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作为一种新颖的文化现象,新大众文艺体现出文艺与现实、文艺与生活前所未有的结合,其规模与效应、广度与深度,是有史以来的文艺创作所不可想象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开辟了大众文艺在新时代的格局。讲话分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文化繁荣兴盛之间的深刻关系,高屋建瓴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新大众文艺作品近年来不断涌现。通过高度普及的互联网新媒介,人民大众作为主体讲述自我、展示自我、分享自我,网络文学、短视频、才艺直播等文艺创作在大众内部生产、传播、接受、评价,完成大循环。尤其是随着近两年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人机协作下的大模型创作成为新的热点,掀起新的浪潮。
中国文艺最深厚的生命力,自古以来就在与大众同呼吸、共命运;中国文艺的源头活水,永远是大众的生活、感受与心声。无论是响彻在汉乐府民歌中的“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还是传唱在陕北信天游中的“我见到我的情哥哥,有说不完的话”,一代代民众以诗抒情,以诗言志,质朴而热烈,传递着生命的激情。
大众需要文艺,但在历史长河中,大众难以直接创作文艺。将内在的情感转化为外在的创作,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需要艺术手法作为中介。我们所熟悉的风、雅、颂依赖于赋、比、兴等多种艺术手法,而艺术手法的习得,依赖着专业化的过程,并由于技能上的分工而产生身份上的分化,逐渐形成特定的文艺创作团体。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由于分工,艺术天才完全集中在个别人身上,因而广大群众的艺术天才受到压抑。”尽管也有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诗人,关心民生疾苦,但作为创作主体的大众,在文艺史上常常是缺席的。
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文艺界酝酿着文艺大众化的方向。首先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平民文学”,其带有人道主义色彩,但主要局限于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此后,“左联”等文艺团体发起革命文艺运动,提出大众化口号。1928年《大众文艺》创刊,随后成为“左联”机关刊物,“大众文艺”这个术语由郁达夫等人引入中国文坛。当时对大众化的理解,还较为简单地停留在让大众看得懂。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大众文艺在中国的兴起。讲话对何为大众化、如何大众化等问题作出了深刻阐释。以民族解放大业为方向,讲话深入透彻地指出,大众化就是“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从解放区到新中国,从赵树理到柳青,一批学习群众语言、重视民族民间文艺传统的先进作家、艺术家,克服千百年来劳动分工、身份分化所导致的文艺与大众的分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创作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只是受限于教育程度、媒介条件等因素,当时大众文艺的生产,还是依赖文艺工作者作为“中介”,这个问题长期难以得到解决,直到新大众文艺出现。
作为一种新颖的文化现象,新大众文艺体现出文艺与现实、文艺与生活前所未有的结合,其规模与效应、广度与深度,是有史以来的文艺创作所不可想象的。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发展新大众文艺,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议题。
新大众文艺的“新”有诸多特质,一方面延续着人民主体,一方面结合着媒介变化,二者相辅相成。义务教育的普及、网络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构成新大众文艺生态的媒介前提。新媒介深刻影响着人民大众在网络世界上的呈现,塑造着大众的情感结构与表达方式。
新大众文艺的发展,要处理好人民性与商业性的关系。新大众文艺的一个生产特点,是在特定的平台上进行海量创作。我们不能过于理想地将新大众文艺视为大众对文艺直接的、自发的表达,而要重视平台在其中所起的组织与引导作用。承载新大众文艺的平台,要重视人民性与商业性之间的统一。不能以商业利益最大化来设置算法,不能泥沙俱下地流量为王,不能无底线制造爽点、迎合情绪,警惕技术至上论与技术决定论,警惕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泛滥,做到以人为本、智能向善。
新大众文艺的发展,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大众文艺自诞生以来,一直面临“大众化”与“化大众”的辩证。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专业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理解新大众文艺所传达的生动、丰富的大众生活,学会借助新媒介发声,学会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做好文艺精神、文艺手法的普及工作。同样,新大众文艺不能拒绝继承和借鉴古往今来的文艺经典,在保持新鲜活泼文艺样态的同时,汲取专业文艺创作经验,实现自身的精品化。专业文艺和大众文艺不是对立关系,我们有悠久的文艺创作传统,有优秀的文艺创作队伍,这是新大众文艺更好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宝贵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新大众文艺融入人民生活,深入精神世界,触发思想共振,引发情感共鸣,是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深刻变化的生动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新大众文艺将与其他文艺样态一起,在文艺园地里百花竞放,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黄 平)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8日 20 版)