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美好和残忍的故事

琉璃翻书声 2024-04-23 07:06:45

走出图书馆,迎面吹来一缕清新的风。

下过一场雨的微凉,下午三点的阳光,都融合地恰到好处。五个小时里,我听了十几分钟的讲座,在桌子上俯睡了大概半个小时,其它的时间都用来阅读这本小说。

很神奇,它并不那么完美,甚至有的地方思维跳跃,语言支离破碎,一些地方还让我读得昏头昏脑。但此刻,我的感觉却仿佛污浊后第一缕清洗的水流,让人眼睛明亮,重新开始看待这个世界。

《偷书贼》,一个二战期间发生在德国莫尔辛小镇上的故事。

九岁的莉泽尔和弟弟被送往寄养家庭途中,弟弟病死。在弟弟的墓地,莉泽尔捡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本书,从此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寄养家庭有一双善良的父母,所在的小镇则有一群朴实的人们。养父每晚教她阅读,同学鲁迪可以为她做任何事,直到战争席卷而来,摧毁了所有的一切。

通过这本书,我们会跟着死神,从俯瞰众生的角度,以莉泽尔得到的其中十本书为序,一点点品读着这个小镇的故事。

《掘墓人手册》

莉泽尔是在弟弟的墓地捡到的这本书,它对她的意义非凡。在人生地不熟的希墨尔街,这本书是她与生命中最亲近的人的唯一纽带。莉泽尔偷偷把它藏进箱子,压在床垫下。

这本书意味着她最后一次见到弟弟,最后一次见到母亲。

而更为重要的是,这本书是莉泽尔和爸爸午夜课堂的开端,是她阅读识字的启蒙,是她热爱了一生的阅读的基石。

《耸耸肩膀》

二战时期,希特勒领导下的纳粹进行了大肆焚烧图书,发动瓦解被侵略国家战斗意志的“思想战争”。在小镇为庆祝元首生日而进行焚书时,莉泽尔在灰烬中抢救了这本书,忍着灼伤胸脯的剧痛,她把它藏进衣服里带回了家。

这本书之于莉泽尔的意义,更大程度上表达了她不被洗脑的独立意识,在高压政策下的自由思想,并为她打开了镇长夫人书房的大门。

《我的奋斗》

这并不是莉泽尔偷来的书,但这本书也是为了偷——偷藏一个人。

二战时期的元首故事,对于支持纳粹的狂热分子来说,是人手一本的标志性读物,对于普通人来说,则是有着庇护作用的最好伪装。

犹太人马克斯凭借胡伯曼送去的这本元首自传,顺利来到莉泽尔家的地下室藏身,与莉泽尔开启了一段美好的友谊。更重要的是,他还用这本书的纸页,做成了两本小册子送给莉泽尔。

《俯视我的人》

这便是马克斯自制的第一本书,那个偷藏在莉泽尔家地下室的犹太人,记录了他与莉泽尔之间的友情,也让莉泽尔认识到,原来可以自己写字成书。

《吹口哨的人》

这是莉泽尔第一次翻墙入室形式的盗窃。它原本由镇长夫人亲手送给莉泽尔,但小姑娘强烈的自尊心使她拒绝了这次赠送。偷书贼对书的欲罢不能又让她对这本书惦念不已,并很快开启了真正的偷书大盗之旅。

《送梦人》

这本书是莉泽尔为重病中的犹太人偷来的,这本红色的书让她想到犹太人和他的梦,里面有内疚,有苟活,有与家人的离别,有与元首的战斗。她还想到自己死在列车上的弟弟。她每天大声朗读,像要为昏迷中的马克斯送来新的梦一样。

《杜登大辞典》

莉泽尔偷来的这本书里,夹着镇长夫人的一封信。一直以来,她都在偷偷照顾偷书贼的偷窃,所以这本书实际是她送给莉泽尔的。

莉泽尔因此第一次对自己的偷窃进行了反思:一个人真的能偷到快乐吗?

