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本报告请注明来源:普益标准(ID:pystandard)】
一、本周市场回顾(一)本周权益市场回顾
本周(2025/03/17-2025/03/21下同)A股指数全数下跌,债市主要指数多数下跌。周内各大主要指数表现为:上证指数下跌1.60%,深证成指下跌2.65%,创业板指下跌3.34%,科创50下跌4.16%。其他宽基指数方面:中证500指数下跌2.10%,中证1000指数下跌2.52%,沪深300指数下跌2.29%,上证50指数下跌2.38%。行业板块方面,31个申万一级行业,5个行业上涨,26个行业下跌。涨幅最大的三个行业分别为石油石化、建筑材料和家用电器,涨幅分别为:1.51%、1.40%、1.19%。跌幅最大的三个行业分别为计算机、传媒和电子,跌幅分别为:5.32%、4.96%、4.09%。风格指数全部下跌,金融风格、周期风格、消费风格、成长风格、稳定风格变动分别为-1.67%、-0.50%、-2.07%、-3.26%、-0.40%。每日成交金额和成交量方面,本周,平均每日成交额15497亿元。




(二)本周债券市场回顾
(1)流动性及资金面回顾
本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货币净投放8855亿。本周货币投放14117亿,货币回笼5262亿。

本周利率[1]走势涨跌互现,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1D、7D、14D、1M分别变动-2.49BP、4.13BP、30.91BP、-1.44BP,存款机构间质押式回购利率1D、7D、14D、1M别变动-3.56BP、-5.59BP、28.83BP、-0.86BP。

(2)二级市场回顾
本周各期限利率债到期收益率[2]全数下行。从收益率曲线变化来看,本周6M、1Y、3Y、5Y、10Y国债到期收益率分别变动-0.20BP、-0.94BP、-6.82BP、-2.14BP、-5.32BP;6M、1Y、3Y、5Y、10Y国开债到期收益率分别变动-0.45BP、-1.95BP、-5.76BP、-5.22BP、-6.02BP。从期限利差来看,国债10Y-1Y利差环比变动-4.38BP,国开债10Y-1Y利差环比变动-4.07BP。

中短期票据信用利差[3]多数下行。我们将各期限各等级中债中短期票据收益率与对应期限的中债国开债到期收益率间的差异作为信用利差,本周AAA级1年期、3年期、5年期信用利差较上期分别变动-1.73BP、-0.31BP、0.28BP;AA+级1年期、3年期、5年期信用利差较上期分别变动-2.40BP、-0.48BP、0.61BP;AA级1年期、3年期、5年期信用利差较上期分别变动-3.16BP、0.21BP、2.01BP。

城投债信用利差[4]多数下行。本周AAA级6个月期、1年期、3年期信用利差较上期分别变动0.14BP、-1.34BP、0.62BP;AA+级6个月期、1年期、3年期信用利差较上期分别变动-2.14BP、-2.31BP、0.67BP;AA级6个月期、1年期、3年期信用利差较上期分别变动-3.76BP、-4.03BP、-0.45BP。

(3)债券市场主要指数表现
本周债市主要指数多数下跌。本周各主要指数具体表现如下:中债综合指数变动-0.01%,中债企业债指数变动0.05%,中证可转债总指数变动-1.37%,中债国债总指数变动-0.11%,中债总指数变动-0.07%,中债金融债总指数变动-0.02%,中债信用债指数变动0.04%。

(一)上周新发基金产品情况
本周共成立基金32只,发行份额308.30亿份。其中,股票型基金19只,发行份额114.62亿份;混合型基金4只,发行份额21.73亿份;债券型基金7只,发行份额167.89亿份;FOF基金2只,发行份额4.06亿份。本周新成立基金发行明细一览:

(二)整体公募基金产品情况
根据Wind统计数据,截至2025年3月21日,境内公募基金共有12561只,管理资产净值达326021亿元。从各类型基金来看,股票基金共有2784只,资产净值41602亿元;混合基金共有4668只,资产净值31897亿元;债券基金共3797只,资产净值106566亿元;货币基金数量为370只,资产净值136086亿元;QDII基金有309只,资产净值5640亿元;FOF基金511只,资产净值1470亿元;另类投资基金58只,资产净值1101亿元;REITs基金63只,资产净值1629亿元。



(一)货币市场基金
本周,货币市场基金指数上涨幅度为0.02%。

(二)固收类基金
本周各固收类基金指数全数上涨。各类型固收类基金指数表现如下:短期纯债基金指数变动0.06%,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指数变动0.06%,债券指数型基金变动0.03%。

(三)混合类基金
本周各混合基金指数涨跌各异。各类型混合类基金指数表现如下: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指数变动-0.07%;偏债混合型基金指数变动-0.04%;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指数变动0.01%;偏债混合型FOF指数变动0.15%;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变动-0.32%;偏股混合型FOF基金指数变动0.69%。

(四)权益类基金
权益类基金各指数全数下跌。各类型权益类基金指数表现如下:可转债基金指数变动-0.44%;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变动-0.31%;股票指数型基金指数变动-0.59%;股票型基金变动-0.53%。

