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贲在《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中提醒过我们,要对“心灵鸡汤”保持警惕。
他指出,诸如“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跌倒最多的人”等通俗、简单的口号式警句格言表达,有三个显而易见的作用:指引人生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方式、激励行动、解释行动的合理性——全都集中在个人的努力和素质上。
警句格言是在没有语境的情形下强调个人自身努力的,在存在歧视对待、身份固化、财富和机会资源分配严重不公的环境里,没有语境的心灵鸡汤实际上忽视了历史的、或者是社会结构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单纯靠“努力工作”是无法解决的。
你落入贫困,是因为你没有抓住机遇;你觉得世道不公,是因为你心理阴暗;你觉得生活充满了苦涩和憋屈,是因为你自己气馁;你不富有,是因为你跌倒的次数还不够多;你碌碌无为,是因为你自己消极倦怠;你蜗居地下室,是因为你自己不够优秀……
这样的思维方式只会带来无尽的自我责备,甚至陷入到抑郁的情绪当中。
徐贲老师说道:“从古到今,在现实的逆境面前,无知让人勇往直前,知识使人犹豫不前,幻灭使人一蹶不振。任何人都有可能在生活的某一时刻感到沮丧、失望,甚至意气消沉。不接受心灵鸡汤,难的也许不是洞察心灵鸡汤希望中存在的幻觉或错觉,而是如何在幻觉或错觉之外寻找和保持更加清醒的信心和希望。”
如何逃离“心灵鸡汤”的陷阱,对未来有正确、清醒的分析和预期呢?
01
你曾陷入到“积极幻觉”之中吗?
“心灵鸡汤”在中国一开始就听起来有些调侃、揶揄的意味。从话语形式上来说,心灵鸡汤指的是那些起励志和鼓舞作用的格言、警句、精炼说法或感人小故事或轶事;又是一种形似充满知识与感情的话语,它的温暖和正能量安抚人的心灵。心灵鸡汤以修辞代替说理,诉诸情绪和感情,而非理性和逻辑。从心理特征来说,心灵鸡汤是一种期待和预测美好未来的“积极幻觉”(或“积极错觉”,positive illusions)。积极幻觉是指,当一个人在不确定或不佳处境中觉得茫然或沮丧时,用自我期许的理想来夸大对未来的可控性和不现实的乐观,获得信心和安慰,维护自己的自尊和希望。“积极幻觉”的概念是由心理学家谢利•泰勒 (Shelley Taylor)等人于1988年提出的,在此之前,研究者已经关注对未来期待的夸张和夸大现象,将此视为一种偏误(bias)或错误 (error)。用幻觉来代替偏误和错误的说法,是因为偏误或错误可能是一种由失误或其他一时性忽略所导致的短期错误或歪曲,而幻觉意味着一种更一般、更长久的偏向和失误。心灵鸡汤经常是一种没有根据的,情绪冲动的,甚至是浪漫情调的过度乐观,与波丽安娜原则 (Pollyanna ptinciple)相似。波丽安娜原则又称波丽安娜行为(Pollyannaism),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玛格丽特 • 马特林和大卫 • 斯唐于 1978 年根据美国小说家爱莲娜 • 霍奇曼 • 波特(Eleanot H. Poter)的《少女波丽安娜》小说原型所提出。小说里的波丽安娜是一个不幸的小女孩,因为失去双亲,被送到西部的亲戚处寄养。她从小没了母亲,父亲临终前嘱咐她要怀抱希望,好好生活,并教了她一个“快乐游戏”。那就是,不管碰到什么糟心的事情,先想想它好的一面。父亲一死,波丽安娜立即就有了一个玩“快乐游戏”的机会。她想,父亲死了,去天堂与母亲相见了,死得真好,于是她心里充满了快乐,不再觉得悲伤。波丽安娜不管在什么困境中都能见到积极、 光明和美好的一面,是一个充满乐观思想,并且以乐观想法感染着身边其他人的女孩。她能够不考虑现实环境对实现愿望的任何限制,不管有没有理由,始终用内心的力量化解生活中的种种困厄和不幸遭遇。但这样的逻辑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中,显然并非长久之道。实际上,心灵鸡汤不仅仅是言语行为的宽解(或自我宽解),它还是一种面对社会性焦虑的自助策略(Self-Help Strategies for Social Anxiety),要起到的是减轻焦虑和压力的心理治疗作用,而制造幻觉并不可能有长期和真实的治疗效果。02
为什么我们总是看到别人成功的一面?
