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军事格局下,美军的战略战术调整备受瞩目。其中,美国空军的 “敏捷作战运用”(ACE)作战概念宛如一颗投入军事战略湖泊的巨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概念旨在直面 “反介入 / 区域拒止”(A2/AD)威胁,通过摒弃对永久空军基地的依赖,改为短时间内利用分散作战地点,意图增加敌方瞄准难度,提升自身生存能力,并借助机动与突袭扰乱敌方决策节奏。然而,看似精妙的构想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棘手问题,尤其是防护层面的困境,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 “敏捷作战运用” 之上。
“敏捷作战运用” 防护困境凸显传统防护模式难以适配新作战概念美空军条令虽将防护列为 “敏捷作战运用” 的核心要素,但其联合功能防护应用仍存在诸多局限。目前主要依赖的 “防御性防空” 概念,在保护前方作战地点免受空中威胁时,无法深入探讨联合防空与导弹防御能力的整合细节。与此同时,“敏捷作战运用” 概念对大量防护职能的分析,仍集中在传统的反情报与执法部队防护活动上,这些措施更适用于过去静态、隐蔽的空军基地,难以契合如今高机动性、分散作战的需求。在当今时代,敌方的远程火力打击能力不断提升,小型无人机也日益成为战场上的 “隐形杀手”,它们对地面上的飞机、人员和装备构成了极为现实且严峻的威胁。仅靠空军力量在基地间的快速机动,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应对实力相当对手的问题。
美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下属的战术空中与地面部队小组委员会,在 2024 年《国防授权法案》补充条款中,着重指出针对关键空军基地和资产的防空能力不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并迫切要求空军提供详细的解决方案,以弥补这一能力短板。在《国防授权法案》草案中,小组委员会责成空军部长向国会提交报告,详细阐述保护偏远地区的具体计划。然而,在随后的一年里,国防高层领导人就由哪个军种或军种组合来解决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但随着时间的紧迫流逝,迅速发展印太地区 “敏捷作战运用” 能力、将可行解决方案纳入当下验证与训练的需求已刻不容缓。这一强烈的现实需求与决策层面的犹豫不决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 “敏捷作战运用” 的防护问题愈发凸显。
“敏捷作战运用” 面临的威胁剖析印太地区潜在冲突中的严峻威胁一旦印太地区危机升级为冲突,局势将变得异常复杂和严峻。对手将投入数百枚巡航导弹、数千枚弹道导弹以及约 1200 架战斗机,防空与反导能力将成为决定空中特遣部队(ATF)能否在该环境下顺利执飞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敌方战斗力尚未充分下降之前。在这种高强度的对抗环境下,为了确保 “敏捷作战运用” 地点的作战能力得以有效保护,采用一种灵活且分层的防护方法迫在眉睫。
美空军建制能力的严重局限《空军条令注释 1 - 21:敏捷作战运用》虽已引入 “敏捷作战运用” 概念,并认识到需要重新评估反小型无人机与防空反导能力的整合,但美空军在分散环境下执行此类任务以应对先进敌人威胁的建制能力却极为有限。此外,美空军的防空条令虽承认防御性防空作战很大程度上依赖被动和主动的一体化防空与反导,而非仅仅依靠战斗机空中巡逻,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条令与组织架构的缺陷,当 “敏捷作战运用” 地点及其相关空中特遣部队在地理空间和数字通信上与指挥节点隔离时,联合部队指挥官如何确保空中特遣部队指挥官在转移至新地点之前,能够获得适当的资产来保护自己,以成功完成所分配的任务,成为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
