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林夏又一次被噩梦惊醒。梦里那支沾着紫色液体的注射器,像毒蛇般缠上她的手腕。
枕头下的诊断书边角早已被磨得发毛,HIV阳性几个字在黑暗中泛着冷光,提醒着她这场刻意遗忘的危机。
确诊是七个月前的事。那天阳光正好,林夏攥着报告单在医院走廊来回踱步,直到看到前面的人进去了医生办公室,她才惊慌像逃跑般冲出大楼,逃避着这一切,不敢面对。
回家后,林夏将那张纸塞进抽屉深处,连同手机里医生发来的几条消息。她开始疯狂加班,用高强度工作麻痹神经,却在某天突然发现脖颈处冒出的不明肿块。
"可能只是上火。"林夏对着镜子反复安慰自己,却在咳嗽持续两周后,偷偷买了止咳糖浆。
她不敢去医院,甚至不敢和男友拥抱——那个在酒吧醉酒后冲动发生关系的男人,成了她不愿触碰的禁忌。
病情却不会因为逃避而停止恶化。持续低烧、关节酸痛,林夏开始把自己裹在厚厚的卫衣里,哪怕是盛夏。
公司体检时,她谎称感冒逃了抽血,却在路过传染病科室时,听见诊室里传来的叹息:"CD4细胞只剩40,怎么拖到现在才来?现在不仅免疫系统濒临崩溃,还要无故增加更多的经济负担,这一切如果你早来就可以避免的啊......"
这句话像重锤砸在心上。她开始疯狂搜索HIV的信息,才惊觉那些被自己忽略的症状,都是免疫系统崩溃的预警。
更可怕的是,她发现自己的行为可能正在伤害最亲近的人——男友最近频繁感冒,母亲总说她脸色差得吓人。
转折点发生在深夜刷到的一条短视频。视频里的感染者分享着治疗后的生活,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脸上,他笑着说:"按时吃药,病毒载量测不到的时候,我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
"评论区里,无数人讲述着从绝望到重生的故事,那些曾经灰暗的人生,因为科学治疗重新焕发生机。
林夏颤抖着摸出诊断书,预约了第二天的复诊。当医生翻着检查报告责怪怎么才来时,她终于鼓起勇气开口:"我想活下去。"
如今,药盒里的药片成了林夏新的日常。随着治疗推进,她的CD4细胞逐渐回升,那些折磨人的症状也慢慢消失。
她开始在社交平台分享抗艾日记,收获的不仅是鼓励,还有无数和她有相似经历的陌生人。
"原来有这么多人在黑暗中寻找光。"林夏在最新的推送里写道,"确诊那天我以为人生完了,现在才明白,真正可怕的不是病毒,而是拒绝面对的勇气。"
HIV确诊不是人生终点,逃避才是。及时治疗、规范用药,如今的医学早已让艾滋病成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HIV感染若拖延至CD4仅剩几十才治疗,将面临以下严重危害:
免疫系统濒临崩溃CD4低于50时,免疫系统已严重受损(正常值500-1600),几乎丧失防御能力,极易发生致命性机会性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隐球菌脑膜炎)和恶性肿瘤(如淋巴瘤、卡波西肉瘤)。
治疗难度及死亡率骤增CD4极低者即使启动抗病毒治疗,免疫恢复缓慢,且病毒可能已对药物产生更高耐药风险。未及时治疗者中位生存期可能仅剩数月至1-2年。
并发症叠加加速恶化低CD4状态下,感染、肿瘤、慢性炎症等多重问题相互加剧,治疗需同时控制病毒、处理并发症,费用和复杂度显著升高。
拖延至CD4极低才治疗,免疫系统几无修复空间,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大幅下降。早期检测并规范用药(如CD4>500时启动治疗),可显著降低风险并接近正常寿命,减轻经济负担.
如果你或身边人正面临同样的困境,请记住:每个勇敢转身的瞬间,都是重生的开始。
作者: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