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万的文旅项目投资是如何1年赚回2500万的?

劲旅网 2025-04-25 16:38:03

近几年来,随着文旅投资愈加理性务实,旅游目的地的各类文旅资产,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已经成为文旅产业时代命题和必答题。

但通过什么样的新模式才能更好地做到把存量盘活,把增量做优呢?

前段时间,我和专注在城区内,打造爆款新文旅项目的C总,做了一次深度交流,我还是先说结果,C总团队在2023年初,在成都启动第一个项目,把一个国有的连年亏损的,占地200亩的花卉苗木基地,一期开发100亩,仅用半年时间进行综合打造,投资2500万元,开业第一年就实现了25万人次的客流量和2500万元的营业收入。

之后用一年多时间,又陆续在成都和其他省份成功打造了三个项目,同样火爆,他计划用五年时间打造20个项目。

C总是如何做到的呢,我来给大家拆解一下C总爆款文旅项目打造的方法论。

为什么是“一站式微度假目的地和户外生活美学空间”为定位

疫情之后,虽然游客可以说走就走,可以走的更远了,但受大的环境影响和消费分级的状况的出现,游客的出游半径有总体缩短的趋势。

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短途、可自驾的旅游目的地,而城市范围内的景区和休闲空间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成为城市居民业余和周末休闲的热门选择。

C总团队打造的新型文旅项目,不是完全的亲子乐园,他的定位叫一站式微度假目的地和户外生活美学空间,内容包括亲子游乐、休闲露营、特色餐饮、萌宠互动、潮流文创、台球麻将、围炉煮茶,拍照打卡、唱K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户外美学生活空间。

这种定位不仅契合了现代家庭对于亲子互动、自然体验的需求,也满足了年轻人追求个性、寻求新鲜体验的心理。

同时,他们的场景也吸引了企业团建客群,像华为、京东方、富士康等当地的大型企业的一些团队都去项目团建拓展,所以他们的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还包括一些老年团,当然,亲子家庭确实还是第一客群。

为什么坚持采用“轻投资、重运营”的发展理念?

C总根据自己多年的投资运营经验,并经过各种数据分析之后,在投资上严格采取“轻投资、重运营”的理念,通过初期三四个开业项目的尝试,他的单个项目的体量在六七十亩到一百亩左右,是空间比较适合的。

项目硬件的投资,正常是大概在3,000万元到5,000万元之间,如果项目本身有很好的基础,比如说,在城市公园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如果基础的道路管网、厕所、停车场、绿化都有,这样投资规模只需要1500~2,000万即可。

这些硬件的投资,包括花卉的栽种,绿化,如果有绿化,但是可能缺少美,他们还需要做一些美学场景,然后去做一些动力和无动力的游乐设施,做一些露营设施,配套的经营的餐饮设施,还有一些休息设施、打卡装置等,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一些这种软件,比如说像雾森,监控,音响等等,可以把氛围营造起来。

氛围起来后,就是这个场地原来很少有城市居民过去,但经过他们打造之后,就成为网红空间,就会成为市民都喜欢去的一个休闲场所。

因为这个模式不需占用建设用地指标,所以在合作方向上,基本是与重视城市公园市场化升级改造的地方政府平台合作。

如何做到项目运营中的两个1:1?

经过这样的综合打造之后,项目的特色和吸引力就非常强了,但如何实现项目运营起来后的良性收益呢,C总就要求项目做到两个1:1。

第一个1:1,是项目投资成本和营收要基本做到1:1,比如,项目硬件投资金额是4,000万,他们正常也要能做到4000万左右的年度营收,差不多是1:1。

第二个1:1,是门票收入和二销收入差不多做到1:1,比如,他们开业的第一个项目,第一年2000多万的营收,其中,餐饮部分的收入做到了800多万,其他的二销,基本上做到两百万多万,加起来有1000万多一点,基本上做到了1:1。这个在收门票景区当中,算是非常良性的收入比了。

如何通过运营兜底,让政府投资无顾虑?

C总的项目操盘的基础逻辑就是运营导向,完全是把钱花在刀刃上,运营要与政府平台公司要进行剥离。

这个合作的模式是什么样的呢?

