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中医大师,治的不是你表面的病,而是你虚实错杂的根

鸿志康康 2025-03-09 20:32:42

《灵枢·本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正体类要·序》亦言:“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传统医学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体现在从外至内,皮肉脉筋骨,无不包含脏腑信息。

因为一切疾病源于五脏——心,肝,脾,肺,肾,所以找到了病的根源,也就找到了治疗的方法。人身这一整体,精细周密,五脏六腑,皮肉脉筋骨紧密相连,气血周流如环无端,全赖经络通达表里、贯穿上下之功。

治病不离脏,五体合五脏

中医擅长“以象测藏”。所谓藏象,即指藏于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故张景岳在《类经·藏象类》中说:“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灵枢·本藏》有“视其外应,以治其内脏”。以五脏为中心所构成的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相互沟通联络,功能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在诊查疾病时,可以通过分析形体、官窍、色脉等外在异常表现,进一步推测内在脏腑病机变化,从而做到正确诊断。

“凡病源于脏,凡病落于脏”,就是指在治疗时要有一个整体观念,任何在体表、经络的异常反应都应追溯到相关脏腑,从而对该脏腑进行调理,而非着眼于病灶所呈现的“象”上,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治病求本,标本兼治,还能防患于未然,避免邪气深入,侵及脏腑,变生他证。

《灵枢·邪客》言:“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痛者,胸中痛,胁支满,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此皆为相应脏腑发生病变时,其所主经脉的病候特征。

包括《内经》所载“是动病”,如肺经“肺胀满,膨膨而喘咳”,脾经“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等。据此,我们可以通过经络循行部位所出现的变化来确定其所居脏腑的病变,以到达治病求本。

《素问·五脏生成论》云:“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

由此可见,皮肉脉筋骨五体分别内合肺脾心肝肾,五脏与五体通过经络相合,生理上,皮肉脉筋骨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相应脏腑功能的调和,反之在病理状态下,当机体部位遭受损伤时,即可根据其损伤部位的深浅,判断其所影响的脏腑。同样,当脏腑功能发生紊乱时,也会在四肢百骸中得以体现。

如肾衰则骨软骨枯,肝阴虚则筋骨不利,脾虚则肌肉削薄无力,心气虚则血脉运行无力,肺虚则皮肤毛发干枯等。对于《黄帝内经》中形成的皮-肉-脉-筋-骨这一病位层次而言,通过“落脏”治疗,调理相应脏腑,来实现治病求本。

病在皮,调之肺;病在肉,调之脾;病在脉,调之心;病在筋,调之肝;病在骨,调之肾。反之亦可。

“落脏”疗法

人是以五脏六腑为核心、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内联脏腑、外及形窍,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五脏包括肺、脾、肝、肾、心,与皮、肉、筋、骨、脉五体构成由内而外的功能活动体系。

正如《黄帝内经》“至道之要”所言,“病伤五脏,筋骨以消”,通过柔筋正骨,可丰盈、畅通气血,从而治疗五脏疾病。

一、皮疗法:主要治疗肺,一切跟肺有关系的病都可以这样治疗!

皮疗法又分为三种:

1、捏皮法,就是把皮捏起来,很痛,肺朝百脉!主要手法就是捏后背,具体大家都知道就不说了。所以凡肺上出的毛病要从皮上治,因为肺主皮毛。

2、擦皮法:简单手法非常轻,可以给小孩做推拿,擦皮法一周可以把肝腹水给擦好了。(擦皮法治疗的是肺,肝与大肠别通,肺与大肠是一对,治疗肺就是治疗肝和大肠)。

3、还有一种是拍打法,用软点的木拍子拍打,可以参考葛氏捏筋拍打法。

二、肉疗法:肉疗法跟脾有关,脾主肌肉,治疗糖尿病最好。揉肉,哪肉多就揉哪,很简单。揉肉调理老年痴呆,血糖效果都不错。

三、骨疗法:肾主骨,整脊疗法其实还可以深化。真正的骨疗法是:分筋错骨法,它治疗的是骨和骨之间的郗穴,骨和骨之间的粘连。当你肾不好之后,骨骼之间的润滑剂就会出问题,就会产生粘连,粘连之后产生疼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肩周炎,所以肩周炎是肾的问题。

四、脉疗法:心主血脉,大家按摩有的地方很少按到,我按摩的方法是边边沿沿,沟沟坎坎,因为这里是藏风纳垢的地方,揉的都是这里。揉脖子太重要了,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很大程度都根源于颈椎,因为心和脑之间是脖子。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