(一)基金经理一(策略)
策略标签:红利
最新观点:
红利策略本质是长期胜率工具,极端成长牛市占比低,叠加资金面与估值支撑,大幅跑输宽基概率较低。
风格轮动特殊性:
1)红利≠价值:传统风格轮动是“价值vs成长”,而非“红利vs成长”。红利策略本质是胜率投资,收益释放均匀,即便在成长牛市中亦非长期落后。
2)历史表现:红利在熊市/震荡市持续跑赢宽基,仅在极端成长牛市中阶段性跑输(如2007、2015年),但此类牛市占比低且不可持续。
收益特性与市场适配:
1)均匀收益释放:红利策略不依赖单一市场阶段,长期通过股息+估值修复实现稳健回报。
2)市场环境假设:若A股进入长期牛市,最终会回归价值型牛市(如政策驱动低估值修复),红利仍具配置价值。
投资者结构变化:
1)增量资金支撑:个人与机构投资者均在增配红利资产(机构增速更快),反映市场对稳定收益的需求提升。
2)机构主导逻辑:机构更关注风险调整后收益,红利策略的低波高股息特性与其目标高度契合。
(二)基金经理二(行业)
策略标签:机器人
最新观点:
截至2月26日,中证机器人指数PE为57.3倍,处于近十年70.7%分位。很多投资者朋友可能会有恐高的担忧,实际上,处于快速成长期的板块估值通常都不会特别低。机器人作为一个高速成长行业,人形机器人更是进化速度惊人,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可能将会继续提升,部分公司可能会出现业绩爆发式增长,而未来的盈利增长体现在估值上,可能会有些时间差。
虽然前期机器人板块涨幅已较为可观,但从行业本身来看,人形机器人尚未进入量产阶段,整个行业仍处于0-1的发展时期,未来行业空间依然巨大。同时,AI大模型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推动机器人应用场景从工业向服务、消费领域不断扩展,市场潜在需求旺盛。我们相信,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随着海内外巨头纷纷切入机器人赛道,机器人行业将从技术突破向产业化加速迈进,板块中长期仍可能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
整体而言,机器人行业可能具备巨大的长期增长潜力,但新兴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市场波动时有发生,在适当性匹配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采用“逢低+分批”的方式,理性布局机器人行业投资机会。
(三)基金经理二(港股)
策略标签:科技、AI、估值修复、波动率
最新观点:
其实今年1月中旬,港股今年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原因是美国的通胀会依然保持温和,美债利率会下行。回头来看,当时就是一个阶段性底部。从1月16日到2月7日,港股市场大幅上涨:恒生指数上涨8.3%,恒生科技指数上涨16.6%。我们长期不变的观点就是中国资产,尤其是港股,全球范围内始终是估值最有吸引力的资产之一。
从自身来看,港股自2021年2月底的高点回落至今,仍有50%的修复空间。无疑,从2021年至今来看,港股估值修复的过程是曲折的。在国内杠杆周期下行,产业周期上行的转型阶段,港股受海外流动性、国际地缘政治和贸易冲突等因素影响较大。其核心原因在于海外资金对于港股资产的将信将疑。毫无疑问,南下资金是强烈看好港股的,2024年累计南下流入港股的资金超过8000亿港币,我在1月16日的会上也有提到,创历史记录,是2023年南下流入资金的2.5倍以上。
让海外投资者转变观点的是DeepSeek在今年春节期间横空出世。DeepSeek在大模型上的技术创新与突破,使其在模型的性能上(RI版本)能够与OpenAI去年发布的O1模型表现相当,但开发成本远远低于美国科技巨头的同类产品。这种低成本、高性能的成果,颠覆了海外投资者对AI开发需要巨额资金和大量高端硬件投入的认知,看到了中国AI技术在效率和方法上的巨大进步,可能会引领AI技术的新方向。DeepSeek的出现引发了美股科技股的大幅下跌,而与此同时,国内的科技股,尤其是港股的科技股则大幅上涨。这一AI技术成果证明了中国知识产权的价值,标志着中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崛起。
从过去的几年来看,中国企业在高附加值领域不断取得优势,逐步主导供应链。比如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拥有约70%的专利,相关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如今在AI领域,中国再次突破。这些优秀的企业其内在价值也应该被重新评估。以往,由于对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低估,港股市场部分企业存在“估值折价”现象。但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提升,这种折价或将逐渐消失。政策向支持消费倾斜,金融体系自由化,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回报率,进一步推动企业估值的修复与提升。
当然,作为新兴市场,港股的波动率从历史上来看一直在全球范围内偏高。今年,随着特朗普政府的上台,贸易壁垒的增加,通胀预期的起伏,依然会牵动着港股市场,需要投资者保持警惕和关注。
但放眼全球,从宏观经济层面的中国竞争力提升、经济增长与出口优势,到微观企业层面的估值修复、科技企业崛起,再到资金层面的全球资金流入预期,都为港股市场的牛市行情提供了有力支撑。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把握港股市场在这一变革时期的投资机会,分享中国经济发展与资产重估带来的红利。
注:[1]数据截止到2025年3月20日。[2]数据截止到2025年3月20日。[3]数据截止到2025年3月20日。[4]数据截止到2025年3月20日。[5]以2023年初为基期反映该类别指数累计涨跌幅,下同。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中的数据和信息均来源于各机构公开发布的信息,并基于公开信息进行不完全统计研究分析。普益标准力求报告内容及引用资料、数据的客观与公正,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任何观点与建议仅代表报告当日的判断和建议,仅供阅读者参考,不构成对买卖的出价或询价,也不保证对做出的任何建议不会进行任何变更。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报告内容而导致的投资损失、风险与纠纷,普益标准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