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介绍了2025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1875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2%,其中,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103013亿元,同比增长1.3%,出口61314亿元,增长6.9%,在美国政府滥施关税、严重冲击国际经贸格局之际,这样的开局堪称“开门红”,为实现全年经济目标奠定了基础。
记者:当你看到这些数字之后,更关注的是什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张斌:其实从去年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后,你可以看中国无论是实体经济,也包括我们的资本市场,它的势头是在一个持续地回升,是在一个改善的状态。
一季度的数据出来之后,其实也印证了大家的这种感受,整个经济的回升,其实两个主要的力量:
第一个力量跟去年9月26日之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关。比如说我们的降息,比如说我们的以旧换新,也包括去年四季度,今年一季度,我们举债的力度增加,财政支出力度也有所增加,这些都会帮助改善企业的现金流,改善我们的经济活力。
第二股力量是你可以看到,其实今年一季度的出口还是不错的,出口人民币计价是6.9%,这对整个工业部门,对整体经济也是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所以从整个一季度来看,其实经济是在一个回升态势当中,我们的政策是见到效果了。

记者:做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就是在办公室里研究,你要去走访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张斌:也去调研,但主要是宏观数据,调研有时候其实是佐证一些东西。
张斌长期致力于中国和全球宏观经济领域的研究,曾数次参加中央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积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在他看来,美国政府滥施关税的负面影响,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持续的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张斌:拉长时间看,我们企业会想办法,市场会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去把这个墙绕过去,但你得让企业熬过去这段时间,所以短期内的应对策略特别重要。我觉得短期内,还是要加大我们的逆周期政策,扩大内需。
记者:怎么理解逆周期的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张斌:逆周期政策简单来讲,重点就是两个东西。第一个就是央行出面来降低利率。逆周期的政策本质上,就是让大家的钱包变大,大家的购买力提高,国内购买力提高了,生意机会多了,就业机会多了,那些受损的局部的企业,它如果想转型,往国内市场转,就会有更多的渠道,更多的空间。也包括一些就业,如果说在这没有工作了,在其他地方能找得到,所以首先要逆周期政策,提高我们的国内购买力,稳住经济大盘。

逆周期调控是一种对冲经济波动的宏观审慎政策,通过逆向操作熨平经济周期的短期波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调并作出细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张斌:怎么让大家更有钱,有人花钱才能让别人更有钱,这是宏观和微观很大的一个区别,宏观经济学第一个公式告诉我们,收入怎么决定的,收入多可不是靠你攒钱攒出来的,收入是靠支出来决定的,有多少支出就决定多少收入,当政府大幅度地增加支出的时候,非政府部门就会大幅度增加收入,这是个对等关系,如果说今天政府增加了支出1万亿,对应着什么呢,非政府部门的收入就增加了1万亿。
记者:是怎么个投法,在哪个领域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张斌:比如说你看看中国的城市跟国外的城市,通过这些比较你会发现什么,我们在铁路、公路、机场,也包括一些工业配套,这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很多方面甚至超出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我们在一些跟民生相关的,公共领域里面的投资,各方面的公共配套需要改善的空间还很多,如果说你是瞄准民生相关的投资,这方面我觉得我们需要的还非常多,我们只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跟民生相关的公共投资需求就在,而且现在需要的地方很多。
记者:刚才你举的例子公共领域,如果说这方面加大投资了,它和老百姓的收入提高有什么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张斌:这类政策你要这么去想,比如说我今年花了5万亿的公共投资,这个钱被谁拿走了,它一定是被企业跟居民拿走了。我前面一直强调的,公共投资本身,就是换了一种方式向社会发钱。
记者:这个是立竿见影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张斌:立竿见影,你花了这个钱,企业就有了这个收入,企业有了这个收入,就可以支付工资,就可以交税,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支出。

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大财政支出规模,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9.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一半以上的支出用于就业、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民生领域。
记者:如果说政府加大投入的话,一定要有钱,政府的钱哪来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张斌:政府的钱可以举债,首先我觉得要有一个认识,不要认为中国政府已经举了很多债,其实你要跟发达国家比,我们属于一个偏低的水平。在全社会新增举债里面,发达国家普遍能占到40%以上,像日本的占到90%多,美国接近50%,我们还没那么高。
对于个人或企业来讲,总觉得是债务就是负担,但是对政府来说,不能简单想问题。但是政府借新债还旧债的约束在哪呢,政府什么时候不能举债了,通货膨胀。如果说你这个国家有通货膨胀了,你再去举债增加支出,会让通货膨胀更严重,会让你的货币丧失信用,政府债券也会丧失信用,这是不行的。
但中国政府现在跟发达国家政府比,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已经很高了,它们政府无论是举债,还是降低利率都没有空间了,但中国现在的通胀水平非常低,这就意味着,你现在去举债增加政府支出,并不会加剧通货膨胀的风险。
还有一点就是,中国储蓄率非常高,赚了钱大家存很多,中国现在利率非常低,我们的偿债能力是比过去更强的,我们的举债空间是比过去更大的,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去举债,企业的盈利、政府的税收、居民的收入跟着就都起来了,购买力不就起来了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张斌:在这个背后更重要的是什么,就是把我们的人力资源,各种物力资源能够充分地利用起来,不要让它浪费,不要让它闲置,你把你今天搞得更好了,对明天是一个信心,是一个保障。
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局势之下,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成为重中之重。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针对性解决制约消费的突出矛盾问题,对城乡居民增收、促进消费能力保障支持、消费环境改善提升等八个方面30项重点任务进行了部署。

