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立案和一审结果能引起全网关注和质疑?

京墨科技君 2025-04-17 12:25:19

一、舆论风暴中的"司法悖论"

2025年4月16日,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二审即将宣判,对此,我们拭目以待。这场持续712天的羁押,让一个普通婚约纠纷演变为全民关注的法治事件。男方席某某因"嗯"声录音被定罪,医学证据显示处女膜完整却未检出精斑,程序瑕疵暴露出"先批捕后取证"的荒诞逻辑。更令人震惊的是,一审法官将"订婚仪式"等同于"性同意默示",这种将传统婚俗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裁判思路,正在重蹈南京彭宇案"常理推断"的覆辙。

当公众发现司法系统在证据链断裂的情况下仍坚持定罪,当看到DNA鉴定尚未完成就启动批捕程序,当听到"案卷少报51页"的离奇指控,集体焦虑彻底爆发。有网友尖锐指出:"彭宇案让中国人不敢扶老人,大同案可能让年轻人不敢谈恋爱。"这种类比绝非危言耸听——彭宇案后,全国因"扶老人"引发的诉讼激增400%,而大同案若维持原判,或将导致婚恋关系中的性自主权陷入"有罪推定"的深渊。

此案对于大众来说,刷新了新的认知,我们的法律在保护妇女权益的时候,难道不应该公平公正的保护男性吗?什么时候强奸案的立案标准变得如此让人诧异,在普通人的认知里,大家基本上是这样想的:强奸案的发生,不能说一开始高高兴兴,后面因为没有满足女方要求,过几天女方反悔就能告强奸,那以后男方还有安全感吗?在当今国家鼓励生育的大环境下,这恐怕加剧了结婚的难度。

另外,这个案子本身就是天大笑话既然不喜欢为什么要去订婚既然订了婚谈彩礼了那就是相中了,试问又有几个女孩能狠心把自己的未婚夫送上刑事法庭,摆明了她一开始就没有喜欢过这个男的,就冲着骗婚而去的。

二、证据链断裂与程序正义的崩塌

本案的核心矛盾在于物证与口供的激烈冲突。女方提供的"淤青照片""呼救录音"与男方提交的"处女膜完整""无精斑鉴定"形成尖锐对立。更诡异的是,关键证据"嗯"声录音存在重大瑕疵:录音未经公证,女方母亲在对话中预设"强暴事实",男方的模糊回应被断章取义。这种"钓鱼取证"的方式,本质上是对刑事诉讼"排除合理怀疑"原则的公然践踏。

程序违法更让案件蒙上阴影。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8条,检察院批捕前必须审查全部证据,但本案中DNA鉴定结果尚未出具,席某某已被羁押。更令人费解的是,警方移送的卷宗存在严重页码不符:报捕卷宗标注50页实际69页,审查起诉卷宗标注150页实际仅99页,这种"选择性报送证据"的操作,让人不得不怀疑存在"证据隐匿"。当司法机关为了定罪而系统性破坏程序正义,公信力的崩塌已不可避免。

三、道德审判与性别叙事的撕裂

案件曝光后,舆论场迅速分裂为两大阵营:"女性保护派"强调"性侵零容忍",认为"处女膜完整不等于自愿";"程序正义派"则质疑"证据链断裂下的定罪",担忧"诬告风险"。这种对立折射出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性别平等意识与传统婚恋观念中的"婚约神圣"发生激烈碰撞。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自媒体将案件简化为"彩礼诈骗"与"性暴力"的二元对立。女方被贴上"骗婚""仙人跳"的标签,男方则被塑造成"传统婚俗受害者"。这种情绪化叙事不仅消解了案件的法治内核,更可能加剧性别对立。正如彭宇案中"扶老人"被污名化,大同案若处理不当,或将导致公众对性侵指控的普遍怀疑,最终伤害真正的受害者。

四、司法公信力的"二次创伤"

本案与彭宇案的深层共性,在于司法判决对社会信任体系的摧毁。彭宇案中,法官一句"不是你撞的为什么扶",让"见义勇为"成为高危行为;大同案中,法官将"订婚"等同于"性同意",可能让"亲密关系"沦为法律雷区。这种"判决即立法"的司法越权,正在制造新的道德困境。

更危险的是,司法系统对程序瑕疵的漠视。男方家属多次申请证人出庭、要求重新鉴定均被驳回,这种"关门审判"的姿态,与彭宇案中"笔录丢失""照片证据"的荒诞如出一辙。当公众发现司法程序可以为了定罪而随意扭曲,当看到"羁押期限接近刑期"的"实报实销"潜规则,对法治的信仰必然土崩瓦解。

五、法治文明的"赶考时刻"

4月16日的宣判,不仅是对席某某命运的裁决,更是对中国司法公信力的终极考验。如果二审维持原判,将坐实"证据不足仍可定罪"的司法潜规则;如果改判无罪,则需直面"错案追责"的制度困境。无论结果如何,本案都已暴露司法系统的三大病灶:

1. 证据审查的机械化:过度依赖口供与间接证据,忽视物证的核心作用;

2. 程序正义的工具化:为追求定罪率而选择性破坏程序;

3. 司法裁判的道德化:用传统伦理替代法律逻辑,制造"合法的冤案"。

要避免彭宇案的悲剧重演,必须重构"证据裁判"与"程序优先"的司法理念。建议建立性侵案件"证据审查清单",强制要求同步录音录像、专家证人出庭;推行"错案终身追责"与"纠错免责"并行的制度,让司法人员敢于直面错误;更要通过案例指导制度,明确"订婚""恋爱"等特殊关系中的性同意边界。

在法治文明的坐标系中,衡量一个司法系统是否成熟,不在于它能否杜绝错案,而在于它纠正错误的速度和诚意。彭宇案用15年时间才完成真相的局部还原,大同案不能再让正义迟到。当司法机关敢于刀刃向内,当程序正义成为不可逾越的底线,当每一份判决都经得起历史检验,才能真正守护公众对法治的最后信仰。这不仅是对席某某个人的救赎,更是对整个社会信任体系的重建——毕竟,一个能直面错误的司法系统,永远比"永不犯错"的神话更值得敬畏。

0 阅读:0

京墨科技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