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小县城也没有好看衣服卖,爸爸只好找外地出差的叔叔给捎一条裙子。裙子买回来了,真好看,可是太小了。外地换衣服成了一件大难事,但妈妈不甘心,想尽办法去换,还换了两次,最后换到的裙子虽然没有第一条好看,但是号码穿着正合适。
我记着,妈妈笑了,很满意。这大概是我记忆中,第一次跟美有关的概念和事件,于是从此我记住了,美是一件挺折腾的事。
01
“绝大多数美丽的女人都是愚蠢的,这不是因为她们缺少智慧,而是因为她们忽视了培养智慧。”——
看到童话故事里的这句话,意大利小姑娘毛拉甘奇塔诺因此做了一个影响她一生的决定:我不会在意外在美,而只会努力培养智慧。
长大后的毛拉长着一张美丽的面孔,而她并不注重的走路姿势、穿着打扮、发型和体形,在别人看来无疑是种浪费,也被认为是懒惰的表现。这让毛拉极为不适,也开始思考:
美究竟是什么?
美是怎么来的?是谁定义了美?是谁制定了美和丑的标准?
美是怎么变成一种客体被他人和自己看待?
我们今天的审美观是怎么形成的?
当美变成一种工具,它是如何奴役和消费女性的?
当美变成一种消耗,它是如何毁掉一个女性的?

02
在此之前,美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当开始出现语言、文字、数字、秩序时,掌握在男性手里的书籍,尤其是完全由男性撰写和编纂的思想史、艺术史、文学史中,女性的身体逐渐成为一种客体——女人成了一种可以被议论的东西。
到18世纪末,它迎来了一次爆发。
社会全面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搬进了城市,涉及卫生、教育、健康和服务等领域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巨大变化,大众和中产阶级成为主要消费者。他们传达出审美品位,涉及生活习惯、道德要求、服饰、礼仪等,这个巨大的、拥有财富的、以男性为主的群体常以自己的需求为中心来评判美丑,最终便形成了一种标准。
媒体和图像广为应用后,“美丽”女人的形象开始出现在杂志上、广告里,一个“文明”的城市女人该有的样子,就这样频繁展现。
从此一种新的社会压力就此诞生——
大众喜欢的、爱看的女性是什么样子,大众不爱看的样子的人逐渐开始焦虑、有压力、需要改变自己……于是,整个社会不知不觉开始评判起女性的外表。
03
小时候,我陪一个来家里做客的长辈出门散步,走在路上,他突然跟我说,没事多看看电视,女孩子要有教养,要尽量减少小动作比如抠鼻子、挖耳朵,女孩子走路不要外八字拉巴腿,女孩子要站有站像、坐有坐样……
多年以后,我依然记得听到这句话的感觉,惊讶、惭愧,脸红到耳根。在之后的散步途中,我全部的精力都在反省自己从来没有注意过的小动作上。从此,我十分留意自己的言行,变得“规规矩矩、老老实实”。

在摄影出现之前,人们从没看过这么多关于身体的影像。高速发展的媒体传播能力,把男摄影师、男出版商、男商人制作的图像传播到世界各地,男性眼中的女性之美开始逐渐被勾勒出来。
在20世纪风行的视频影像里,男导演、男摄影师甚至会教女人怎么走路、怎么摆姿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做哪种女人、不做哪种女人。
社会和经济层面的巨大变化,女性之美逐渐变成一种社会价值,成了一个事关礼仪、文明、尊严的问题。
美不再是一种先天因素,而是后天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是一个凭借努力和专注、锻炼身体和自我控制可以达成的目标。

04
虔诚的教徒如果做了错事,会有深深的负罪感,然后会有一些赎罪的行为。
而“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直接把美变成一种道德标准,批判女性,你的身材肥胖、皮肤粗糙、牙不够白,那都是因为你懒惰、疏于管理,因此你是有罪的。
如何赎罪?谁来拯救你?
市场。
市场有能帮你变苗条的减肥产品,有能帮你皮肤的护肤品,有牙膏、有漂亮衣服、有发型师……市场提供帮助我们实现救赎的东西。
可如果你一辈子都用一样的乳霜,经济就没法儿运转起来了。
所以你不但需要乳霜还需要面膜,你不但需要自己买,还需要一定的按摩手法才能促进吸收,你需要到美容院定期做保养,你还需要使用高科技护肤、做医美……
你可能会说,不,我不会深陷其中,我只是偶尔买点东西。是吗?
隐藏在暗处的他,狡猾一笑,你当然可以,我人畜无害。
他会告诉你使用乳霜可以让你的皮肤光滑、有弹性。
在减肥风行时,他会告诉你,这款乳霜富含营养物质,什么牛油果精华、燕窝胶原蛋白……你减肥不能吃的,可以涂在脸上。
科技发达的时期,他会告诉你,乳霜含小分子保湿成分、高分子精华、纳米粒子等高科技成分。
他还告诉你,舍得为自己花钱是爱自己的证明,在睡前涂上护肤品能为你卸去一天的疲惫、摆脱一切烦恼……
05
上面的内容在广告中最为常见,不是吗?
你要知道,广告的套路就是批评+救赎。
想要说服更多的人,那就批评更多的人,批评社会,批评它所强加的生活方式。
你有脂肪小肚腩?他说,那主要是因为现代生活方式下的久坐导致的。
你对自己的生活不满了吧?那就消除不满——购买产品。
广告反复告诉你,你不够美,不够苗条,气色不够好。
于是你对自己永远不满,看不见的焦虑正在反复消磨你,潜意识里你想要解决不满,于是,毫无悬念地,最后,你会找市场帮你。因为市场会反复告诉你,你可以改变,你可以做到——只需要一点购买和消费。
不信你看,广告里的人已经站在胜利的对岸在向你招手——她穿的是今年的新款裙子,用的是新出的乳霜,她面色红润、面带胜利的微笑。

