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德新
编辑 |王博
上海车展前夕,一汽丰田举办重磅车型bZ5的技术发布会,脱口秀演员庞博透露了这款车型的一大重要特性,其搭载来自Momenta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行驶里程已经超过20亿公里。
携手中国科技公司提高车型智能化的属性,来俘获更多像庞博这样年轻的车主群体,已经是这届车展合资车企的典型攻势。
中国车市竞争日趋激烈,智能化转型的窗口转瞬即逝。合资车企要稳固昔日的市场份额,智能驾驶已经成为影响成败的关键。
相比自主品牌「自研+合作」的开发模式,合资品牌追击智驾的主流选择是与国内本土的头部智驾公司如华为、Momenta合作,比如一汽奥迪x华为、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东风日产x Momenta等。
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就是合资车智驾跳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只有高速车道保持的「小打小闹」,一步到位落地全场景NOA,有机会挑战「智驾第一梯队」。这无疑是在中国车市激烈竞争中的一条捷径。
在刚过去3月底的一汽丰田供应商大会上,一丰以「技术开发奖」的形式首开先河激励在智能化方向上帮助其提升竞争力的供应商,这个首年开设的奖项颁给了Momenta和华为等科技公司。
一汽丰田高层点名表扬了上述企业,认为这些智驾企业为丰田打造更贴近用户需求的车型提供了强力支撑,其为Momenta、华为这样的企业颁奖,既是对其技术先进性的认可,也是对其供应能力、工程能力和质量控制的认可。毕竟日系车企以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闻名,而智驾软件算法恰恰是过去的零部件质量体系中非常新颖的环节。
丰田已经连续五年蝉联全球销量第一,作为世界第一大车企集团,丰田点赞中国智驾科技公司,这更加明确了本土化的科技合作会是这个阶段丰田在华的重要战略;其在全球每年1000万台级的销量,也给中国的智驾科技以巨大的潜在机遇。
一、合资品牌来不及重复造轮子中国车市近十年保持高位,每年3000万台级的总销量稳坐全球第一大市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称霸中国市场三四十年之久后,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车时代的压力陡增。
到2024年,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了40%,自主品牌的市占率也杀到了65.2%;消费者的购车倾向,从燃油车时期追捧合资品牌的整车品质,已经转向了新能源时期自主品牌的智能化产品力。
合资品牌纷纷面临销量滑铁卢,像高峰时期的南北大众,在中国有超过400万台/年的销量,其2024年的销量已下滑到了290万台。
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败退,也在打击着国际车企集团的全球信心。「打不过中国市场,就卷不赢全球市场」,中国车市也是全球车市的晴雨表,今天的中国市场代表着明天的全球,在中国没有竞争力,那在全球也很难扎稳脚跟。
跟进智能电动化浪潮,推出有竞争力的车型,成为合资车企和外资车企「觉醒时期」的当务之急。
二、学习「自研+合作」的开发模式自主品牌智能化攻势秘诀在于「自研+合作」,大家当然都想自研。
特斯拉最先将这股科技风带给了东半球的蔚小理。这些已经拼搏超过十年之久的新能源新势力,在起步时没得选择,必须投入巨资打造自己的科技护城河,走模仿、学习、超越特斯拉的路。
壕如蔚来已8年投入500亿,还未做到端到端智驾全国都能开;目前仅有理想、小鹏跻身第一梯队,可以跟特斯拉,以及供应商中的华为、Momenta一掰手腕。
还有一些布局稍晚的自主品牌也在自研,实则是供应商帮他们撑起了半边天。「智驾平权」背后,比亚迪、奇瑞、吉利等打出「智驾平权」口号,实则依靠Momenta、卓驭等供应商方案实现智驾普及。
今年自主品牌全民智驾的方案供应,显示出更加明显的头部聚集效应。车企将资源集中于品牌营销与渠道,供应商负责技术攻坚,形成「车企赚声量,供应商赚出货」的共生逻辑。
真自研,被人诟病为重复造轮子,其实存在三重诅咒。