若陆基防空未能纳入 “敏捷作战运用” 概念的筹划与实施过程,联合部队将遭受重大影响。在大规模作战行动中,空中组成部队在建立局部空中优势时可能会出现延误,因为其许多进攻资源将不得不用于在分散机场执行防御任务。更为糟糕的是,这些资源还有可能在地面被敌方远程火力破坏或摧毁。这种延误将严重抑制空中力量穿透敌方 “反介入 / 区域拒止” 圈的能力,导致联合部队失去主动权,最终无法实现关键目标,使整个作战行动陷入被动局面。
探寻可能的解决方案维持现状的艰难抉择美空军目前仍处于实施 “敏捷作战运用” 概念的初期阶段。维持当前以军种为中心的方法,依靠机动和防御性防空作战来降低风险,这无疑需要对训练范式进行重大调整。空军必须确保能够在危险地点建立存在,顺利执行任务,包括为战斗机重新装弹和加油,并在面对最具实力对手的瞄准打击时,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迅速离开。这种方法还需要物资和人员方面的全面解决方案,以确保空中特遣部队的航空能力实现正确平衡。例如,需要提供足够数量的战斗机、机组人员和维护人员,既要维持一个地点的 “防御性防空” 能力,又要保证具备对敌方弱点实施大规模火力进攻的必要力量。然而,这种维持现状的做法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不仅训练难度大幅增加,资源调配也极为复杂,且在面对强大对手时,风险依然较高。
强化空军建制陆基防空能力的挑战为空军提供更强大的建制陆基防空能力,从理论上来说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目前空军安全部队在保护空军基地免受小型无人机攻击方面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这为强化陆基防空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要保护空军资产免受实力相当对手的攻击,所需的防御能力远不止便携式反无人机装备这么简单,而是需要一种更全面、多层次的防御体系。无论是识别和运用新技术,还是将现有陆军动能与非动能防空装备移植到空军,都需要大量的物资投入、组织架构调整以及人员训练。这必然会带来机会成本问题,因为需要从其他技术专业抽调飞行员来操作这些系统。而且,由于陆上组成部队通常在整个战区提供绝大部分的陆基防空,而空军传统上并无陆基防空职能,若要建立自身的陆基防空能力,美空军将严重依赖陆军的训练、条令和物资,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前预算周期中的优先事项,以满足战备需求,这无疑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任务。
军种整合的创新思路改革训练与条令,在陆军防空和空军远征部队之间建立更大程度的整合,为解决 “敏捷作战运用” 防护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陆军的机动近程防空(M - SHORAD)营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这些营隶属于多域特遣部队(MDTF),其配备的防空系统安装在 “斯特赖克” 装甲战车上,具备很强的机动性和模块化特点,并且还在不断发展新的能力,包括定向能武器。“机动近程防空” 部队的防空系统与空中特遣部队的维护、燃料和支援装备相似,均可由 C - 17 运输,这使其能够快速抵达 “敏捷作战运用” 现场并迅速建立防空能力。空中特遣部队与陆军多域特遣部队的机动近程防空排在任务上具有高度重叠性。多域特遣部队的筹划人员对战略攻击和整合概念非常熟悉,对空中组成部队的作战方式、空域控制措施以及在战役层面应对实力相当对手的策略有基本的理解,且对多域背景下的行动区域也十分了解。多域特遣部队具有很强的可定制性,能够达成战役到战区的战略效果,这与空中特遣部队要素在冲突初期实施战略攻击和进攻性防空作战的任务高度契合。通过整合二者,有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升 “敏捷作战运用” 的防护能力和作战效能。
