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中美贸易战进入白热化阶段。特朗普暂停“对等关税”90天,试图通过谈判重塑全球贸易格局。中国商务部警告各国不得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换取美国关税豁免,否则将面临“坚决对等反制”。
在此背景下,美国副总统J.D.万斯(JD Vance)对印度展开为期四天的访问,受到莫迪总理高规格接待。印度对美国的到来期待已久,试图在中美争端中成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赢家。印度随即对来自中国的钢铁加征12%关税,显示出向美国靠拢的姿态,成为中国警告后的“第一个出头鸟”。印度取代中国“世界工厂”的野心已溢于言表,但这一图谋能否实现,值得深思。
印度心态:羡慕嫉恨与“等靠要”思想
印度对中国的发展一直怀有复杂情绪。两国建国时间相近,人口规模相当,改革开放初期GDP水平也接近。然而,短短数十年,中国经济腾飞,2024年GDP达18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二,而印度仅为3.9万亿美元,差距显著。
中国的制造业产值占全球近30%,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而印度制造业占全球比重仅2.5%,远落后于越南(4.8%)。中国在高铁、5G、电动汽车等领域领先全球,印度却连火车车轮都需进口。这种巨大的发展落差让印度既羡慕又嫉恨。
印度外长苏杰生曾公开表示,西方采取“捧中贬印”政策,认为中国的发展完全依赖西方的扶持,而印度被边缘化。他甚至暗示,美帝国主义与中国的“联盟”是印度落后的根源。
这种观点虽荒谬,却反映了印度深层心态:一个国家的发展主要依赖外部支持,而非内生动力。这种“等靠要”思想源于印度长达200年的殖民历史。从18世纪被英国殖民到1947年独立,印度经济长期服务于宗主国利益,缺乏自主发展经验。独立后,印度延续了依赖外援的思维,习惯将发展问题归咎于外部环境,而非反思内部不足。在这一心态驱动下,印度认为争取美国支持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万斯访印与美印协议:印度向美靠拢的信号
万斯于2025年4月21日抵达新德里,与莫迪会晤,讨论贸易、国防和技术合作。双方在双边贸易协议(BTA)谈判中取得进展,设定了到2030年将双边贸易额从1900亿美元提升至5000亿美元的目标,计划通过供应链整合和就业促进实现互利共赢。
谈判涉及印度购买美国武器装备(如标枪导弹和斯特赖克车辆),以及对美国进口商品(价值418亿美元)的关税减让。印度还可能通过购买更多美国石油和能源来平衡贸易逆差,以满足特朗普的要求。印度外交部表示,此访将深化美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特别是在四方安全对话(Quad)框架下对抗中国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
访问期间,印度对来自中国的钢铁加征12%临时关税,旨在遏制“廉价进口”。2024年中国对印出口钢材约2000万吨,价值150亿美元,占中国钢材出口的15%。特朗普对中国加征145%关税,导致中国钢材转向印度等市场,印度此举被视为保护国内产业,同时也是对特朗普政策的呼应。
特朗普曾称印度为“关税之王”,要求其降低对美商品关税。印度此前已降低了对美国波本威士忌和哈雷摩托车等产品的关税,此次对华加征关税进一步表明其向美国靠拢的意图,配合美国限制中国制造业的战略。印度工商部长皮尤什·戈亚尔(Piyush Goyal)在孟买“崛起的婆罗多”峰会上宣称,中美争端是印度“千载难逢的机会”,试图借全球供应链重塑推动“印度制造”,取代中国地位。
印度取代中国的空想:结构性问题难解
尽管印度野心勃勃,其取代中国“世界工厂”的图谋却难以实现。首先,印度工业基础薄弱。莫迪2014年推出“印度制造”计划,目标将制造业占GDP比例提升至25%,但十年过去,比例反而从16.1%下降至14.7%,远低于越南(25%)。
印度制造业面临多重障碍:宗教复杂导致社会分化,土地征用困难阻碍工厂建设。例如,2018年富士康计划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建厂,因土地纠纷被迫搁置。
基础设施落后也显著增加物流成本,印度铁路运力不足,港口效率低下,导致货物运输周期比中国长30%以上。此外,劳动力技能不足,印度职业教育覆盖率仅10%,远低于中国的50%,制造业工人普遍缺乏技术培训。复杂的劳动法进一步限制企业灵活性,企业解雇员工需经过繁琐审批,导致用工成本高企。
其次,印度投资环境恶劣,长年外贸逆差导致国内资本短缺。2024年印度外贸逆差达2500亿美元,外汇储备仅能覆盖9个月进口,限制了基础设施投资。外资企业频频受挫,大众汽车因税收争议被罚款1.2亿美元,三星因劳资纠纷关闭金奈工厂,部分企业甚至撤离,印度被戏称为“外资缅北”。
相比之下,越南对美出口额比印度多500亿美元,显示出更强的供应链竞争力。全球高科技公司和零售商指出,印度审批流程繁琐,劳工问题复杂,合规和税收政策严苛,与中国或越南相比,做生意更具挑战性。例如,苹果公司在印度设厂,因电力供应不稳和政策多变,产能仅达中国工厂的20%。
印度寄望于美国支持实现经济腾飞,但这一期望不切实际。以特朗普的执政风格,其更可能对印度“敲竹杠”,而非真心扶持。特朗普曾公开批评印度为“关税滥用者”,要求更大贸易让步以抹平逆差。
美印谈判中,美国要求印度降低关税、购买更多武器和能源,印度若一味妥协,可能面临更大压力。例如,美国可能要求印度开放农业市场,这将冲击印度农民利益,引发国内抗议。此外,美国有了中国崛起的“前车之鉴”,不会愿意培养另一个强大的制造业对手。
20世纪90年代,美国支持中国加入WTO,促其成为“世界工厂”,但如今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近30%,对美构成挑战。扶持印度成为“世界工厂”,只会为美国埋下新的竞争隐患,与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背道而驰。
中国的反制牌:印度难以承受的代价
中国商务部警告各国不得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换取美国关税豁免,否则将面临反制。印度对华加征钢铁关税,成为中国警告后的“第一个出头鸟”,可能面临严重后果。中国在经济和地缘政治上对印度有显著优势。经济方面,印度制造业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例如铁路车轮、电子元件和化工原料。
2024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达1050亿美元,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占其进口总额的15%。若中国采取反制,如限制关键零部件出口,印度制造业将陷入瘫痪。例如,印度80%的抗生素原料依赖中国进口,若中国断供,印度制药行业将损失数十亿美元。
地缘政治方面,中国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不容小觑。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深化合作,对印度形成战略包围。中巴经济走廊(CPEC)投资超600亿美元,瓜达尔港的开发直接挑战印度在印度洋的地位。
若印度进一步倒向美国,中国可能在边境问题上施压,或通过支持周边国家加大对印度的战略牵制。印度若为博取美国欢心而激怒中国,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印度试图借中美争端取代中国“世界工厂”的野心,注定是镜中花、水中月。其工业基础薄弱、投资环境恶劣、结构性问题难解,难以支撑“印度制造”的宏伟目标。美国也不会真心扶持印度,反而可能借机压榨更多利益。中国若反制,印度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印度若想真正发展,必须摒弃“等靠要”思想,直面内部问题,通过自力更生实现经济腾飞。否则,所谓的“强国梦”只能是一场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