莉泽尔开始对读书赋予了意义,她在防空洞里为大家读书抚慰众心,她还给寡居的霍尔茨埃普费尔太太读书,她目睹了善良的爸爸即使被打也想要救助犹太老人…她懂得了更多快乐的意义。

《采字人》

这是犹太人马克斯创作并送给莉泽尔的临别之书,他在其中指出了希特勒企图用文字统治国家,揭示了丑陋的人对文字和象征的利用,也指引了莉泽尔认识到文字的力量和它的一体两面性。

只有站在高处的、勇敢的、拥有独立自由思想的人,才能看到整片森林。

《最后的局外人》

这本莉泽尔从镇长夫人书房所偷的最后一本书中有句话,“这座城市的大街上到处都是人,可就算街上空无一人,局外人也不会比现在更孤单。”

仿佛预示着结局,莉泽尔最终成为这条街上唯一的幸存者。

《偷书贼》

这是莉泽尔自己写的书,也是救了她性命的书。轰炸发生时,她是唯一一个待在地下室的人——她在写这本书。

莉泽尔说,我憎恨过文字,我也热爱过文字,我希望我把文字用在了对的地方。

对莉泽尔来说,书最初代表了她死去的弟弟,后来又变成了善良养父的陪伴、养母的刀子嘴豆腐心,还有父母藏在地下室的犹太人。书让她与镇长夫人有了不需言传的默契,与青梅竹马的鲁迪一起成长的时光。书在防空洞里成为对大家的抚慰,缓解了寡居老妇的人生苦楚……

书陪伴着莉泽尔成长,她在小镇变故、战争喧嚣中认识到文字的力量,得到过文字的安慰,也曾怀疑过文字,撕毁过文字,追问过文字,但文字最终也让她成为希墨尔街上唯一的幸存者。

战争让原本那个有着小女孩的读书声、洗衣妇的斥骂声、粉刷匠的手风琴声、街头孩子们踢球声的生生不息的小镇消失不见了。

随着焚书、抓犹太人,二战破坏了经济,掏空了人们的厨房,把镇上的男性送到苏联前线,让家家户户挂起国旗,言不由衷地喊着“万岁希特勒”。

可这里生活着的是活生生的人,是在贫困夹缝中依旧努力生存的人。他们自己的温饱难以维系,却能伸出手救助他人。他们自己的亲人在最前线,却把一只布偶小熊放在了濒死的敌军飞行员怀里。他们没有食物靠偷盗填饱肚子,却把面包撒给了被游街的犹太人。

亲眼目睹了弟弟死去,生母离去的小姑娘,在小镇得到了安慰,在养父母身边得到了爱,她变得欢快、热爱读书,她的世界充满了五颜六色。可是随着战争号角的吹响,她的世界被夺走,邻居女人的尖叫,上吊自杀的年轻人,犹太人好朋友一步步走向集中营,爸爸被拉去前线……她心里充满煎熬。

“我以为读书能带来什么好结果,你们看看我的瘀伤,看看我脸上的擦伤。你们能看到我心里的伤口吗?它在你们眼前越扯越大,越裂越深,将我彻底侵蚀。

我再也不想抱任何希望了。因为这个世界不配拥有他们。”

就在刚刚,我在遍布图书的图书馆里,读完这本《偷书贼》。物资匮乏,对书极尽渴望,炮火连天,善良的人们纷纷死去……仿佛刚从战火中逃离,支离破碎和断瓦残垣像拉远的电影镜头,迅速抽离,以至于让我呼吸到的第一口空气无比清新、宝贵。

战争让莉泽尔觉得这世界不配拥有美好,和平则让我分外珍惜这世界的美好。

从图书馆步行回家的途中,对面东窜西跑的小男孩不再让我生厌,一辆辆载着儿女的电动车让我感受到无比幸福,大树下驻足拍摄的女孩子专注而美好,柏油马路上行驶过一辆辆装满家人的汽车……

死神站在二战的窗口问,人类怎么可以如此丑陋又如此美好,他们的文字为何可以毁灭一切,又可以璀璨夺目?

人类何止让他百思不得其解,有时候人类自己也难得其解,但人类追求其解的脚步始终未曾停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性闪光,在战火、贫困、残酷的环境中可以仰赖。人类终将逝去,但文字将永久留存,它给予人信心,相信即便在最艰难的绝境里,也可以选择保持高贵与坚毅,不向孤独和恐惧屈服。

0 阅读:0

琉璃翻书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