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马恩选集》.第二卷.)
人体是个小宇宙,社会更是个小宇宙;就是一眼望去,社会就不是静止不动的。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生物,会走来走去、干这事办那事,就是静坐,人的头脑还是在思考运动;哪怕是“坐禅”,身不动心不动,但是人体细胞在动、血液也在流动。
所以,“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对于社会来说,更是如此。
秦始皇那类统治者,严峻刑法、禁锢思想,希望群众都当“顺民”,五体投地式拥护政府,洗脑、精神控制、愚民政策······最后,民怨像火山一样爆发。这种“统治方式”,是最拙劣的、最愚蠢的;为什么呢?因为社会是“动”得,从人的行为到人的思想,只能疏导、引导,而不能控制打压;就像大禹治水,是“用疏不用堵”。
就如那些幼儿园的儿童,他们跳来跑去,一刻也不安宁;不合格的教师则是训斥、打骂,让安静一些。孰不知,这正是活力的体现;如果都像个老年人,坐着一动不动,那是因为他们行将就木,离生命的停止不远了。一味地要求社会“安宁、“稳定”,是不懂社会的活动性,希望成为个“结晶体”。如果真的那样,是因为社会整体要死亡了,才会死气沉沉。
首先,生产水平在不停地变化,我们日常使用的工具,在革新;就是手机、电视、电脑,现在的和十年前的,不一样吧?这是一种前进与上升。
其次,社会制度、政治体制在变化,世界各国都有很多新举措、新政策。至少,各国的领导人,从中央到地方,人员发生了变动,很多不是老面孔了。
再就是人的思想,可以预见,再过二十年,那时人们的思想,就和现在不一样。不仅“思想”,哪怕衣服,穿着习惯也在变化,更不要说“时装”了。
社会的“变化”,有快有慢;有的时候,社会几乎静止不动了,只是机械地重复一些日常的事务,就如欧洲的“中世纪”。但是,在某些时代,却是暴风骤雨,其变化速度之快,让人惊叹,就像中国的清朝末年到1949年,这段时期,不知爆发了多少革命、战乱、暴动、灾祸,类似天翻地覆。
社会大动荡时期,整个社会如同一场风雨雷电,变化过程风雷激荡。这种情况就不用说了,但就是和平年代,社会也不是静止不动的。时常可以看到,不是这里爆发新闻事件,就是那里发生“人命案”,或者是水灾、火灾。社会不停地发生事变,像个永动机,是“动”的,不是“静”的。
社会的变化运动,恰恰是好事;是活力的体现,表明人类还暂时灭绝不了。只有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才暮气沉沉。这也给人类带来了希望,因为在某些时期,整个社会沉闷、死寂,人群感到压抑,怀疑人类是否到了垂死期,看不到进步、前进的迹象。相反,社会充满活力,意味着进步、向前。
有的时候,个别年轻人太“活力”,甚至有违法的现象,但是,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未必是坏事,是活力的体现,就像划破黑雾的闪电。
守旧的人,他们的口头禅是“不要出什么乱子”,结果,整个社会死气沉沉。哪怕是一定程度的“违法犯罪”,未必是坏事。有时候,一些年轻人的过激行为,反而对社会有益。
必须以一种包容的形态,容纳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过度”,这才是一种生气蓬勃。如果一个人喊一声,相关人等就觉得世界末日到了、要出大乱子了,抱着这样的态度,只会神经过敏,最后,成了一沟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