,还没有看到有燕子入驻的痕迹,有的能够看到窝沿上修补的新泥,有的还可以看到地上的燕子屎。
应该还会有陆续再来的,新窝的营建,只是还没有发现。
家燕属于野生鸟类,为什么会叫成“家”燕呢?
燕子其实是雀形目燕科74种鸟类的统称。燕子的故乡在北方,北方色玄,因此,古时把它叫做玄鸟。但是汉字里的的“燕”是一般都是特指家燕。
家燕为燕科燕属的鸟类。喙短而宽扁,基部宽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嘴须不发达。翅狭长而尖,尾呈叉状,形成“燕尾”,脚短而细弱,趾三前一后。主要特点是上体发蓝黑色,还闪着金属光泽,腹面白色。体态轻捷伶俐,两翅狭长,飞行时好像镰刀,尾分叉像剪子。飞行迅速如箭,忽上忽下,时东时西,能够急速变换方向。
常可见到它们成对停落在村落附近的田野和河岸的树枝上,在电杆和电线上,也常结队在田野、河滩飞行掠过。飞行时张着嘴捕食蝇、蚊等各种昆虫。鸣声尖锐而短促。
燕子被称为“家燕”的原因与其独特的生态习性和人类文化的密切关联有关。
主要是筑巢习性与人类居所的关联。家燕属于屋檐下的“房客”,倾向于在人类建筑的屋檐、梁柱等遮蔽处筑巢。这种习性使它们与人类居住环境紧密相连,“家”字直接体现了它们与人类“同居”的特点。
在屋檐下筑巢也属于适应性选择。人工建筑为燕子提供了安全稳固的筑巢场所,不仅能躲避恶劣天气,更能躲避蛇和猛禽之类的天敌,这种互利关系促使燕子主动靠近人类。
再一个是文化象征与情感上的联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燕子被视为“吉祥鸟”,其筑巢行为被赋予“择善而居”的象征意义。民间认为燕子入户代表家庭和睦、风水兴旺,因此“家燕”一词承载了美好寓意。古诗中常用“旧时王谢堂前燕”等句,将燕子与人类家庭生活绑定,强化了“家”的文化标签。
从根本上说,家燕还是属于未被驯化的“邻居”。尽管依赖人类居所,家燕却仍在完全保持着野生习性,自主迁徙、捕食昆虫,与人类不存在驯养关系。“家燕”仅描述其栖息地偏好,而非驯化状态。
在生态学意义上,家燕选择与人类共存是自然适应的结果,反映了城市生态系统中野生动物与人的动态平衡。
“家燕”这一名称是生态行为与文化认知的共同产物,既源于它们主动利用人类建筑的生存策略,也承载了传统文化对和谐共生的诗意诠释。尽管名字中带有“家”字,它们仍是自由迁徙的野生鸟类,与人类形成了一种互不干扰的伴生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