灵活运用陆军多域特遣部队的机动近程防空部队,为分散的 “敏捷作战运用” 地点和 / 或多域特遣部队的战略火力资产提供陆基防空保护,具有诸多显著优势。陆军一直致力于研发尖端技术来抵御现代威胁,并被国防部指定为反小型无人机的执行单位。使用多域特遣部队的机动近程防空要素,能够有效减轻训练与整合负担,因为陆军多域特遣部队与空军 “敏捷作战运用” 部队的任务具有相似性。陆军现有的条令和训练,使这些多域特遣部队的机动近程防空部队不仅能够胜任空军基地的点防御任务,更可成为联合部队中一支灵活的多功能力量。尽管目前的近程防空条令对机场防护的指导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在 “敏捷作战运用” 地点,一些关键设施如控制塔、机库和基地作战中心可能并不存在,但《野战手册 3 - 01.44:近程防空作战》已将混合与机动性纳入防空与反导原则。在支持 “敏捷作战运用” 概念时,这些原则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只需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最佳的能力组合,便可为地面上那些虽然脆弱,但一旦起飞便能发挥强大作战能力、击败先进空中威胁的空中资产提供有力防护。
机动性与作战灵活性提升在机动性原则方面,机动近程防空部队在 “敏捷作战运用” 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通常情况下,机动近程防空部队与其指定的地面部队一同机动,但在 “敏捷作战运用” 场景下,它们可能承担起保护飞机的特殊任务。在飞机执行进攻任务时,机动近程防空部队可分散至生存位置,以躲避敌方攻击;一旦飞机完成任务或返回主要枢纽位置进行补给和维护,近程防空部队能够迅速消除飞机返回 “敏捷作战运用” 地点时可能出现的冲突,并重新进入防护保护姿态。或者,他们还可以在夜幕的掩护下,迅速转移到 C - 17 运输机上,部署到新的 “敏捷作战运用” 地点,开启新一轮的防护任务。通过整合机动近程防空部队和 “敏捷作战运用” 部队,联合部队指挥官能够在更广泛的作战环境中灵活运用空军能力。联合部队空中组成部队司令可以命令作战空中力量在 “反介入 / 区域拒止” 威胁区内以更低的风险停留更长时间。此外,若空中资产无需优先充当防御性防空作战力量来防御孤立基地免受空中和导弹威胁,那么它们便可以投入到更多的进攻行动中,大大提升了作战灵活性和作战效能。而且,机动近程防空部队在与典型的指控架构断联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有效进行任务指挥,因为它们在为空军资产提供防护的同时,始终牢记并贯彻指挥官的意图,确保作战行动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能力扩展与任务适应性增强机动近程防空部队具备灵活且可扩展的特性。机动近程防空营、连、排不仅需要保护远程火力资产,还需为 “敏捷作战运用” 要素提供防护,并且能够根据战役进程、任务量和作战环境特点等因素,在两项任务之间实现无缝切换。其现有的能力以及在不久的将来即将配备的定向能武器,将为关键资产提供全方位的防护,使其免受巡航导弹、战斗机、无人机、火箭弹、火炮和迫击炮等多种威胁的攻击。这种强大的防护能力和任务适应性,使得机动近程防空部队在 “敏捷作战运用” 体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能够有效提升整个作战体系的稳定性和抗打击能力。
条令支持与战役协同优化从条令层面来看,《联合出版物 3 - 0:联合战役与作战》规定,联合部队指挥官 “可以指定联合部队空中组成司令部司令担任战略攻击的受援指挥官” 并 “通常指定其为地区防空指挥官和空域控制指挥官”。这种条令所规定的战役层面统一指挥,为 “敏捷作战运用” 与机动近程防空的整合提供了有力支持,使得二者在实际作战中的协同更加顺畅、高效。通过改变条令与培训,确保这两大要素完全可互操作,在战役层面能够更好地实现陆基或空基火力资产与机动近程防空的合理配置和协同作战,进一步发挥出整体作战效能。
实施路径探索组织架构评估与协同机会挖掘尽管将陆军多域特遣部队的机动近程防空部队与空军 “敏捷作战运用” 部队整合的方法主要涉及条令与训练的改变,但其实施过程需要对陆军的组织结构,包括人员和装备分配进行全面评估。这种评估可能会揭示出在支援 “敏捷作战运用” 概念方面,多域特遣部队的结构与资源是否合理。或者,通过评估可能会发现多域特遣部队和空军战术要素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协同机会。例如,在未来冲突中,假设指挥控制环境降级,空军战略攻击部队和陆军多域特遣部队之间的深度整合,有可能催生机动地区火力基地。这些火力基地将陆基远程火力和航空资产整合在一个联合指挥节点上,能够在没有实时目标引导的复杂情况下,依然有效执行作战指挥官的意图。当然,这种整合需要定期对培训、条令甚至政策进行审查,以确保在这种特殊作战环境下,能够建立起适当的支援 / 被支援关系,实现作战力量的高效协同。
