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坏了,出大事了!”
老李惊骇地叫道。
他指着屏幕,声音颤抖地对周围的同事说:“报警,赶快报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来,老李发现我国自研第三代战斗机歼10的详细数据竟然以文章的形式出现在了校园网站上,于是老李立刻将报警电话打到了成都警察局。
在接到了老李的报案后,成都公安和国安部门顿感此事非同小可,立刻成立了专案调查组。不仅如此,网络安全部门更是在全网范围内展开调查。
一场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同步展开的搜捕就此拉开了序幕。
究竟是谁发布了泄密文章?他的下场如何?
为什么一篇记载战斗机数据的文章却能让国安部门如临大敌?
那就不得不提我国历时18年研制,于1998年3月23日成功首飞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了。
歼-7
歼10的来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先后引进生产了米格17、米格19、米格21等先进战机,后分别命名为歼5、歼6、歼7型战斗机。
这几种战斗机在当时也算得上比较先进的机型,然而,伴随着各类新技术的诞生,没过多久,美苏英法等国先后研制出了自己的第三代战斗机。
对此,我国领导人明确指出:“首先要有强大的空军,要取得制空权,否则什么仗都打不下来。”
至此,我国把优先发展空军摆到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首要地位。
但造飞机可不是一张嘴一闭嘴就能完成的事。
材料哪来,技术哪来,人员哪来?
早期的中国空军地勤人员在为歼-6装弹
在当时,中国与苏联关系大不如前,技术又受到西方各国联合封锁的情况下,造出自己的三代机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要是没有自己的第三代战机,那中国就要失去制空权,就要眼睁睁看着西方各国的战机在自己的空域翱翔!
因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宋文骢临危受命,担任国家重点工程“十号工程”,也就是歼10研发工程的总设计师。
在以宋文骢院士为核心的全体设计人员的呕心沥血下,历时18年,歼10战斗机终于在1998年3月23日成功首飞!
宋文骢院士
歼10的成功首飞,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自主研发第三代战斗机的技术,以及后续研发第四代、第五代甚至是第六代战斗机的可能性!
在歼10战斗机以前,中国的现有空军装备大都是仿自苏联系列,总体上仍未摆脱苏式战斗机的影子。
但歼10战斗机不同,它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战斗机,采用全新的设计理念,摆脱了原有体系的束缚。
歼10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航空技术,使用数字式综合航空电子系统,建立起严密的重量控制体系。
下至超低空精确对地攻击,上至万米高空超视距空战,不论是单机、双机战术出动,还是大机群编队远程奔袭,从电磁干扰对抗到复杂背景作战,歼10以其极其出色的性能填补了当时中国空中力量的巨大空白!
更为重要的是,歼10战斗机至今依旧保持着“零坠毁”的世界纪录,反观苏34、欧洲2000等世界战机或多或少都出现过机毁人亡的情况。
可以说,歼10战斗机在当时就是第三代战机中最顶尖梯队里的一员!
然而,正是这样的国之重器,竟然在首飞成功后的第二年就被发现有重要数据泄露,究竟是谁将歼10的各项信息参数公之于众?
歼-10
他是外国间谍,还是军迷发烧友?
而他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国之重器、骤然泄密
让我们把时间调回1999年5月19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保卫干部老李像往常一样打开电脑,登录到学校网站并开始浏览文章。
和其他大学不同,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著名的军工科技大学,其各项研究有不少都涉及机密,因此才需要老李这样的机密保卫干部每天对校园网站上的内容进行核查。
很快,一篇文章吸引了老李的目光。
歼-10三视图
这是一篇介绍歼10战斗机的文章,和普通的介绍文章不同,这篇文章不仅介绍了歼10战斗机的来历,更是详细地列出了歼10战斗机的各项性能数据。
要知道,距离歼10战斗机首飞成功才过去一年,这时有关于歼10战斗机的各项文件都是绝密中的绝密,更何况是歼10战斗机的详细参数数据?