因为他坚持的是轻投资,重运营,也是EPCO的模式,硬件等基础投资这些都是由政府平台公司来投,C总投资运营,相当于政府投硬件,他投软件。

比如说,项目的整个运营团队的所有开支,包括工资、社保、奖金等,开业的营销宣传推广,各种经营设施维修、更新、保安保洁等等,全部C总投。

政府是一次性投资,他是持续性投资,政府一次性投完之后,他就没有成本支出了,成本全在C总这边。

从政府来讲,算是一种发挥双方优势,互利共赢,也是盘活存量资产的合作结构。

政府平台公司与C总公司是分配项目总营收,他要对政府的投资进行兜底。

那他如何进行投资兜底呢?

第一点,这兜底是按年计算,C总现在初步采取的是按投资额的5%,或者营业收入的10%,哪个高取哪个,就高不就低。

举个例子,比如政府投资4,000万,C总一年最少给政府交保底资金200万,因为政府一次性投资,所有运营相关的费用不用再做任何额外支出,政府每年至少能得到200万元现金收入,政府就更加愿意接受。

在这个分配模式下,C总会严格控制政府的投资额,因为政府投的越多,他给政府兜底的金额越多,所以他一定是量入为出,运营体系前置测算,一定是严格控制投资额度。

因为按照刚才的举例,他给政府基础的兜底金额是200万,如果他们合作的项目一年的业绩做到3,000万 4,000万,给政府的兜底金额有可能就变成了300万或者400万。

第二点,项目在当地纳税,至少纳税6个点的增值税,加上他的企业所得税,可能又去到8个点以上,那么当地财政就又赚到二十来个点的税收。

另外,每个项目需要至少40位左右的管理和运营人员,多数从当地招聘,解决当地一定的就业问题,而且这个项目一火爆,它就会对项目周边的人气和商业等进行盘活带动。

第三点,项目流水先过政府平台公司的账,他们做了两套计算方法,相当于GDP做了两倍。

比如,这个项目一年做3,000万元销售额,这3,000万元,先进入政府平台公司的账户,按协议约定,如给平台公司分10个点的话,然后平台公司留下保底10个点后,另外九十个点返给C总项目公司做运营费用。

这样双方公司都可以进行清晰的财务并表,C总公司并表收入为总销售额的90%,平台公司并表收入为10%净收益,且平台公司可以并表100%的总销售额,C总公司可以并表总销售额90%,双方的财务收入都很清晰透明且合规。

所以像这种投资又小,见效又快,然后又基本上没什么风险的小而美的文旅项目,肯定会是未来政府投资的主流方向。

如何通过运营赚取自己的项目效益?

按照上述的合作模式,C总团队主要通过后续的运营来实现价值,项目前期的规划策划费用基本收的很少,施工方面也可以参与,也可以不参与,可以由政府平台公司来完成,他的最核心的效益来自于运营,这样可以最大化的解决民营企业与政府平台合作过程中复杂的流程。

那他如何才能从项目运营上赚到钱呢?

首先,他要承担运营成本,且要每年兜底保底费用,整个项目就变成是C总团队来做主导。因为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做这个项目,也不是每个地段或场地都适合,所以他选一个项目的时候,必须是精挑细选。这样可以保证项目的运营和收益做到他的团队可控和可测算。

第二方面,他对自己的产品的数量要求保持克制,毕竟是他要承担运营成本,且要每年兜底保底费用,如果一旦把项目做烂了,品牌做起来不容易,做坏只需一个案例。

所以他们其实选每个项目,都是非常审慎的去做选择,这样可以最大化的保证项目的质量和盈利能力。

第三方面,为保证项目高效运营,他搭建了一个2+5+1模型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和整套运营SOP。

确保在人才组织架构搭建方面,每个项目的管理团队配置、运营团队配置、激励机制以及包括整个的人员的培训、人才梯队建设等等方面,做到有温度、高水平、高效。

优秀的运营是人干出来的,优秀的团队、精细化的运营,才能确保项目能够持续受市场欢迎,才能持续盈利。

第四方面,他会打造一个极具品牌价值和口碑的文旅项目IP,让品牌溢价。

都说文旅产业创新升级要顺势而为,你看C总的商业模式,

他就是在紧跟大势:

紧跟政府需要盘活存量资产做新文旅的大势,

紧跟城市公园市场化的大势,

紧跟促消费创就业的大势,

紧跟大众消费分级的大势,

紧跟本地客群消费几十块钱可以耍得开心,

消费100元就可以吃得好的大势,

把情绪价值满满,极具性价比,质价比的好产品持续打造出来。

未来的文旅,诗与远方,与家门口,同在。

(我建了一个老魏文旅新模式案例群,每周会在这个群里更新,带你学习我每周采访发现的,文旅行业拿到结果的创新升级实战案例,点击右上角头像私信我,拉你进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