演习验证与训练推进实施这一改变的首要步骤,是在空军 “敏捷作战运用” 演习中,为多域特遣部队机动近程防空排创造充分的验证与训练机会。在这些演习中,应反复探讨潜在的条令变化,并对可能需要调整的组织结构进行实际验证。通过这种方式,可能会发现增加多域特遣部队的必要性,以满足机动近程防空排或连数量增加的需求。甚至有可能制定联合人员配置文件,以便根据联合任务的要求,全面调整部队结构,实现人员与任务的精准匹配。机动近程防空营在继续保持在多域特遣部队架构下并做好部署准备的同时,额外安排时间与空军部队开展联合训练至关重要。虽然这乍看之下可能会给多域特遣部队带来一定负担,但从长远来看,与联合部队,特别是与承担重大战略攻击职能的空军建立更深入的互操作性,对于机动近程防空部队和多域特遣部队而言,无疑是一个积极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方向。
人员扩充与风险管控如果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扩充人员,那么在扩编之前进行的实验、培训和制定新条令的初步努力,将对现有多域特遣部队架构提出严峻挑战。这就要求空军和陆军指挥官在短期战备周期内,具备卓越的管理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合理平衡短期需求与长期发展的关系。在考虑战备状态时,空军与陆军部署周期的一致性也是一个关键问题。陆军的 “区域统一战备与现代化模型”(ReARMM)由现代化阶段、训练阶段和任务阶段三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为期 8 个月;而 “空军力量生成”(AFFORGEN)模型则包含重置、准备、认证和投入使用四个阶段,每个阶段 6 个月。空军目前仍处于实施该战备模型的初期,该模型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调整。空军的认证阶段为与联合部队进行复杂训练提供了最佳契机,但在准备阶段开展小规模的训练,对于消除军种间的冲突、实现互操作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总体而言,陆军和空军的力量生成周期均为 2 年,实现二者对接培训需要参谋筹划人员进行密切沟通。近期宣布的空军空中特遣部队架构,将简化训练整合流程,因为每个空中特遣部队在整个 “空军力量生成” 过程中,将拥有一个专门的指挥要素和空军参谋部,负责培训和认证他们的团队,这与之前的力量生成模式相比,更加有利于提升训练效率和协同作战能力。此外,负责作战筹划的作战指挥官,也可能在部署到相关战区前,明确培训和认证要求,为提升部队的实战能力提供明确指导。
临时解决方案探索作为条令、训练以及可能涉及的组织或物资解决方案,通过联合部队和军种管理流程来解决 “敏捷作战运用” 概念在防空方面的差距,存在几种潜在的临时解决方案。例如,空军安全部队的飞行员目前已经在部署便携式反小型无人机系统,以保卫美国国内外的机场。下一步,可以探索为这些部队提供便携式防空系统,尽管这将带来更大的训练负担,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防空能力。另一个可行途径是利用盟国及伙伴国现有的防空系统来保护 “敏捷作战运用” 地点。这不仅需要调整筹划因素,重点考虑处于盟国或伙伴国防空系统保护下的分散地点,还可能需要开展更全面的互操作性培训工作,以避免自相残杀等意外情况的发生,确保在复杂的作战环境中,各方力量能够协同作战,共同应对 “敏捷作战运用” 面临的防护挑战。
美军 “敏捷作战运用” 概念中的防护问题,犹如一座横亘在其军事战略转型道路上的险峻山峰。通过对其面临威胁的深刻剖析,以及对多种解决方案的探讨和实施路径的规划,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军若要成功破解这一难题,实现 “敏捷作战运用” 的预期效能,需要在军种协同、条令改革、训练创新以及资源调配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变革。而这一系列变革的成效如何,不仅将对美军自身的作战能力和战略布局产生深远影响,也必将在国际军事格局中引发新的波澜,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