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耳朵怎么这么疼!”60岁的王阿姨第一次进高压氧舱,就因为没掌握“捏鼻鼓气”的小技巧,差点中途放弃治疗。
原来,王阿姨因脑梗接受了高压氧治疗。进舱前,护士再三叮嘱她“加压时要像坐飞机一样调节耳压”,可她心想:“不就是吸个氧吗?能有多难?”结果,舱门刚关上5分钟,她的耳朵就闷痛得像塞了棉花,幸亏护士通过监控发现,及时指导她做吞咽动作才缓解。
这场虚惊让王阿姨意识到:高压氧治疗不是简单的“吸氧”,而是一门需要准备的“健康功课”。
了解高压氧的好处
1.急救与危重症治疗
一氧化碳中毒:高压氧治疗是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手段,能够迅速提高血液中的氧含量,驱除一氧化碳,减少中毒对身体的损害。
减压病:对于潜水员或高空作业人员因气压变化过快导致的减压病,高压氧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减少组织损伤。
气体栓塞:高压氧治疗能够溶解血液中的气泡,减轻或消除气体栓塞对血管的堵塞。
2.神经系统疾病
脑损伤:高压氧治疗可以促进卒中或脑外伤患者的神经重塑和功能恢复。例如,以色列的研究显示,经过高压氧治疗后,脑震荡患者的神经纤维数量显著增加。
认知功能障碍:在老年康复中,高压氧治疗能够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减轻因微循环障碍引起的脑血管病变。
慢性意识障碍:对于慢性意识障碍的脑损伤患者,高压氧治疗可以改善意识状态,降低病死率。
3.骨科与创伤康复
骨折与骨坏死:高压氧治疗能够促进骨折愈合,改善骨质修复能力。对于放射性骨坏死等复杂骨科问题,高压氧治疗也有显著效果。
软组织损伤:高压氧治疗可用于治疗创伤性缺血、坏死性软组织损伤、溃疡等,通过增加组织氧含量,促进伤口愈合。
4.心血管疾病
心肌缺血:高压氧治疗可以改善心脏供氧,缓解心肌缺血,减少心肌细胞死亡。研究表明,高压氧治疗能够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死亡率。
5.呼吸系统疾病
难治性缺氧: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肺部感染等导致的难治性缺氧,高压氧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氧饱和度,缓解病情。
6.其他应用
长新冠:高压氧治疗对新冠感染后的长期症状(如疲劳、认知障碍等)有显著改善作用,能够促进神经重塑,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烧伤与皮肤移植:高压氧治疗有助于烧伤后的皮肤移植和组织修复,减少感染风险。
美容及抗衰老:可促进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生成,减少皱纹和细纹,改善皮肤质地与色泽,淡化色斑和黑眼圈。它还能加速医美术后恢复,减少肿胀和并发症,促进头发生长,改善脱发。
王阿姨踩过的“坑”,你千万别踩!
1.忽视耳压调节
问题重现:王阿姨因未提前练习耳压平衡动作,导致耳痛。
正确做法:进舱前学会“捏鼻鼓气”“吞咽口水”,像潜水或坐飞机时一样主动调节耳压。
2.穿错衣服
问题重现:王阿姨穿着化纤睡衣进舱,摩擦产生静电火花(高压氧舱内禁止静电)。
正确做法:选择全棉衣物,避免化纤、羊毛等易起静电材质。
3.偷偷带手机
问题重现:王阿姨想用手机听歌解闷,却被护士紧急叫停(电子产品可能引发火花)。
正确做法:舱内仅允许携带单层水杯、必要医疗用品,其他物品寄存。
治疗前的准备:细节决定安全
1.准时到场,提前沟通
-提前10分钟到达氧舱,预留时间完成登记和准备工作。
-若需取消治疗,请提前1天告知医护人员,避免资源浪费。
2.身体状态评估
-高热、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患者暂不宜进舱,需痊愈后再行治疗。
-空腹易引发低血糖,但需避免产气食物(如豆类、葱蒜),以防舱内腹胀不适。
3.个人准备
-进舱前排空大小便,清空尿管或引流袋;痰多者需提前咳痰,保持呼吸通畅。
-穿着“全棉衣物”(防静电),避免化纤材质;消瘦患者可贴“安普帖”预防压疮。
舱内安全:这些行为要牢记
1.严禁触碰设备
-舱内阀门、按钮等设施不可随意操作,如有需求请呼叫医护人员。
2.耳压调节技巧
-加/减压时可能出现耳闷,可通过“捏鼻鼓气、吞咽、打哈欠”缓解。若耳痛持续,需立即报告。
3.呼吸与保暖
-减压时舱温下降,注意保暖防感冒。
-“避免屏气”,保持平稳呼吸,防止肺气压伤。
物品清单:带什么?禁什么?
✅必备物品
-氧气面罩。
❌禁止携带
-易燃易爆品(如打火机)、电子产品(手机、手表、汽车钥匙扣等)。
-化妆品、钢笔、助听器(高压环境可能损坏)。
常见问题解答
1:为什么不能带双层水杯?
A:高压环境下双层杯可能因气压变化破裂,单层杯更安全。
2:治疗中能喝水吗?
A:可以,需使用单层水杯喝水,避免呛咳。
3:儿童或老人需特殊注意什么?
A:儿童需家长安抚配合;老人注意保暖,慢性病患者需提前告知医生病史。
高压氧治疗如同一场“健康航行”,充分的准备是安全抵达终点的保障。遵循以上指南,您将更从容地享受“高压氧疗”带来的益处。如有疑问,随时咨询医护人员,祝您治疗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