记者:因为在当下,我们受到了非常极端的冲击,用政府加大民生领域投资这种方式,能不能去对冲这样的冲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张斌:这可以做到,因为其实关税冲击本质上讲,是一个需求冲击,它会让你的需求不足更严重,部分企业、劳动者收入会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第一点是逆周期政策,让全社会的收入都变得更多,全社会的就业机会就变得更多,对这些受损的群体就会有帮助。当然即便没有这种外贸的冲击,我们也需要扩大内需,现在有了冲击,我们就要加大我们扩大内需的力度。
比如说我们过去很多工人,他在出口的工厂里面去做很多设备,出口到美国去,出口到其他国家去,现在我们转型了,我们旧房改造,也需要很多工业制成品,我们需要更好的图书馆,更好的医院,更好的体育场地,这也需要工厂的工人做东西。我们把更多的人,财,物,用在服务于国内的民生需要,服务于国内居民的生活福利提升方面,这也是一个好的资源配置方向。
一系列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政策组合拳的密集推出,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对国际经贸变局,如何稳定社会预期,增强消费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记者:但是现在遇到了这么大的颠簸,环境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冲击大的时候,人们的信心是比较保守的,那么即便我钱包鼓了,但是我不花出去不管用,还得往外花。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张斌: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是有的,你可能觉得我一下子收入增长还不踏实,我就持续地增加你的收入,股票市场上有一句话,叫三根阳线改变信仰,你只要是收入在持续地增长,总会能够鼓励起来消费的意愿的。
记者:但是外部受到的这种冲击,支持持续地让居民钱包鼓起来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张斌:没问题,中国面临的是需求的问题,外需下降,内需不足,它是可以拿钱来解决的问题。

近日,包括世贸组织在内得多家世界经济组织发表声明,称美国关税政策可能导致今年全球商品贸易量整体萎缩约1%,高度不确定性不稳定性造成的恐慌涉及股市、汇市、债市等方方面面,会加大全球经济衰退的概率。张斌分析,贸易战从来没有赢家,相比来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更有余地和主动权。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张斌:发达国家是什么情况,它拿钱解决不了的问题,它面临的是供给不够的问题,它是需求很强,供给比较弱。比如说现在的美国,它现在不进口中国商品和服务,对我们来说损失的是收入,对他们损失的是消费和投资,国内短期内找不到替代,也没有生产的能力,是拿钱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是跟我们一个本质的区别,所以为什么我觉得主动权在我们手里面。
记者: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你是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张斌:我们不能说乐观,毕竟我们对美国有四五千亿美元的出口,不要低估这种冲击,但是我们的政策应对空间是远大于美国的,通过我们扩大内需的政策,对一些特定行业,企业,有针对性地帮扶的政策,通过帮助企业去做各种各样转型的政策,我们是能够改变的,对冲掉这种影响。但是对于美国,它对冲不了,美国在短期内,重新创造这种生产能力是不可能的,做不到。
记者:你看我这么理解可不可以,我们中国当下遇到的问题,我们做得出来,但是可能目前卖不出去,但是如果站在美国的角度,我能买,但是我做不出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张斌:打个比方,我们是做饭的,他是吃饭的,他现在说不吃饭了,我们没收入了,我们有损失,但老不吃饭会饿肚子,你说谁的损失更大,都不好过,这种事本身就是害人害己的事,他对别人有伤害,他自己也有伤害。但是比较起来,我们是收入的问题,我们可以是政府拿钱来解决的问题,他们不是,他们是能力的问题,他拿钱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说我们现在,无论是逆周期的政策力度,包括一些就业的纾困政策,都应该跟得上去,力度应该大一些。

自2018年美国挑起贸易战以来,张斌密切关注世界和中国的经济走势。他深信,在经历多年的磨砺和发展后,我国已经具有充分的经验和能力来应对,能够尽快将贸易战带来的负面影响化解到最低程度。
记者:像我们这些跟关税导致贸易问题好像有些距离的普通人,会产生什么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张斌:你处理好了,感受不到。
记者:怎么叫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张斌:我觉得宏观意义上来看,总的就业稳住,有些企业订单没了,企业停工了,但是帮助这些失业的员工,能够找到新的工作,整个GDP增速相对稳住,就业相对稳住,这两个事只要稳住了,大盘就稳住了。而且我们现在不光要关注实体经济部门,资本市场也要关注,股票市场,汇率要尽可能地稳定,不要让它短期内受那么大情绪的震荡。这方面其实我们做得挺及时的,最近这段时间,国家平准基金出手,对我们稳定股票市场发挥了很积极的作用,因为资本市场是一个特别敏感的地方,它是一个信心、预期集中体现的地方,你把这个市场能够稳定住了,对于整个稳定宏观经济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稳住我们的信心和预期,我们就能过得去。

作为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的经济学家,张斌见证了中国经济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对于中国在当下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他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
记者:这一次外部冲击,对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机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张斌:为了应对这个挑战,我把内需进一步放大了,那挑战就变成了一个转型的机会,变成了一个更好的资源配置格局。
记者:你作为一个研究者有没有信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张斌:我是有信心的,其实我们从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是在一个改善的路径上。中国的企业在全球的产业链上,是在一个爬升的阶段。竞争多了,自然挑战也就跟着来了,我觉得我们首先得认识到一点,竞争究竟带来的是什么,其实我们做市场经济都知道,竞争带来的是双赢,但是美国现在这种做法,破坏了全球的公平竞争,破坏掉了双赢的局面。
对于中国来讲,我们现在必须得是大国心态,我不管你美国怎么样,我的努力的方向是不要做成双输,所以你可以看到,我们现在始终还是在讲高水平对外开放,不光这样,我们还要拉着更多的力量,跟我们一起去做开放,我们要团结大多数,做成双赢,做成多赢。
我觉得我们中国是能够有这种力量,有这种实力去带着全世界走向这种开放,通过竞争让大家过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