一是成本与风险黑洞,比如自研需组建千人级团队(蔚、小、理、特),技术迭代极快。但极氪为挖角华为团队付出数倍人力成本,成果仍暂时滞后于供应商方案。广汽X Lab自研项目因量产经验不足,最终转向Momenta合作,印证了自研的高风险。
二是验证缺失与市场的反噬,如上汽飞凡、极越等自研项目因销量低迷被迫砍掉团队,而供应商方案可以通过多品牌交叉验证降低市场风险。
三是人才与生态瓶颈,AI算法人才集中于科技公司,车企难以争夺。华为、百度等技术团队的人员成本极高,即便是挖来自研团队,也确实难以构建完整工具链和数据闭环。
布局更晚的合资品牌其实没得选。即便是号称全球最强特斯拉FSD入华,在中国用户的实测中也遇到了大量水土不服的问题。合资品牌在没有成建制的研发团队以及大量路测数据的情况下,能迅速开发出有竞争力智驾方案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在大战面前,这已经不是考虑重复造轮子的问题了,市场根本都没给造轮子的时间。需要快速找到曾经被自主品牌平权的博世、大陆这种顶级供应能力,也就是从华为、Momenta那里,找到智驾的魂。
不巧的是,近期某品牌的特殊安全事件也给整个车圈勒上安全紧箍咒。合资车企及传统巨头在智能化转型中面临「放大镜效应」——全民智驾的舆论压力与技术短板被无限放大,亟需快速落地的解决方案。
对于全球车企来讲,已验证的、成本可控的、可成长的(正向数据闭环的)领先方案,吸引力巨大。想要赢在中国车市,选择成熟的智驾方案是最高效、保险的路径。
Momenta、华为等头部供应商已通过大规模量产验证技术可靠性,属于已验证的成熟方案。
例如,Momenta的智驾方案覆盖智己、比亚迪、奔驰、丰田、本田、日产等品牌。车企无需重复试错,直接嫁接成熟技术即可实现「即插即用」。
在成本上,第三方方案成本已从7万元级降至5000元以下,且部署周期短,属于低成本高效率的选择。
此外,供应商通过多车企合作积累海量场景数据,形成算法迭代的正向循环。
例如,华为、Momenta的端到端大模型基于几十万级车辆数据训练,覆盖城市复杂场景。而单一车企,即便是自研的蔚、小、理全加起来,可能也难以匹敌比亚迪和丰田的数量级。
最后,就是自研效率。自研车企尚在探索BEV+Transformer传统架构时,供应商已实现端到端大模型直接输出控制信号。
全民智驾的本质其实是「规模经济」与「生态协同」的竞争。
供应商通过技术标准化、数据聚合和成本摊薄,正在成为智能汽车的「新灵魂」。车企与其挣扎于自研泥潭,不如借力供应商飞轮,在安全性、易用性、成本可控性上实现「四两拨千斤」。
三、步入捷径,合资品牌「急」中「升」智某种程度上,国际车企在智能化上的布局属于「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跟中国车企合作起码敲门要3年,国际车企敲门要5年以上。」曹旭东曾谈到和车企的合作周期时这样表示。
按这个标准去看,华为、Momenta与合资车企的合作都走过了接近的周期。
华为ADS与奥迪的合作,至少可以追溯到2018年;而Momenta与丰田体系的合作,往前也可以追溯到至少2020年。
不过全民智驾浪潮下,作为有长久历史底蕴的传统车企,丰田的关注点和市面上求快的新品牌有所不同,那就是安全责任优先于技术炫技,对VRU(弱势交通参与者)的保护是其方案上车的核心关注点之一。
这一选择背后,是丰田对规模化风险的敬畏。当新势力肆无忌惮的炒作「无图、全场景」时,丰田的智驾哲学更接近医学领域的「希波克拉底誓言」——首先不伤害(First, do no harm)。据说为了让消费者能在驾驶过程中真切的对「安心、安全」的丰田理念有体感,Momenta专门采集了由丰田指定的专业驾驶员操作数据进行训练,为一汽丰田定制了专属解决方案。
不管怎样,中国供应商方案已经站稳脚跟,跟中国的自研派系一起,支撑了这个智驾平权时代。年初以来,在比亚迪、长安、奇瑞、广汽、东风等的智能化战略中,华为、Momenta的份额都非常突出。
一汽奥迪将在2025年开始量产的所有车型都推华为ADS的版本。而综合曹旭东在上汽之夜的说法,Momenta在合资车企中已经拿下可观的订单,客户包括奥迪·上汽、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别克/凯迪拉克、丰田、本田、日产等等。公开数据显示,Momenta包括自主和合资车企在内的总定点数,超过140款。
而随着丰田 x Momenta、奥迪 x 华为在中国市场的新一轮出牌,主流市场智能车的产品力以及智能驾驶的技术,还将迎来一轮显著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