在接到了报警电话后,成都警方予以了高度重视,他们立刻将情况汇报给上级。
上级指示,成立专案组立即对此展开调查,务必找出泄密的源头!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另外,专案组也在第一时间联系到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要求校方立刻删除校园网站中一切有关歼10战斗机的文章,以避免造成更大范围的传播。
与此同时,专案组还对浏览过该文章的个人以及单位进行筛查,杜绝歼10战斗机的数据进一步外泄的可能性。
在确定了总方针后,专案组便兵分两路,一路人马在现实中调查泄密来源,另外一路则在网络中抹除歼10战斗机数据存在过的痕迹。
好在当时的中国网民并不算多,专案组发现出现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校园网站上的泄密文章作者,是一个署名叫“GUN枪王”的人,而他的上网地址却是在另一所学院,也就是成都理工学院的一台电脑上。
根据该文章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校园网站的发布时间以及发布地点来看,专案组推测“GUN枪王”应该是一名来自成都理工学院的学生,而泄密文章则是他是在5月18日的微机课上使用公共电脑发布的。
专案组很快就锁定了泄密文章的发布者,他正是成都理工学院的学生赵某。
为了不打草惊蛇,专案组决定先由本校辅导员对赵某进行谈话。
在谈话过程中,当辅导员谈及赵某是否在网上发布过有关歼10战斗机的消息时,赵某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于是他对有关歼10战斗机的部分缄口不言,对发布泄密文章一事更是矢口否认。
经过辅导员耐心地劝说,最终赵某终于承认了自己就是那篇泄密的文章的发布者。
但是,赵某只不过是一名学生,怎么会接触到歼10战斗机各项数据这样绝密的信息呢?
原来,赵某只是该文章的转发者,泄密文章的真正作者另有其人!
网络现实、齐头并进
在赵某的电子信箱中,办案人员找到了泄密文章更早的出处。
办案人员先是在深圳邮电网上发现了下载文件,然后顺藤摸瓜锁定了文章发布的IP地址。
泄密文章的发布地址在东北,可调查人员很快就发现这个地址是被修改过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显然,泄密文章的作者很清楚自己泄露出有关歼10战斗机的各项数据是违反法律的,为了自保他才会刻意修改自己的IP地址。
令专案组感到棘手的是,由于泄密文章发布者刻意隐藏了自身IP地址,为了溯源专案组不得不进行跨省调查。
伴随着调查范围的逐渐扩大,调查难度也在几何级别地增长。
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可能对象被排除,专案组手头的线索也越来越少。
焦虑与紧张压迫着每一个办案人员的神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网络调查渐渐陷入僵局之时,专案组立刻改换了思路!
要知道,1999年的中国网络普及率可远没有现在这样高。
专案组意识到,发布泄密文章的人不仅知悉歼10战斗机的各项数据,还能修改自己的IP地址,这绝非普通人所能做到!
既熟悉歼10战斗机的各项数据,又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技术,那么……
1999年5月26日,一条新的线索出现了!
调查人员在上海复旦大学“日月光华站”的军事天地板中发现泄密文章,经过调查,专案组最后锁定了该校学生刘某。
但和之前的赵某一样,刘某也只是文章的转发者。
难道,专案组又一次扑空了?
不,恰恰相反,这次专案组找到泄密文章的源头!
通过刘某,专案组一路追根溯源,最终成功地找到了文章初始发布地,一家深圳公司网站。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此同时,专案组的内查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通过层层筛选,专案组最终锁定了泄密文章源头,那是一个名为“威震四方”的栏目。
将内查筛选出的人员名单进行比对,专案组最后锁定了犯罪嫌疑人——郭建!
一场为了“显摆”而产生的闹剧
泄密文章的作者本名郭建,是歼10战斗机的助理工程师,他参与了我国歼10战斗机的设计工作。
在工作期间,郭建曾两次被公派到欧美国家学习交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或许是出了国有了“大开眼界”的机会,回国后的郭建开始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有了不满。
他开始消极怠工,甚至开始旷工。
在批评教育多次后,郭建依旧我行我素。
最后,研究所不得不在1998年7月将郭建正式开除。
失去了工作后的郭建在信息公司找到了一份担任论坛版主的工作。
在工作期间,郭建曾多次“显摆”自己曾参加设计歼10战斗机的特殊身份以获取其他网民崇拜。
在网络的面具下,是郭建那渐渐膨胀的虚荣心。
为了满足网民要求,也为了显示自己的厉害,郭建最终在“威震四方”栏目上发布了那篇泄密文章。
就连泄密文件发布者郭建本人也没想到,自己小小的一个举动竟然牵扯出这么大动静。
他不知道的是,他的行为差点让我国无数航天技术工作者近20余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好在由于国安与公安部门的及时补救,以及当时互联网环境相对落后,郭建所发布的泄密文章并没能广泛地传播,对歼10战斗机等工程造成的破坏也不算太大,所以最后郭建仅被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
歼20
结语
在今天的中国,歼10战斗机已经成为昨日的辉煌,我们早已研发出第五代重型战斗机歼20并成功将其列装到空军作战部队。
空军力量的飞速发展只是我国在新时代向前的一个缩影,相信在不久远的未来我们一定会看到第六代甚至是第七代战斗机的研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