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上午, 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会议由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磊主持。
01全国高等教育情况
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74所,比上年增加61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242所(含独立学院164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3所;高职(专科)学校1547所;成人高等学校252所。另有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机构233所。
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30.17万人,比上年增长4.76%。其中,招收博士生15.33万人,比上年增长10.29%。在学研究生388.29万人,比上年增长6.28%。其中,在学博士生61.25万人,比上年增长10.14%。
全国共有高等教育专任教师207.49万人,比上年增加9.71万人,增长4.91%。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34.55万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08万人;高职(专科)学校68.46万人;成人高等学校1.41万人。
02内卷时代
新中国成立当年,接管了国民政府时期已毕业的107名研究生,并招收了242名研究生。改革开放前,由于管理模式与制度不成熟,研究生流动性较大,各种转学退学情况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超过 800 万 名高层次人才,他们分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行各业,并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和骨干。70年来,研究生招生人数从1949年的不足千人增加到2018年85.8万人,在校生人数从1949年的629人,增加到2018年的273.1万人。
直至今日,在学研究生388.29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61.25万人。
所以,这是最好的时代。
时代在不断进步,博士不再是“稀缺物种”,市场对博士的需求也逐渐趋向饱和。在这个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博士发现提升自身价值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然而,这种追求最大化价值的努力也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牺牲。
即便面对教学或工作的必需任务,许多博士仍不断压榨自己的时间,通过申报项目、发表期刊等方式寻求更大的价值。这种不断的自我追求,似乎成为了博士们生活的常态。然而,这样的努力也伴随着巨大的代价,甚至严重者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近年来,一些学者因为持续的内卷而离世,但仍有更多人选择继续内卷。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显著的原因是“非升即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如果不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就可能会被淘汰,失去数十年的努力成果。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内卷的时代。
03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各行各业都深陷内卷的困局,而教育行业也不例外,甚至更为惨烈。博士毕业后,大多数人都怀揣着继续留在学术圈工作的梦想,或者希望成为高校教师。然而,现实却是高等教育专任教师的增长速度远远不及博士生的涌入速度,使得博士生们不得不加入内卷的队伍。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不内卷就意味着可能被其他博士生替代,为了不让自己多年的辛苦读书成果白费,许多人只能选择加入内卷的轨道。然而,一旦加入,很难停下来,就像高山滚石一样,一旦开始滚动,便难以阻止。
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博士毕业后,并不是只有成为高校教师这一条路可走。这并不是博士择业的唯一标准答案,因为人生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在选择未来的道路时,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自己的兴趣、追求,以及职业生涯的多样性。
比如选择企业。博士选择进入国企,一般发展都非常顺利,容易成为所在企业的重点培养对象。
即便是去民营企业,博士能去的大都也是中高端的研发、管理等岗位,哪怕公司出现经营困难要裁员,首先被裁的也不是博士。而且,一般招博士的民营企业,规模都不会小,在行业内也有定的技术实力,抗风险的能力本身就会强一些。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与高校相比,企业博士的薪资明显更具竞争力,年收入能高出10万元以上,而且进入企业让视野更加开阔,从事的工作也更贴近实际。
又或者选调、公务员或其他事业单位。博士毕业后选择进入公务员队伍,通常会以二级主任科员的行政职级起步,相当于以前的正科级。但需要注意的是,博士要想晋升到正处级至少还需奋斗十年。而且博士考取公务员的难度较大,往往比本科和硕士更为艰辛,主要因为博士生在科研上面临较大压力,无法有太多时间专注于备考。
还有中小学生教师、创业等就业方式。所以,博士就业不是只有高校才是人生的标准答案,它是一个开放题,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才是正确的人生答案。
博士可以用来干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