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不是试验场,用户不是试车员。
2025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德上高速发生事故,造成车内3人身亡。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
这场事故恰似一盆冷水,浇在全民智驾的狂热浪潮之上。当车企用“颠覆”、“革命”等词汇为“全民智驾”狂欢时,这场火光映照出的,是技术狂奔路上,被忽视的“生命权”。
用不成熟的技术误导消费者
现在车辆的智驾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宣传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3月29日事故当天,雷军在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在智能驾驶方面,小米来得最晚,但是在过去三年里面我们团队非常努力,在过去一年里面我们从高速NOA到城区NOA到无图NOA,再到端到端大模型、车位到车位,包括VLM,我们已经全量推送,任何一辆小米汽车现在用的都是端到端的自动驾驶。”

4月1日,国家应急管理部微博以“【智驾≠“自驾”,#驾驶安全要紧握在自己手中#】#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件细节#”发文指出,据我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标, L0级、L1级、L2级都只能称为辅助驾驶系统。” “目前,市售车辆提供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最多也只属于L2级。”

该文强调:“车企要多一分安全底线意识,驾驶员也必须握紧自己的方向盘。”
遗憾的是,众多车企的宣传中,都给消费者的感觉是,现在技术已经成熟。比如雷军在2024年3月28日小米发布会上,就宣称,小米汽车能实现“全场景智能避让”。现场演示的车辆介绍显示,小米SU7全系标配的高速领航辅助(NOA),具备施工避让和自动控速功能。

遗憾的是,出事的小米SU7仅在碰撞前2秒发出预警,并以97公里时速撞上水泥护栏。事故发生的4月1日晚间,小米汽车官方声明称,小米SU7标准版有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FCW)和紧急制动(AEB)两个子功能,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其中AEB功能工作速度在8~135km/h之间。这个功能和行业同配置的AEB功能类似,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可以说,这样的AEB技术并不成熟,但这一点在发布会以及任何公开的宣传中,都没有提及。发布会上宣传的“施工避让”,不能识别锥桶和限速牌,不能限速和及时警示,这个“避让”究竟体现在哪里呢?如果有诸多物品不识别,那“全场景”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当心中的火变成身上的火,这是不是最大的悲哀呢?

智驾神话背后的技术断层
正如国家应急管理部说的,现在几乎车企的智驾,还都只是智能辅助驾驶,但很多车企的宣传中,又都跟雷军的发言一样,称车辆已经具备“自动”驾驶功能。可怕的是,这些老总们展示的种种“0”接管,车位到车位,实际上,离“自动”还差的很远!
某新势力车企的后台数据显示,其NOA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接管率高达15%,远超宣传数据。清华大学车辆工程实验室的测试表明,现有L2+级辅助驾驶系统,对异形障碍物的识别准确率不足60%,与消费者认知存在巨大鸿沟。但智驾的这些不足和缺陷,却很少有车企警示消费者。
笔者作为一个驾龄20多年的老司机,近期试驾了十余款智驾车型,几乎没有发现有可以“O接管的车型”。使用智驾过程中,笔者很多时候都是“惊出一身冷汗”,被迫立刻接管。那些几乎没有太多驾驶经验的驾驶员,“无知者无畏”,又不被警示,再加上车辆智驾技术不够成熟,如果碰上夜晚、修路、天气恶劣极端情况,那出事故可能的概率就会非常大了!
但这些技术的不成熟,驾驶时会遇到各种的极端情况,企业并没有通过足够的试验验证就推向市场。更可怕的是,有些企业是希望借助于实际驾驶中的大数据,来让系统自己学习,通过OTA让性能更完善。
就这样在系统的一次次学习中,无数的司机成了“试车员”。
都说2025年“买车看智驾”,岂不知,这背后其实是多么可怕的事实:无数车企将实验室数据包装成量产性能,用OTA升级承诺掩盖技术缺陷,让车辆后台在一次次危险状况时,给车企提供数据。

某车企内部流出的会议纪要显示,其智驾系统原计划2025年商用,但为抢占市场,提前18个月装车。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策略,本质是将消费者当作免费测试员,将市场当成试验场!
更令人不安的是,某些品牌刻意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边界,导致用户误判系统能力,酿成惨剧。
当车企用“智驾开启新纪元”的宏大叙事收割市场时,责任伦理正在系统性溃败。德国莱茵TÜV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在售智能汽车中仅23%完成完整场景验证。法规滞后使企业得以游走灰色地带:某新势力将AEB触发时速从40km提升至60km,测试视频却隐藏了制动距离延长70%的关键数据。这种技术功利主义,正在侵蚀智能驾驶的信任根基。

火光中的小米SU7残骸,恰似智能驾驶狂飙时代的警示碑。真正的智驾革命不应是营销话术的堆砌,它更需要企业对技术极限的敬畏、企业对生命权的谦卑、监管对技术伦理的坚守。
当科技公司学会把“技术不成熟”写进发布会PPT时,或许才是全民智驾时代的真正起点。
当试验足够多时,再推向市场。不要让市场成为试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