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的“脱中入北”
近期,特朗普政府那边反复无常的关税大棒让各国头疼不已,就在大家都在小心翼翼寻求稳定的时候,台湾的赖清德当局却又突然抛出了一个“脱中入北”的构想。
所谓“脱中入北”,就是要引导台湾经济彻底摆脱对中国大陆的依赖,转而全面倒向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希望能挤进所谓的“北方国家”经济圈。
赖当局把这个计划描绘得相当美好,只要紧跟美国步伐,台湾不仅能在全球高端市场中分一杯羹,还能在国际政治上捞到不少好处。
为此,他们甚至点名要求岛内龙头企业台积电打头阵,连同石化、天然气等关键产业,都要加大对美国的投资,但这番蓝图,在台湾内部却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和质疑。
社交媒体上,质疑的声音铺天盖地,不少网民一针见血“这不就是把台湾自己洗干净了送到美国的餐桌上吗?”
也有人联想起几年前雷声大雨点小的“新南向政策”,担心这次的“北向”会不会又是一场空欢喜。
更多人则将矛头直指民进党当局,批评他们除了会喊“抗中保台”的口号,似乎并没有拿出多少真正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实绩。
说到底,“脱中入北”不过是“倚美抗中”的老套路换了个新包装,但问题是,美国真的会那么好心,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扶持台湾经济吗?恐怕更多是一厢情愿。
明眼人都看得出,美国真正看重的是台湾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关键位置,尤其是台积电掌握的核心技术和强大产能。
美国的算盘,很可能是想将台湾的优势产业更牢固地绑定在美国的战车上,服务于美国自身的战略和经济利益。
赖清德当局的这番规划,似乎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台湾经济的命脉,早已与对岸的中国大陆市场深度交织。
大陆不仅是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两岸之间的产业链分工与合作也已行之有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格局。
特别是像台积电这样的企业,其庞大的产能和先进技术,很大程度上依赖大陆这个巨大的市场和高效的供应链配套,现在要强行推动“脱钩断链”,这不是在拿台湾的经济命脉开玩笑吗?
过去一年多来,民进党当局在推动与大陆“经济脱钩”的道路上已经屡屡碰壁,许多台商被迫在大陆市场和美国压力之间做着艰难的选择,结果往往是企业运营效率下降,利润空间被压缩,整体竞争力不升反降。
曾经引以为傲的台湾经济,如今正实实在在地笼罩在衰退的阴影之下,更让人忧心的是,这种人为的经济切割,还在不断撕裂两岸同胞的情感连接,加剧双方的对立。
一些经济学家已经发出警告,如果当局继续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执迷不悟,台湾不仅可能要付出“天价”的经济代价,甚至可能将两岸关系推向彻底破裂的深渊。
即便是台积电这样的行业巨擘,虽然表面上积极配合美国的要求,赴美建厂,但其内心的压力和挣扎可想而知。
大陆市场不仅体量庞大,而且仍在持续增长,全球各大企业都在想方设法挤进去分一杯羹,如果台湾真的选择“脱中”,其经济前景恐怕不堪设想。
北京强硬示警
赖清德当局的“脱中入北”论调刚一提出,海峡对岸的北京立刻做出了强硬的回应。
国防部接连通过发言人发出严厉警告,这样的行动纯属害台。毁台,注定失败,明确指出美日之间的军事合作不应针对中国,类似“利刃-2024”这样的联合军演必须适可而止。
北京警告任何外部势力,不要妄想在台湾问题上玩火,否则必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国防部甚至还意有所指地送了美国一句,“穷兵黩武不会让美国再次伟大。” 这话既是敲打特朗普政府不断攀升的军费开支,也暗讽了美国在贸易战和自身经济问题上的困境——自己家一堆事儿,就别在亚太地区煽风点火了。
大陆的回应绝非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解放军在台湾周边的军事活动频率和强度有了明显提升。
进入2025年后,几次大规模军事演习的科目设置和兵力运用都更加贴近实战化要求,海空军舰艇、战机几乎对台湾岛形成了常态化的合围态势。
岛内不少媒体和观察家都认为,这已经是北京发出的极其清晰和严厉的信号,如果赖清德当局在“台独”的道路上继续“冲”,那么下一步很可能就是“以武遏独”甚至“以武促统”的实质性行动。
岛内理性呼声
在外部压力陡增、内部疑虑丛生的氛围中,台湾社会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一股主张务实、呼吁缓和的理性声音开始逐渐汇聚。
不少工商界大佬、知名学者以及在野党的政治人物纷纷站出来发声,试图给当前的紧张局势降温,把台湾拉回到相对安全的轨道上来。
他们的核心共识其实很简单,两岸对抗对台湾百害而无一利,只有通过对话协商,维持和平稳定的关系,加强经济合作,才是台湾生存发展的唯一正确出路。
国民党方面也持续发声,呼吁当局尽快全面恢复两岸交流,特别是开放大陆游客赴台观光,认为这对于提振岛内当前低迷的旅游、餐饮、零售等服务业将是“及时雨”。
学术界也有不少声音,敦促赖清德当局承认体现“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以此为基础重建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和沟通管道。
信源:赖当局为“台独”鼓吹“脱中入北”,国台办批驳:纯属害台、毁台,注定失败 2025-04-17 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