美国的第一本心灵鸡汤书是由杰克·坎菲尔德和 马克·汉森编纂的,两人都以“励志演讲人”为业。励志演讲在美国是个相对不错的正规职业,2013年的平均年薪约为9万美元。坎菲尔德他们把从听众那里收集来的一些真人真事的感人故事(有的就是听众们自己的故事)编成了一本书。他们在纽约向一家家出版社投稿,都没有成功,最后被佛罗里达州一家专门出版自助书的HCI出版社出版,据说第一年就卖出800万册,名利双收。心灵鸡汤成功故事的励志教谕可以是“有志者事竟成”或者“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人们需要这样的励志教谕,哪怕坎菲尔德他们的成功只是因为运气好,人们也愿意相信那是可复制的经验。心理学称此为“乐观幻觉”(optimistic illusion)。买彩票的人只看到个别发了财的幸运儿,一次次碰运气,一次次失败,但能前赴后继、乐此不疲,同样是因为受到这种“乐观幻觉”的驱使。心灵鸡汤的乐观精神大多是通过故事和轶事来传递的,几乎从来不运用分析思辨论述。它有很强的情绪感染力,但不能提供论证支持。故事或轶事所起的是一种“类比”的提示作用,在认知上是有缺陷的。我们总是在社交网站、或者新闻上看到别人的成功故事,但如果仔细推敲,这些故事其实很多省去了促进积极结果的诸多因素,只留下了“努力”一项,认为是不是我像他一样,就能获得同样的成就呢?包括很多影视剧中,也采用了“乐观幻觉”的策略,这样的叙述手段或许简单,但十分有效,能够迅速安抚需要“心灵治愈剂”的我们。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蒂芬·平克指出,“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得不到帮助的头脑很容易被谬误和幻觉支配,因为它依赖于记忆和生动的轶事故事。”平克所说的幻觉中也包括乐观幻觉。心理学家梅拉妮·格林在“叙述转移理论”中提出,“熟悉的情境有助于产生叙事转移,对角色的认同也有助于转移产生。”心灵鸡汤故事都有读者熟悉的情境,很容易就能让他们发生“叙述转移”,进入故事的情景。这是一种移情作用,真实不真实无关紧要,也是乐观的心灵鸡汤故事很容易造成的一种幻觉。03
自我欺骗后,我们终归要面对现实
乐观幻觉是一种对现实有错误判断的不真实想法,因此是一种自我欺骗。但是,这种幻觉或错觉有时候是有用的,甚至是必须的,因此被称为“必要的谎言”(vital lies)。
奥地利心理学家和作家奥托·兰克在《真实与现实》(Truth and Reality )一书里说,“与真实为伴,人活不了。要想活下去,就需要有幻觉。有效的自我欺骗过程,假装相信又不断犯错,这不是一种精神病理学机制,而是现实的本质。”
心灵鸡汤也并不是毫无用处的,因为它确实可能有一些营养成分,激励人们不消沉、不懈惰、不自甘堕落、不自暴自弃。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即便“美国梦”对许多人来说已经不再是现实的梦想, 心灵鸡汤丛书还颇有市场的原因。心灵鸡汤的“文学性”和“哲理”都是它的吸引力所在,它长于文学表现方式,有修辞和审美感染力。不过在它那里,动情和抒情经常没有节度,因而流于滥情。过度诉诸情感和情绪的手段降低了接受者的思考和判决能力。
心灵鸡汤经常被误以为就是励志,这是不对的。许多励志的作品很有智慧,也得到大众喜爱,但并不是软性、温柔、肤浅、自以为是的东西,它发人深思,却不以真理自居,甚至告诉人们,问题没有答案。
在它那里,励志与其说是意图,不如说是一种可能的效果(副产品)。鲍勃·迪伦(Bob Dylan)的《飘零在风中》就是一个例子:
一个人要经历多长的旅途
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
鸽子要飞跃几重大海
才能在沙滩上安眠
要多少炮火
才能换来和平
那答案,我的朋友,飘零在风中
答案随风飘逝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
才能见苍穹
一个人要多么善听
才能听见他人的呐喊
多少生命要陨落
才知道那已故的众生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零
答案随风而逝
挪威-加拿大哲学家赫尔曼·汤勒森说,人必须在真实与快乐之间二选其一。不真实的快乐是一种自我欺骗,但是,真实也并不需要成为一种自动的不快乐。
我们更无须因为不愿自欺而把自己弄得不快乐。应该看到,心灵鸡汤提供的是一种未必真实的快乐生活观,对于不愿意或不知道如何选择真实的人们来说,是一种方便的选择,但是,这不是一种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