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编辑:安德烈的笔记
自从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后,中国另辟蹊径,不仅入境免签证就算了,甚至还推出了即买即退的政策。
这下子,让来中国旅游顺带购买中国产品的美国代购就更多了。
可谁也不知道,这些美国人表面上为了做“代购”,其实还有其他的目的!

前段时间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本想着在经贸领域给中国施压,结果却让美国自身陷入了诸多麻烦,美国民众的日子也受到了不少的影响。
由于美国从中国进口了大量商品,加征关税后,这些商品的进口成本大幅上升,商家为了维持利润,就把成本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
像一些常见的日用品、电子产品、服装、家电之类的,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鸡蛋涨到了12美元一打,菜籽油从5美元涨到了10美元,很多家庭的日常开销明显变大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面对不断攀升的商品价格,一些人开始自己动手制作某些商品来降低成本,比如自己做面包、缝制衣物等。
还有些人则借助网络购物,到处去寻找更便宜的替代品,就在这个时候,他们盯上了中国。

对于很大一部分美国人而言,他们日常所使用的就是中国产品居多,可美国这么一搞,中国的产品在美国价钱上涨的不是一星半点。
而且他们还发现,如果直接去中国购买的话,直接能省下一大笔钱!

比如华为的折叠屏手机,在美国售价2000美元,但在中国退税后只要1400美元,差价足够覆盖往返机票。
还有大疆的无人机配件,价格比美国便宜30%-50%。
更夸张的是,有人发现中国产的扫地机器人、中药护肝片甚至义乌的圣诞装饰品,都成了美国人的抢手货。

当然,光有价格诱惑还不够,为了吸引更多的美国人来中国消费,中国这边也悄悄打出了一套“神助攻”组合拳。
今年4月推出的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政策,直接把原本要在机场排长队的退税流程搬到了商场里。
老外买完东西当场就能拿到11%的退税款,连支付宝都能绑定外国信用卡直接扫码支付。

这股热潮还催生了一群新职业——“反向代购专业户”。
TikTok上有个叫露露的博主,专门教人怎么带空箱子来中国“进货”。
她分享的攻略里,从华强北的电子市场砍价技巧,到义乌小商品城的爆款清单,甚至连怎么用编织袋打包最省空间都手把手教学。
靠着倒卖中国货,这些职业代购的利润能冲到40%。
当然,除了能省下一大笔钱,他们还有不少“小心思”。

比如新能源汽车展厅里,比亚迪的电动大巴和老年代步车让美国网红们两眼放光,这些车型在美国要么买不到,要么价格翻倍。
有位加州博主专门拍视频对比:同款“老头乐”在中国卖3万人民币,到了美国加上关税和运费直接变10万,差价够买张头等舱机票还有剩。
美国人现在直接来中国扫货,既能第一时间入手新品,还能享受退税优惠,简直赢麻了。

而且旅游购物两不误也是热门玩法。
中国去年就开始对全球大部分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政策,美国人拿着护照就能来个“说走就走的购物游”。

洛杉矶的家庭主妇萨拉带着全家来中国度假,顺便把年度大采购安排上了。
她在北京SKP买了三套高端护肤品,价格只有美国的六折;给孩子囤的乐高玩具更是便宜40%,行李箱塞不下就直接邮寄回家。

最让她惊喜的是中国商场的服务——买够金额送免费美甲,这在沃尔玛可体验不到。
“现在美国商场货架动不动就空,来中国既能玩得开心,还能把圣诞礼物都备齐了。”萨拉在社交平台晒出的购物vlog,两天就收获50万点赞。

说到底,这场关税大战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美国人以为能用关税筑起高墙,没想到中国制造早已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从家庭主妇抢购打折商品,到企业家寻找供应链新出路,再到学者研究产业升级奇迹,每个来中国的美国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破解关税困局。

而中国这边呢?一边看着特斯拉连夜拆生产线搬去德国,一边笑纳着全球客商带来的真金白银。
这场博弈到最后,究竟是谁在“卡脖子”谁在“闷声发财”,恐怕连特朗普自己都算不清这笔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