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双刃剑:是推动社会进步还是助长新型犯罪?

棱镜应答站 2025-03-16 19:57:13

这几天湖北省大冶市的人民法院,针对全国首例AI色情小说牟利案,作出了宣判。被告人柯某,被判处十个月的刑期,并且要缴纳五千元的罚金,此时还得退还违法所得。“AI换脸”诈骗案件,在全国时常发生。这两类案件,共同构成了AI技术被滥用的典型情形,让我们对科技伦理与法律规制,进行了深刻的思索。

AI技术滥用的法律警示

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期间,网文作者柯某利用AI程序批量生成色情小说,通过翻墙在境外网站发布并售卖。短短五个月内,他售卖约760篇,非法获利22873.95元。经司法鉴定,送检的7篇小说均被认定为淫秽物品。法院觉得,柯某利用AI工具,搞出卖掉传播淫秽物品来获取非法好处,他的行为已经违反了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即便柯某主动承认罪过并愿意接受处罚,而且退还了违法所得,可还是被判处了十个月的有期徒刑。

这个判决,清楚地表明,不管工具如何变化,以及如何创新,违法的本质都不会改变,技术的使用,一定要守住法律法规以及社会公德的底线。

AI换脸诈骗:真假难辨的新型犯罪

这个时候,“AI换脸”诈骗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扩散。在陕西西安的那起案例里,财务人员张女士接收到了一个与老板几乎一模一样的视频通话,对方要求立刻紧急转账186万元。因为声音以及图像都特别相像,所以她就完成了转账操作。所幸的是,警方快速地实施了止付措施,并且挽回了156万元的损失。

更令人震惊的是,香港警方披露了这样一起案例:一家跨国公司的职员,被邀参加“多人视频会议”,随后便转账2亿港元。调查显示,在整个会议过程中,仅有受害者是真实的,而其余“参会人员”,通通都是通过AI技术进行换脸处理而成的诈骗者。

浙江温州的陈先生被利用好友面部特征AI换脸的诈骗分子骗走近5万元。杭州小陈则在与网友视频后,被合成到不雅视频中实施敲诈。全球调查显示,70%的人不确定能否分辨AI合成语音,约10%的人已遭遇过AI语音诈骗。

AI技术原理与风险

从技术角度来看,AI换脸技术包括,人脸识别追踪、特征提取、变换融合以及音像合成等步骤。借助深度学习算法,诈骗者能够生成逼真程度极高的虚假视频。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仅仅需要一张照片便可以实现“一键换脸”,其门槛大幅度降低,从而使识别与防范的难度得以增加。

技术进步与道德法律的平衡

在AI快速迭代的今天,技术创新速度远超法律规制和道德观念的调整速度,造成了两者之间的"真空地带"。AI技术滥用具有三个特点:门槛低逼真度高、传播速度快,使其危害性大大增强。

应对这一挑战需要三管齐下:

一是技术防范,加强AI生成内容的识别技术研发,建立数字水印和内容审核机制,这个时候避免过度依赖算法导致误伤。

二是法律规制,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它明确了,AI服务提供者对于内容安全所应承担的责任,而违规者,将会面临处罚。柯某案的判决,恰恰是对这一行业红线的明确界定,这种界定非常清晰且有着重要意义。

三是公众教育,提高对AI技术的识别能力。遇到可疑视频通话时,可要求对方做出侧脸转向等动作来辨识真伪,并养成核实重要信息的习惯。

AI与人类的共生关系

AI技术本质是放大人类能力的工具,既能放大创造力,也能放大恶意。技术中立的观点已不足以应对现实挑战,我们需要重新构建人与AI的伦理关系。

柯某案的判决意义,不仅在于惩处个体的违法行为,更在于明确AI应用的伦理底线。正如判决书所讲:“科技应以造福,而非危害社会为其最终归宿。”

以后咱们得构建起完善的技术治理体系,这里面包含着法律的那种“硬性约束”以及伦理的“软性引导”,并且还要重视政府监管跟企业自律的相互配合。

在科技和伦理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咱们既不能因为害怕就停下脚步不去前进,进而压制了创新,也不能任由技术胡乱使用。

只有牢牢地,守住道德以及法律的最低限度,AI技术才能够稳定地发展,切实地给人类社会带来益处。

1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