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都灵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女演员,每个人的审美都不一样,我喜欢的女演员大概都有这样的特征,长相清纯,瘦瘦的,高高的,天鹅颈,外表柔弱,内心强悍,做事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对自己的人生有规划,不在意外界的眼光,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前几年在手机上看了《左耳》,这部电影是根据作家饶雪漫的作品改编的,导演是苏有朋,这是苏有朋首次做导演的电影,他和饶雪漫都觉得陈都灵的颜值和气质适合小耳朵这个角色。但当时的陈都灵真的没什么演技,全程看下来令人尴尬不已,我当时并不喜欢陈都灵,就觉得,哦,可能就是因为她的外貌比较优越就有了这样的一个好的机会,但很明显,她演得不好,编剧在很长一段时间也觉得,也许陈都灵擅长很多事情,但不适合做演员。

陈都灵也一度感到沮丧,但她性格中有不服输的劲头儿,对于自己暂时做不好的事,她会拼尽全力,不断尝试,不断优化,于是之后的每一天,她都在努力,她下定了决心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好,心里只想着“演好戏”这一件事。
尤其是在“公共卫生”事件的那几年,陈都灵全年都泡在横店,不管是客串啊,友情演出啊,或者是一些剧组有突发状况,抓她去救场啊……她都抓住每一个机会,磨炼自己的演技,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从2015年上映的《左耳》到今年的热播剧《雁回时》,十年了,观众们看到了一个脱胎换骨的,演技浑然天成,炉火纯青的陈都灵。

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演员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底蕴。娱乐圈是一个竞争激烈,优胜劣汰非常惨烈的地方,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每一个艺人都是不简单的“人物”。他们不骄不躁,努力拼搏,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才成就了自己,也让一直热爱他们的粉丝感到骄傲。
我很喜欢陈都灵在一次采访中,对于E人和I人的理解。她说:我觉得E人和I人,它可能指的是你的思维方式,你是属于“独处的时候能够获得能量”还是属于“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更能够让我获得能量”。它不是说,外向,内向。
而且E人和I人是会随着你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心态上会有变化。我生活中认识的一个人,很多人觉得她是I人,但其实在聚会的时候,她一直在张罗,说话也比较多,她这样做,是为了大家有一个更舒适的体验。但事实上,她在独处的时候,更能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个世界。

陈都灵对E人与I人的理解实在让人耳目一新。她跳脱了传统内外向性格的刻板标签,用"能量来源"的视角重新诠释人格特质,这种充满智慧的洞察让MBTI的讨论回归到人性本身的流动与温度。
尤其喜欢她提出的两点:一是将社交中的主动行为与能量获取剥离开——有人愿意成为聚会的"破冰者"或许并非源于外向天性,而是出于对他人感受的温柔体察;二是强调人格的动态性,就像四季流转般自然,人在不同生命阶段会主动调整与外界的互动模式。这种既尊重个性本质、又包容成长变化的解读,既消解了社交场景中的性格偏见,也为每个努力平衡自我与世界的灵魂提供了温柔的注解。她的观点就像一扇打开的窗,让我们看见性格光谱中那些细腻动人的灰度地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