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防治的漫漫征途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始终勇立潮头,担当着先锋角色。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肿瘤专科医院,它凭借着深厚的医疗底蕴与精湛的专业技术,为无数肿瘤患者点燃了生命的希望之光。这家医院始终将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坚持不懈地探索肿瘤防治领域的全新路径,致力于为全球肿瘤防治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值此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际,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听他讲述医院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等方面的宝贵经验。从学科建设的破局之道到人才培养的立体策略,从技术创新的攻坚路径到团队文化的自我革新,虞先濬院长的讲述深刻诠释了一家肿瘤专科医院如何在医学科研浪潮中锚准定位、引领变革。
定位破题:“三重属性”定义研究型医院的“复合使命”
2024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门诊量达230万人次,住院量达17万人次。作为“肿瘤诊疗重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定位早已超越传统临床范畴。虞先濬院长直言,医院的“三重属性”决定了其特殊使命:既是著名高校直属附属医院(依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又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委属委管医院,同时还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三级甲等医院。这三重身份相互交融,要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必须发展成为一家复合立体的研究型医院——既要能承担临床救治重任,又要肩负起引领医学科技发展的使命。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看病也必须与时俱进。”虞先濬院长感慨道,从古代华佗使用麻沸散进行手术,到现代医学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创新始终是医学进步的核心驱动力,也是医院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他看来,只有坚持不断创新,将前沿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临床应用,才能形成真正的新质生产力,进而攻克肿瘤这一困扰医学界多年的世纪难题。
然而在医院日常工作中,时常有年轻医生提出疑问:“为何从事临床工作还要进行基础研究?”虞先濬院长以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深入阐释了基础研究的重要价值:“基金申请是培养科研思维的‘磨刀石’。当医生从‘看病匠’转变为‘研究者’,才能洞察疾病本质,创新也就有了源头活水。”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医学科研领域拿到了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仅在2024年,全院就成功获得各级各渠道科研项目308项,其中新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达107项,在上海市级医院中名列前茅。
人才破局:从“伯乐相马”到“战场育才”的全流程赋能
临床研究型医院的建设与发展,核心要素在于人才。在人才问题上,虞先濬院长首先抛出了辩证思考——到底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他强调创新型人才是医院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提出“识、得、聚、用、育”法则。
精准“识才”,注重挖掘“隐性特质”
回顾胰腺外科的初创时期,虞先濬院长表示,当时引进的青年医生各具特点,有人擅长临床沟通,有人精于数据建模,团队按其特长分配至多学科诊疗组或临床研究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
得“人”得“心”
虞先濬院长深知,只有赢得人才的心,才能让他们真正融入医院,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这不仅需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更要关注他们的职业规划和个人成长需求,让人才感受到医院的尊重与关怀,从而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文化“聚才”,以“创业文化”凝聚团队
2010年,胰腺外科刚刚起步,仅有3人7张床,条件十分艰苦。首创团队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甚至连病房的椅子都需要亲自与后勤部门协调解决。虞先濬院长笑着回忆道,“但正是这种‘白手起家’的艰难磨砺,反而让团队成员学会了主动协作,激发出了主动对接的创业思维。
实战“用育”,主张人才“在战斗中成长”
从2010年以“副高”身份加入,到在院内晋升“正高”“博导”、科主任直至院长,虞先濬院长在医院完成了职业全周期成长。在他看来,引进人才需要“好的土壤”,而优秀人才则需“立体培养”——从临床实践到科研创新,从个人能力到团队协作,在实战中全方位提升人才竞争力。同时他也提醒,人才引进要避免“水土不服”,关键是将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使其与医院文化深度融合。
学科突围:在“癌王”领地辟出微创之路
作为亚洲首屈一指的胰腺肿瘤诊疗中心,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在行业内的地位举足轻重。在胰腺外科的发展历程中,虞先濬院长与团队披荆斩棘,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从适应环境、了解医院特性,到抓住学科痛点、遵循学科规律,每一步都饱含着智慧与汗水。
外科学与肿瘤学的碰撞,引发了传统医学理念的重大变革。虞先濬院长指出,过往单纯追求手术完美的观念已逐渐被时代淘汰,如今病人的生命质量成为更加核心的考量因素。这一理念的转变,为胰腺外科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为此在学科发展的战略布局上,虞先濬院长提出了“临床为本,科研为魂,外科引领,内科辅助”的前瞻性诊疗理念。
针对胰腺癌的治疗,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先筛选、后手术的策略,通过内科专业的评估与筛选,能够精准识别出更适合手术的患者,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预后效果。在技术创新方面,胰腺外科不断追求卓越,在微创技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实现微创比例接近手术总量的80%,并引领胰腺外科进入显微外科时代,通过精细解剖实现精准治疗。
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理念、行动、结果”形成紧密的闭环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科带头人的作用至关重要。虞先濬院长强调,学科带头人必须具备想做事的热情、能做事的能力以及做成事的决心。这既要求在技术领域取得突出成果,也需要品德端正,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勇于直面困难和挑战,带领整个学科不断向前。
文化革新:从“狼性文化”到“百花齐放”的生态重构
谈及团队管理,虞先濬院长坦言曾走过弯路。早期的“狼性文化”推动了高速发展,却也让团队失去温度。“当医生只盯着床位和论文,团队就成了冰冷的机器。”他及时反思,提出“二次创业”,将文化转向“温暖与创新并存”。
改革措施精准而柔性,不再唯论文论英雄,为默默奉献的“老黄牛”提供发展空间;优化资源分配,让临床与科研并重;营造“家文化”,让医生在高强度工作中感受到归属与尊重。这种调整不仅留住了人心,更激发了多元创新活力——年轻医生在实验室发高分论文,资深专家在临床打磨“金标准”,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态。
访谈最后,虞先濬院长多次提到“自我革新”。从学科发展到团队建设,他始终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胰腺外科每10年一次战略调整,甚至他自己“朝令夕改”的工作风格,都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需求。“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最大’,更是‘最佳’——疗效最佳、水平最佳、幸福和谐。”这句话道出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终极追求。在虞先濬院长看来,医学的本质是“人学”,无论是科研创新还是人才培养,最终都要回归到“让病人活得更好、让医生成长得更好”。这种对“人”的重视,正是一家研究型医院最动人的底色。
专家简介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导
上海市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
上海市胰腺肿瘤精准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工匠
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CSPAC中国胰腺癌多学科协作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胰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美国外科医师学院Fellow( FACS )
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级医院临床创新奖、上海市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合作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德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2项。以通讯作者在J Clin Oncol、Cell Res、GUT、Ann Surg、Autophagy、Clin Cancer Res、Cancer Re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250余篇,总IF>1500分,单篇论著最高IF:50.717
本文首发于《中国医学论坛报》医管前沿专刊
采访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王赫
整理丨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陶然
美编丨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刘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