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NBA引入教练挑战规则以来,各队教练一直在探索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工具的作用。最初的一年间,挑战的成功率仅徘徊在四成左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本赛季这一比例已攀升至六成以上。这不仅反映了教练们对规则的逐渐熟悉,也体现了他们在策略上的不断精进。
尽管整体的成功率有所提升,各队教练在利用挑战系统时的表现依然良莠不齐。有的教练在这个环节上得心应手,而另一些则显得力不从心。
提到本季在挑战使用上出类拔萃的教练,尼克斯队的汤姆·锡伯杜无疑是佼佼者。他以高达79.4?成功率傲视群雄,成为联盟中的翘楚。
然而,其他几位教练虽然成功率不高,却在挑战次数上独树一帜。比如篮网队的乔丹·费尔南德斯、爵士队的威尔·哈迪以及森林狼队的克里斯·芬奇,他们各自以32次成功的挑战并驾齐驱,位居联盟之首。
相比之下,热火队的埃里克·斯波尔斯特拉似乎对挑战系统兴趣缺缺。作为联盟中最节俭使用挑战的教练,他在整个赛季中仅使用了10次。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雷霆队已经用掉了57次挑战机会。
“我们确实比其他球队更少使用挑战,”斯波尔斯特拉在接受《体育新闻》采访时坦言。“每次判罚都像是在表演一样。虽然我明白竞赛委员会增加这项规则的初衷,但我认为每场比赛都这样操作显得有些荒诞不经。球员们会不自觉地望向替补席,仿佛在寻找答案,这无疑会干扰比赛的连贯性。”
面对是否挑战一个判罚的抉择,表面上看似简单,实则背后充满了巨大的压力。从教练的视角出发,这种抉择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如同在暴风雨中紧握舵盘。当比赛因自然原因暂停(例如广告时段),留给教练的时间相对宽裕,大约有30秒,这段时间足够让教练向裁判传达他们想要挑战的意愿。
然而,大多数时候,争议判罚出现时并未伴随着自然暂停,留给教练的时间极为有限,往往只有5到15秒。这一瞬间的决定,如同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试图抓住飞逝的机会。因此,教练们通常会预先安排一位助理教练来负责监控即时回放,迅速作出判断。这位助理教练通常手持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不断切换不同的角度,以确保信息的全面性。
正如老鹰队的教练奎因·斯奈德在接受《体育新闻》采访时所说:“大家都在努力搜集更多信息,以判断是否值得冒这个险。”他将决策权交给了助理教练布里特妮·唐纳森,后者能够迅速获取几乎实时的回放画面。联盟的系统甚至提供了多达12个不同的视角,为决策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
此外,教练们还需要评估挑战的潜在收益。过去,有些教练可能会为了微不足道的球权争执而浪费挑战机会,但如今,他们更倾向于将这些宝贵的挑战机会留给那些能真正改变战局的关键时刻,如取消得分或是保护明星球员不陷入犯规困境。就如同一位精明的投资人,会谨慎选择那些能够带来最大回报的项目,而不是随意挥霍手中的资源。
每种判罚类型的成功率也各不相同。出界判罚的成功率高达76.5?而干扰球则为74.1?相比之下,犯规判罚的成功率较低,仅有52.7?这种差异就像是一场赛跑,不同赛道上的选手有着不同的胜算,教练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佳选择。
时间因素同样至关重要。正如比克斯塔夫所说,“我们尽量等到第四节再使用挑战。” 这种策略也得到了广泛认同,因为到了比赛的最后阶段,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最终的结果。据统计,只有12?挑战发生在比赛初期,而39?挑战则集中在最后一节。这就好比在一场马拉松比赛中,运动员们通常会在冲刺阶段才全力以赴,因为他们知道,这时候的每一秒都可能成为胜负的关键。
面对纷至沓来的信息与瞬息万变的局面,最终往往只能依赖于“直觉与眼前所见”,比克斯塔夫坦言。这种直觉有时却如同双刃剑,锋利地割伤了决策者的判断力。尽管主教练常常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承受着褒贬不一的评价,但他们最辉煌的时刻,往往是虚心采纳了那些默默奉献的助理教练或视频协调员的建议。
“我曾记得,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未能及时听取布里特妮(唐纳森)的意见,而我们或许并未掌握足够的信息,导致决策出现偏差。”斯奈德反思道,“因此,我的最佳策略便是始终倾听布里特妮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