工资低于男性的女性,却成为市场上消费最高的群体,无论她们买的是乳霜、尿布、拖把、洗洁精还是土豆。她们更少投资,财务独立性更低,在管理财富方面得到的教育更少、投入财富管理的精力也更少。
女性被推动着,走进了美的牢笼:面孔、身体、衣服甚至家里。
如果一个家里脏乱差,人们多认为是女性的责任,女性也会第一时间会有愧疚感,而男性则不会。
然而,我们都知道,家务不是自我照料,而是一种无酬劳动。而且你会劳动地心甘情愿、非常愉悦,因为又会有人告诉你,做家务也是在消耗卡路里,做家务可以让你心情好等等。
美的标准从而形成了一种控制,不只是身体上的,更是情感和心理层面的。
06
你还记得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吗?
米琪多么完美,她苗条、美丽、优雅,她有一座永远整洁的房子、一个完美的丈夫和两个优秀的孩子。
可每天晚上她都等丈夫鼾声响起,再悄悄起身去卸妆、卸发型,晚间护肤,把第二天的发型卷好,然后再回去躺下悄悄睡着。
第二天一早,她会在丈夫醒来之前起床,做好造型化好妆再回去躺下,重新和丈夫一起起床、说早安……
米琪原样复制了母亲教给她的东西:取悦。

当聚焦到女性身上的凝视让她也跟着凝视自己时,女性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了一种表演,女性保持微笑,以期望被认为情绪稳定;会留意自己的头发、妆容和衣服;会改变走路的姿势。
女性成为一个被观看的对象,而不是一个自由生活、恣意伸展的人。
在女性被客体化的社会里,女性不知不觉客体化了自己。
如果你不断收到周围的信号,说你是一件物品,你就会学着以同样的方式看待自己,把自己当作一件物品,根据身体外观来评估自己的价值——你从外部审视自己、贬低自己。
客体化凝视导致了人意识的分裂,影响了女性的认知。换句话说,客体化凝视消耗了你的智力、精力,而这些本可以用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07
什么是服美役?
其实这本书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整本书又恰恰在阐述这个概念。我想,可以简单理解为服从美丽的奴役,也可以解释为在客体化的审美标准下过度关注自己的外在。
服美役的对面是脱美役,如何才能脱美役?我们就此要放弃美吗?
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学会将自己的身体视为一种物理资源,去培养自己的功能状态。
1、积极的自我身体形象。意识到当下社会审美观是社会经济的产物,学会欣赏自己身体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同时抛开那些与外表有关的念头,长此以往,你对身体的投入就会减少,对身体的评价也会更积极。
2、培养身体的整体性和功能性,进行体育运动。运动会带来快乐,不以改变外表为目的,只关注运动带给身体的感觉以及它对健康和总体幸福感的影响。
3、仔细选择服装,选不会分散注意力,让你感觉良好、行动自如且不会招致身体监控的衣物。
4、避免谈论和抱怨一些话题,包括肥胖谈论、老龄谈论、消极身体谈论。
5、自我照护,把注意力投入到智慧、知识、情感、欲望、才华、计划中,尽可能多的时间花在这些事物上,为自己的存在赋予意义,追寻自己的激情。
6、培养积极的环境,培养积极的与其他人、与空间的关系。比如在与其他女性交谈中,关注她们的创造力和个人兴趣,欣赏她们的投入和努力,而不是把美置于判断的中心。

08
美是什么?
菲说美是一种体验,慧说美是一种状态,老李说美是跨越时间可以永久流传的,简说美是需要发现、可以创造的。
我们不是不美了,而是把美收回到内心。
你有必要告诉女儿她很美,因为你在她身上看到的东西与外界标准无关,你看到的是她所传达的能量,是她本身,是她的光和她的个人力量。
同样地,我们没必要因为喜欢美和感到美而感到羞耻,只因为害怕受到指责,或者被看作虚荣、傲慢、不切实际的人。
美不是不对,而是我们要去客体化。我们该夺回对“美”的解释权、重新赋予它你自己的意义。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中完美的米琪也未能留住丈夫,他还是出轨了,但感谢丈夫的离开,因为只有这时,米琪的美才算真的开始,她开始独立,开始真正认识自己,活出了自己的状态。
书上说:当我们能感受到心流时,美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